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塔峪塔

鎖定
白塔峪塔,俗稱八角玲瓏塔,原名空通山悟寂院舍利塔,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興城市白塔鄉塔溝村九龍山南的山丘上,屬於覺華島海雲寺空通山悟寂院,始建於遼大安八年(1092年)。白塔峪塔舊為興城八景之一,被稱為“九窿煙塔”。 [2-3] 
白塔峪塔是覺華島海雲寺和尚塔林和火葬場。塔高43米,為磚築八角十三級實心密檐式。塔座為仰蓮式。塔身每轉角各有一倚柱,上刻八大靈塔名。東、西、南、北四面均雕有佛像。興城白塔峪塔研究遼代晚期的皇家佛教信仰形式和內容提供了實證。 [2] 
1979年9月,白塔峪塔被列為遼寧省人民政府公佈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7]  2013年3月5日,白塔峪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白塔峪塔
地理位置
遼寧省葫蘆島市興城市白塔鄉塔溝村九龍山南的山丘上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924-3-222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白塔峪塔歷史沿革

白塔峪塔始建於遼大安八年(1092年)。 [2] 
1978年,興城縣文物保管所清理白塔峪塔下地宮。 [4] 

白塔峪塔建築格局

白塔峪塔結構

白塔峪塔具有典型的遼代密檐塔特徵。塔內部中空,自下而上依次為地宮、中宮、天宮。地宮中的文物已於早年被盜掘一空。塔體由下到上分為塔基、塔身、密檐、塔頂四部分。白塔峪塔高43米,為磚築八角十三級實心密檐式。塔座為仰蓮式。塔身每轉角各有一倚柱,上刻八大靈塔名。東、西、南、北四面均雕有佛像,置於龕中。東為阿閒如來,座雕三像,西為無量壽佛,座雕三隻孔雀;南為寶生如來,座雕三馬,北為石空如來,座雕三隻金翅鳥。佛像與鳥獸雕工精美。其它四面為磚碑,每碑刻佛語一句。 [2]  塔身轉角倚柱上刻有八大靈塔塔名,從南順時針依次為:“淨飯王宮生處塔”“菩提樹下成佛塔”“鹿野苑中法輪塔”“給孤園中名稱塔”“曲女城邊寶階塔”“耆闍掘山般若塔”“庵羅衞林維摩塔”“娑羅林中圓寂塔”,八大靈塔概括了佛祖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蹟。 [4] 
在塔下中央12米深處有由17塊青砂岩碑砌成的地宮一座。地宮為八角石藏,中間容空五尺。地宮石碑上刻有造塔記、八大靈塔塔名、偈語、陀羅尼造塔功德經,九聖八明王、一百二十賢聖、五佛七佛名號。 [2] 

白塔峪塔特點

白塔峪塔通體使用青磚砌築而成,密檐部分使用木構件輔助出挑,塔身與密檐部分使用銅鏡做裝飾,大多使用白灰漿砌築面層磚,塔芯磚使用黃泥漿砌築。塔基須彌座束腰部分為有雕飾的面磚貼在塔芯磚外側,蓮台為丁砌磚磨製成蓮花形象。密檐檐部為磚木混合疊澀出檐形式。由於最上兩皮疊澀磚出挑較大,第五皮疊澀磚每隔一塊丁磚施一根木椽輔助出挑,椽上鋪木望板承託第六皮疊澀磚。第三皮疊澀磚中每隔兩到三塊磚施木筋若干,木筋用材與檐椽相同。疊澀上鋪反疊澀磚,再上鋪板瓦磚,筒瓦蓋於板瓦磚磚縫之上。檐部有明顯的出翹與起翹,靠近轉角的疊澀磚逐漸加大出挑長度形成出翹,疊澀磚之間的灰縫越靠近轉角越厚,如生頭木一般把角部墊起形成起翹。轉角出木角梁承託角部反疊澀磚與戧脊等構件。束腰部分面磚為三皮平砌磚順砌,轉角平砌磚依塔之形磨製成135度鈍角。每面束腰上懸三面銅鏡,方圓不一,每面銅鏡嵌在一塊方形面磚上。圍脊部分由蓋瓦磚、圍脊磚、壓肩磚組成,具有典型的磚仿瓦作特徵,最突出的是三皮圍脊磚上刻出楞槽以模仿宋遼金時期常用的瓦條脊作法。面磚之間主要的粘結材料是白灰漿,塔芯磚之間則多使用黃泥漿。 [4]  [5] 
白塔峪塔

白塔峪塔文物遺存

白塔峪塔塔身佛龕

白塔峪塔
白塔峪塔(4張)
白塔峪塔四個正方位塔身壁上雕有佛龕,龕內各雕佛像一尊,在龕的上部雕有佛名:南面為“寶生如來”,西面為“無量壽佛”,北面為“不空如來”,東面為“阿閦如來”;此四佛,為密宗金剛頂部四方佛(如再加上位於塔心室內的正中者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即為金剛五佛)。 [5] 

白塔峪塔佛龕磚碑

在白塔峪塔四隅面,塔身改佛龕為磚碑,碑上刻有文字,西南刻有“諸行無常”,西北刻有“是生滅法”,東北刻有“生滅無已”,東南碑上刻有“寂滅為樂”,皆作陰刻,文字端正,有力。“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無已,寂滅為樂”。這四句偈,是佛教小乘解脱道的妙理。據説,佛在因地時,聽聞前兩句之後,為了得到完整的四句。寧願捨棄生命。 [5] 

白塔峪塔其他

白塔峪塔碑兩側各立一羅漢,上與碑齊,其上有寶蓋飛天;碑首二龍蟠繞,邊有卷草花紋,與各佛龕外花紋相似。 [5] 

白塔峪塔歷史文化

  • 藝文
清代馬昌亦《九隆古塔》詩云:“突兀矗山阿,千年宰諸坡,天龍依舍利,雲虎護兇羅,峯石流澌偈,乾封澍雨多,徵東營自業,列闢志弢戈。” [6] 
  • 相關記載
《寧遠州志》載:“九隆嶙峋幽峭絕勝諸山,有泉流出盛夏恆見冰澌塔在其陽八面十三層巍然天外。”《興城縣誌》載:“玲瓏塔在城西北九隆山五里許八面四佛四碑”。 [6] 
  • 相關歷史
白塔峪塔 白塔峪塔
根據1956年於遼寧興城縣白塔峪鄉塔溝村磚塔附近井中出土的《覺華島海雲寺空通山悟寂院塔記》,通過此塔記可知塔的原名為“空通山悟寄院舍利塔”,屬於覺華島海雲寺空通山悟寂院,始建於遼道宗耶律洪基大安年間。在塔地宮石室中有關於建塔人與始建年代的題刻:“大安八年歲次壬申九月辛巳朔二十九日,皇孫燕雲公主建舍利浮屠十三檐,高逾百丈……。”由此可知該塔的建塔人為皇孫燕雲公主。遼道宗只有昭懷太子一子,昭懷太子也只生養一子一女,因此,此皇孫燕雲公主當為耶律延壽。按照史料推算,耶律延壽修建白塔峪舍利塔時,當十六七歲。此題刻既明確了修塔人的身份,又補《遼史》之缺,彌足珍貴。 [2] 
  • 金剛五佛
南方寶生如來,金剛界五佛之一,又稱南方福德聚寶生佛。在密宗裏,寶生如來主要是修法、觀想的佛陀,象徵大日如來的平等性智,也代表修行的妙德與福聚之德。寶生如來以摩尼福德聚功德,成滿一切眾生所願,更予以三界法王的灌頂,使圓滿自他平等的勝義,所以被攝入五部中的寶部,轉眾生的第七識為如來智慧,主五智中的平等性智。興城白塔峪塔的寶生如來,左手作拳當胸,結金剛拳印,右手原殘損,具體手印不清。下坐須彌生靈蓮花座,為寶部馬座,序羅字輪中種子變化為馬座。灌頂法王灌頂吉祥,猶如馬具有智慧的妙用、尊貴吉祥,因此以馬為座。
西方量壽佛,通常稱之為阿彌陀佛,金剛界五佛之一,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在大乘佛教中,佔有極高的地位。阿彌陀佛密顯通尊,既是密宗金剛界和胎藏界的五佛之一,又是淨土宗最根本的本尊,為普通百姓最為熟悉的佛之一。在極樂世界中,實踐其教化眾生,接引有情的偉大悲願。《無量壽經》載,過去莊嚴劫前,有一位世自在王佛出世説法,那時的轉輪聖王發心出家,名為法藏比丘。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發起無上道心,以四十八願誓願建立莊嚴極樂世界,修習菩薩道而成佛。其根本願是希望在十方無量數佛中,成就最為殊勝、最為微妙、最為第一的極樂淨土。於是,世自在王向他提供了二百一十億個佛土,法藏比丘就以這些佛土為資料,選擇這些佛土的勝妙處,經修習終於圓滿成佛。阿彌陀佛的兩位脅侍左為觀音菩薩和右為大勢至菩薩。他們追隨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教化眾生,也在娑婆世界中,大悲救度一切眾生,並且輔佐彌陀,讓眾生能清淨髮願往生極樂淨土,在臨命終時,他們亦會前來接引淨土行人。興城白塔峪塔的阿彌陀佛雙手在腹部交叉,兩大拇指對頂,結彌陀定印,表示六道眾生顯得四智菩提之義。按淨土宗的説法,此為上升上品印。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座位分成九等,稱為“九品蓮台”,往生的眾生可以按唸佛的功行深淺,按品依託,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排列法。九品排法應該是佛教到達中國世俗化的表現。但眾生頂禮膜拜阿彌陀佛都願意取得最高席位,為了以廣招徠,阿彌陀佛也只好依了大家的願了。三孔雀座,為蓮華部孔雀座,奚哩字輪中種子變化為孔雀座。轉法輪王轉大法輪,猶如孔雀十分的端麗明慧、具有種種妙色,因此以孔雀為座。在《白寶口抄》卷百五十三中載,手持三、五莖孔雀尾則是除災的表徵。孔雀以食毒蟲維持性命,阿彌陀佛也如是斷除眾生所造惡毒之罪,令其成證常住不壞之壽命,故以孔雀為座。三莖之孔雀尾,表徵拂三毒使其證三部如來;五莖之孔雀尾,表拂去五識煩惱,令其得證如來五智圓覺之果。
北方不空如來,是金剛界五佛之一,位於金剛界曼荼羅成身會的五解脱輪中正北月輪中央。不空如來在五佛智中,轉眼、耳、舌、身等五識成智,成就一切如來事業及眾生事業。興城白塔峪塔不空如來左手位於腹部,五指似執持衣角,右手當胸,展開手掌,豎起五指,掌面向外,施無畏印,象徵着拔濟有情與所作成辦的功德。這種契印與《諸佛境界報真實經》所載一致。不空如來生靈須彌蓮花座大部分殘損,現座為後補砌。按照佛經和其他塔的樣式,不空如來生靈座應為三迦樓羅(金翅鳥)座,為羯磨部迦樓羅座,惡字輪中種子變化為迦樓羅座。不空事業之王以智的作用隨順方諸羯磨攝引人、天及一切諸龍。東方阿閦如來,金剛界五佛之一,意為無嗔恚、不動、無動等名號,密號為不動金剛,主持東方琉璃淨土。《阿閦佛國經》捲上記載,阿閦佛於因地時,在東方有阿比羅提(譯為妙喜,甚可愛的意思)國土,大日如來出世,説菩薩六波羅蜜。那時有一比丘,願意修學菩薩行,大日如來對他説:“學諸菩薩道甚亦難,所以者何?菩薩於一切人民,及蠅飛蠕動之類,不得有嗔恚。”這位比丘受了大日如來的啓發,乃發起“對眾生不起嗔恚的誓願”,所以大家就稱他為“阿閦如來”,阿閦就是不嗔恚、無忿怒的意思,引申為對一切眾生起慈悲心,永不為嗔恚所動,所以又稱不動或無動。興城白塔峪塔阿閦如來左掌置於胸部,作金剛拳印,右掌覆於膝上,指端觸地,表示得心不動,乃是阿閦如來在金剛界羯磨會(又稱成身會)中的羯磨印。阿閦如來為三象座;據《金剛頂經》卷一及《金剛頂經義》載,密教金剛界五部佛之座,又稱五座、五佛座、五獸座。即五部各觀其部的種子字而成者。金剛部象座,吽(hòng)字輪中種子變化為象座。金剛部王堅力無礙,猶如象的力量為眾獸中的極至,因此以象為座。
密宗金剛五佛源自唐不空譯《金剛頂經》。根據唐不空所譯《菩提心論》記載,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為教化眾生,將其自身具備的五智變化為五方五佛:中央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代表法界體性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不動如來),代表大圓鏡智;南方歡喜世界寶生佛,代表平等性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阿彌陀佛),代表妙觀察智;北方蓮花世界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 [2] 

白塔峪塔文物價值

興城白塔峪塔,是大乘小乘兼容,密顯圓通的舍利塔,該塔為研究遼代晚期的皇家佛教信仰形式和內容提供了實證,對研究遼代建築及宗教提供了重要參考意義。 [4] 

白塔峪塔保護措施

1979年9月,白塔峪塔被列為遼寧省人民政府公佈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7] 
2013年3月5日,白塔峪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白塔峪塔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白塔峪塔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興城市白塔鄉塔溝村九龍山南的山丘上。 [2] 
  • 交通指引
興城市白塔滿族鄉人民政府距離白塔峪塔5.6千米,可駕車前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