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雲山團

鎖定
“白雲山團”指中國人民志願軍第50軍149師447團,這是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唯一被志願軍司令部授予榮譽稱號的成建制步兵團。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閲兵式上,“白雲山團”錦旗曾作為戰旗方隊一百面榮譽旗幟中的一面,光榮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閲。
1951年1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50軍149師447團官兵奉命在朝鮮白雲山至東遠裏地區正面約9公里、縱深約6公里的地域組織防禦。之後的11個晝夜,“聯合國軍”憑藉強大火力,向此地域展開掃蕩式轟擊。頑強的447團官兵,誓死不退,浴血奮戰,先後打退敵人10餘次進攻,斃傷敵人1400餘人。戰後,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授予該團“白雲山團”榮譽稱號。此後“白雲山團”輾轉祖國大江南北,最後來到雪域高原,戍守邊疆。 [1-3] 
中文名
白雲山團
部隊番號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50軍149師447團

白雲山團主要事蹟

白雲山團 白雲山團
1950年底,志願軍發起第三次戰役,將美軍擊退至“三七線”附近。第三次戰役後,美軍採用“磁性戰術”和“火海戰術”,在空軍支援下,發動大規模反撲。針對敵兩路軍隊“西強東弱”的特點,志願軍採取“西頂東反”的部署,西線在漢江以南阻擊美軍主攻集團,東線尋找機會實施反擊。“東反”能不能成功,要看“西頂”能不能頂住。作為“西頂”主力的志願軍部隊,正是有“萬歲軍”之稱的第38軍和第50軍。
1951年初,志願軍還沒有掌握坑道作戰戰術,野戰工事主要為常見的塹壕。而美軍的空中優勢、炮火優勢很大,幾輪炮火覆蓋下來,野戰工事基本上就都被破壞掉了。裝備劣勢只是志願軍面臨的挑戰之一。寒冬朝鮮凍結的土地對修築工事造成極大阻礙,而後勤補給的匱乏還導致戰士缺衣少糧,有的戰士甚至連棉鞋都沒有。就是在這樣的惡劣條件下,447團的戰士與敵軍展開了一場載入史冊的戰鬥。
1951年1月25日,美軍第25師2個團在飛機、坦克、大炮支援下,向白雲山地區發起進攻,447團與之展開機動防禦戰鬥。27日拂曉,美軍1個營在5輛坦克配合下,兵分3路猛攻白雲山前沿陣地兄弟峯。447團以3個連的兵力在峯下伏擊敵軍,斃敵60餘人。29日晨,美軍步兵在30餘架飛機、30餘門火炮掩護下,攻佔328高地。當天下午,447團進行反衝擊,奪回高地。30日,美軍出動50架飛機、30餘門火炮對志願軍陣地瘋狂轟炸1小時,447團野戰工事被蕩平,500多名美軍士兵隨後向白雲山陣地發起猛攻。面對敵人的瘋狂進攻,447團第6連頑強戰鬥,兩天內打退敵人8次衝鋒。陣地上只剩下指導員和3名戰士時,仍巧妙利用地形堅守陣地。在反覆爭奪陣地的戰鬥中,堅守261.5高地的447團戰士與美軍激戰4小時,最後全部壯烈犧牲。
1951年2月1日拂曉,美軍30多門火炮、20餘架飛機掩護200多人進攻光教山,並投擲大量燃燒彈。447團4連與敵軍展開激戰,最終因彈盡糧絕,陣地被美軍佔領。此後,志願軍組織力量向光教山展開反擊,並收回陣地。
1951年2月3日,美軍出動20餘架飛機、80餘門火炮、30輛坦克,向光教山及白雲山猛烈轟擊,500餘人分3路發動更加瘋狂的進攻。8連在光教山與美軍血戰,打退其4次衝鋒,但終因傷亡過重,彈藥耗盡,陣地失守。美軍隨即向447團陣地連續衝擊7次,志願軍以少數人員輪番阻擊,始終保持火力不斷,一次次打退美軍的進攻。
1951年2月5日,美軍以航空兵和炮兵整日對白雲山轟炸掃射。當晚,447團達成阻擊目的後,主動撤出白雲山陣地。 [4] 

白雲山團傳承部隊

那面獵獵戰旗,跨越70年,仍然迎風飄揚。幾經轉隸,如今西藏軍區某合成旅步兵營成為“白雲山團”的傳承部隊。駐防雪域高原,他們無懼嚴寒、風霜、缺氧等惡劣條件,用雙腳踩出祖國邊疆的神聖軌跡。戰旗之下,雪域之巔,是他們守衞祖國的身影,也是先輩們永不磨滅的軍魂。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