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發展經濟,保障供給

鎖定
中國共產黨關於農村革命根據地經濟工作和財政工作的總方針。這個方針要求:根據地的軍民為了保證革命戰爭這一中心任務的勝利進行, 必須十分注意經濟建設工作。要開展生產運動, 主要是大力提高農業生產,同時也要進行必要的和可能的工業建設, 為了物資交流還要開展根據地內外的貿易商業活動。既要努力發展公營經濟、合作社經濟,也要盡力發展私營經濟,以保障革命戰爭的物質供給和儘可能的改善軍民生活。革命根據地的人民羣眾也要負擔一定的賦税,但是必須注意人民能夠承受賦税的限度,只顧政府和軍隊的需要,不顧人民羣眾的實際困難是不對的;革命根據地的軍政機關必須貫徹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方針,但是企圖收縮必不可少的財政開支,也是有害的,也不能解決物資供應的困難。因此,財政經濟工作的關鍵是開闢財源,要切切實實地依靠軍民發展生產進行經濟建設,才能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保證根據地軍民的物資供給問題。這個方針的指導思想,早在30年代初,毛澤東在《我們的經濟政策》等文中就曾作過論述,保證了當時根據地軍民的反“圍剿”革命戰爭;後來,在抗日戰爭的最困難時期,毛澤東在《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 一書中,更進一步作了系統的明確的闡述,指導了抗日解放區開展軍民大生產運動,保證瞭解放區軍民抗日鬥爭必需的物質供給,渡過了最艱苦的歲月。這一方針保證了革命戰爭的勝利發展,併為後來領導經濟建設積累了重要經驗。 [1] 
中文名
發展經濟,保障供給
外文名
develop the economy and ensure supplies
提出者
毛澤東

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歷史背景

通過發展經濟保障軍隊和整個財政供給。毛澤東關於財政與經濟相互關係的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財政與經濟相互關係理論在解決戰爭財政和後勤供給問題上的具體應用和發展,也是中國共產黨革命戰爭年代經濟工作和財政工作的總方針。
早在1928年10月,毛澤東就針對湘贛邊界紅軍後勤供應困難問題,號召每個黨員注意經濟問題。1933年8月,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南部17縣經濟建設大會上所作的報告中,號召全黨“必須注意經濟工作”。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開的第2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首次提出將“發展國民經濟來增加我們財政的收入”作為財政政策的“基本方針”。1942年12月,在陝甘寧邊區高級幹部會議上明確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是我們的經濟工作和財政工作的總方針。”以後,又多次重申了這一方針。 [3]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進攻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包圍封鎖,解放區財政發生了極大困難。一部分同志存在着離開發展經濟而單純在財政收支上考慮和不注意幫助人民發展生產而只注意向人民索取的錯誤傾向。在《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中,毛澤東及時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批判了這兩種錯誤傾向,闡明瞭財政和經濟的辯證關係,揭示了經濟決定財政,只有經濟發展才能使財政充裕的科學原理,為經濟工作和財政工作指明瞭正確方向。在這個總方針的指引下,當時解放區軍民努力發展國營經濟民營經濟,發展農業生產和其他經濟事業,開展大生產運動,這不但保障了軍隊和工作人員的生活費用和事業費用的供給,逐步改善了羣眾生活,使解放區軍民勝利地度過了抗日戰爭的最困難時期,為革命戰爭的勝利提供了物質條件,而且為中共在後來對於經濟建設工作的領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續堅持這一方針,對於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增強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都起了重大作用。 [2] 

發展經濟,保障供給主要內容

“發展經濟,保障供給”這一方針,首先明確地解決了經濟工作的根本目的問題。在解放區與根據地面臨國民黨反動政府和日本帝國主義者的經濟封鎖和軍事進攻,物質條件極為困難的條件下,解決供給問題的唯一出路在於發展根據地、解放區自身的經濟,而發展經濟的目的,完全是為了保障供給。保障供給,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保障革命戰爭的給養,即保障戰爭的財力、物力需要;一是保障黨政軍人員的生活供給;一是保障人民羣眾的生活需要,努力減輕人民的負擔,使羣眾的生活有所改善。
毛澤東在許多文獻中,反覆地從不同角度論述了發展生產、發展經濟的重要意義,他指出:“組織革命戰爭,改良羣眾生活,是我們的兩大任務。”(《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134頁)“在有根據地的條件下,不提倡發展生產並在發展生產的條件下為改善物質生活而鬥爭,只是片面地提倡艱苦奮鬥的觀點是錯誤的”。(《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3卷,第912頁)歷史表明,在民主革命的各個時期,由於全黨全軍在各個根據地和解放區認真貫徹執行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這一方針,克服和戰勝了種種物質條件的困難,才使革命鬥爭取得節節勝利,並得到廣大人民羣眾的擁護。 [4] 
毛澤東認為,發展經濟與保障供給是一對矛盾,二者既相對立,又相統一。其對立性主要表現在資源分配上互相排斥,在一定時期內不可兼得;其統一性主要表現在根本目的的一致性和基本屬性的相互兼容。基本觀點包括三個方面:
①發展經濟具有決定作用。“只有開展經濟戰線方面的工作,發展紅色區域的經濟,才能使革命戰爭得到相當的物質基礎”《(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20頁)。“如果我們不去從根本上發展經濟,而去枝枝節節地解決財政問題,就是錯誤的方針”《(毛澤東軍事文集》第74頁)。
②戰時經濟建設與保障供給必須同時兼顧。既反對那種“以為革命戰爭的環境不應該進行經濟建設的意見”《(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20頁),又反對那種藉口發展經濟,減輕人民負擔,不顧戰爭需要,單純強調政府施“仁政”的意見。
③發展經濟與保障供給二者地位因中心任務轉移而相互轉換。在革命戰爭時期,“經濟建設必須是環繞着革命戰爭這個中心任務的”“,離開革命戰爭去進行經濟建設,同樣是錯誤的觀點”。但當戰爭結束以後,隨着黨的中心任務的轉移,則應該“以經濟建設為一切任務的中心”(同前,第123頁)。
1956年4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了《論十大關係》的重要講話,其中關於正確處理“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係”的思想,使“發展經濟,保障供給”這一方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新的發展。 [3] 

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歷史評價

毛澤東關於“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思想,在毛澤東後勤理論中佔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革命戰爭年代解決後勤物質基礎的正確指導方針,而且是和平時期正確處理國家經濟建設和軍隊後勤保障關係的正確指導方針。繼續堅持這一方針,對於打牢高技術條件下軍隊後勤保障的物質基礎,仍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3] 
這一正確方針是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結合根據地與解放區的實際情況作出的科學結論,是長期革命鬥爭實踐的產物。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經濟與財政關係問題的思想,是他的經濟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它不僅在民主革命時期的財政經濟工作中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而且在建國以後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繼續得到貫徹執行,成為制訂財政工作各項政策的重要指導原則。 [4] 
參考資料
  • 1.    中國毛澤東思想理論與實踐研究會理事會編.毛澤東思想辭典.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第30-31頁
  • 2.    趙德馨主編.中國經濟史辭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0.第903頁
  • 3.    中國軍事後勤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編.中國軍事後勤百科全書 二 後勤理論卷||後勤歷史卷.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第303-304頁
  • 4.    顧龍生主編;喬東光,張勝彬副主編.毛澤東經濟思想大辭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第301-3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