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口城址

鎖定
白口城址,位於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塘洲鎮,於1980年文物普查時發現,是江西省已發現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漢晉時期城址。 [2] 
白口城址總面積達23萬平方米,形狀呈倒梯形,分為內外城。其外城長1941米,大部分保存完好。內城長861米,面積4.3萬平方米,呈方形,位於城內北側。城牆為土築,城外有護城河,由南往北流人贛江。出土了數百件春秋戰國至漢晉時期的文物。白口城址的發掘,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江南的建築、冶煉、製陶、文化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2-3] 
2006年5月25日,白口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白口城址
地理位置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塘洲鎮
所處時代
漢至南北朝 [1]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0101-1-101
面    積
230000 m²

白口城址歷史沿革

1980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白口城址。 [2] 
2002年6月,白口城址進行試掘。
2004年12月,白口城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正式挖掘。
2014年,白口城北城垣保護方案已正式通過國家文物局的評審,將投入資金1200萬元,主要用於城牆復原維修。 [4] 
2023年8月17日,泰和縣舉行白口城考古合作項目簽約儀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組成白口城考古隊,準備對其進行大規模的考古發掘。 [5] 

白口城址遺址特點

白口城址形狀呈倒梯形,城址面積23萬平方米,分為內外城。外城全長1941米,除北部因贛江漲水,沖刷損毀部分外,大都保存完好。內城平面呈方形,全長861米,面積4.3萬平方米。外城現存7處豁口,西北角、南正中及北正中3處豁口為城門。內城有東、西北、南面3處豁口,均為城門。西北角城門寬35米,其底基距現贛江水面落差僅2米,贛水上漲時,河水可直接入城內,推測為水門。南正中門寬28米,為“凸”形結構,從其上殘存疊壓的瓦片分析,此處為一處門闕。北正中城門寬15米,入門較陡,可分別進入內城和外城。內城西北門為“凹”形結構,似為“甕城”,也見大量瓦礫堆積。內城南門寬17.4米,城門兩側見大量瓦礫堆積,考古工作者在這裏採集到一件完整四葉雲紋全瓦當。內城西南角有一長方形土台,為全城最高地帶,東西長47米,南北寬35米,面積1645米,高出周圍平地0.8米,高出內城其他地帶約2米。 [3] 
白口城址的城牆為土築,除北側部分損毀外保存基本完好。城牆高度因地帶的南高北低而相反,以使城牆四周基本處於同一水平面上。南城牆距外地表高4.5米,東城牆高10.2米,北城牆高20.5米。城牆頂寬2~3米,基寬20~28米。以北城牆基最寬。城外有護城河,從南城牆及南側斷面可知,南側護城河寬16.5米,深1.5米,東西兩側護城河寬逾30米,護城河由南往北流。 [3] 
白口城址

白口城址文物遺存

白口城址土台灰坑中出土的印有“大泉五十”錢紋磚;東南側探方發現了東漢的印紋硬陶罐、灰陶罐,出土了兩晉時期的盤口壺、盆、斂口缽、三足盆形鼎等可復原器達50多件。還出土了一批保存較完好的圓形瓦當。瓦當紋樣為雲紋、四葉雲紋。大型板瓦均裝飾有繩紋以及瓦釘、瓦窩結構。部分板瓦長達44釐米,顯為大型建築材料。發掘品中還發現大量鐵渣、銅渣、銅飾件以及陶紡輪、陶網墜等。城牆層內出土物均為漢代板瓦殘片。 [3] 

白口城址文物價值

白口城址的發掘,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江南的建築、冶煉、製陶、文化等具有重要的意義;白口城址位於贛中腹地,為贛江中游入上游的“咽喉”所在,它在贛北、贛中、贛南文化的傳承鏈條上具有地理優勢,研究白口城址對於地域的、歷史的江西古文化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3] 

白口城址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白口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白口城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白口城址位於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塘洲鎮。 [2] 
  • 交通信息
乘坐泰和縣內公共交通泰和9路至水上派出所站下車,步行270米可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