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疙瘩廟

(陝西省咸陽市楊陵區李台鄉疙瘩廟)

鎖定
楊凌疙瘩廟,原名聚仙宮,傳説為姜子牙封神處。疙瘩廟遺址位於楊凌區李台鄉疙瘩廟村南800米處的土塬上,屬新石器時代遺址,它臨依渭水,南眺秦嶺,與太白主峯相映成輝。
中文名
疙瘩廟
地理位置
楊淩示範區李台鄉
開放時間
全天
門票價格
免費
原    名
聚仙宮

疙瘩廟簡介

渭河的二級台塬從西向東逶迤而來,到楊淩示範區揉谷鄉法禧村北、疙瘩廟村西南,突然轉向正南。約一公里後,又拐直角東向北上覆而東去。在永安村北、杜家坡村西,呈倒凸形,且塬頭高聳,渾然天成。此地原名疙瘩廟遺址,1986年更名為古邰國遺址,相傳為農業始祖后稷封國之地。 [1] 

疙瘩廟相關景點

疙瘩廟點將台

傳周武王打敗殷商後,姜尚姜子牙歸國封神點將。國人認為戰勝殷商是先祖庇佑的結果,故選址先祖故城八卦井正南600米處建一高台,封得三百六十五位正神且供養在疙瘩廟內。故疙瘩廟又有上廟下廟之分,上廟供奉的農業始祖后稷及其母姜嫄,下廟供養的是姜尚所封之神。因此,疙瘩廟又稱為聚仙宮,是關中道上供養各路神仙最多的廟宇。 [1] 

疙瘩廟八卦井

八卦井是疙瘩廟唯一的水源地,井因廟成名。此處的水實為泉水,後人掘泉為井,始於上古時期。八卦井的水是從台塬深處流出,富含各種微量元素,水量充沛,旱澇水位不變,長期飲用具有延年益壽、祛病消災的功效,僧道和香客飲用後無不稱奇,被當地百姓稱為神水。
廟內僧道和當地百姓出於保護,大家動手用磚砌了井壁,接近井口處嵌入八塊石板,每塊上刻一卦,依照八卦方位排列。地面上除砌了八角形井台外,還修了高高的井亭,頂部覆黃色琉璃瓦,這就是八卦琉璃井的由來,人們還在井的南邊約50米處修了一個磚雕飛檐的門樓。為了取水方便,人們從地面向井下斜修了一個甬道,甬道用磚砌護,石條鋪地。
疙瘩廟的上廟毀於民國初年的戰亂,作為飲用水源地的八卦井也同時結束了它的使命。到上世紀50年代初,井台、井亭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但門樓、甬道猶在。 [1] 

疙瘩廟修繕現狀

聚仙宮(疙瘩廟)在歷史上曾經重修過一次,目前唯一有史可查的是距今400餘年前,由明朝萬曆年間進士出身、前文林郎、山東郿邑巡案劉九經撰寫《新題聚仙宮碑記》,武功縣生員徐州牧書寫,彭三才、彭三學等三人刻制的“重修聚仙宮碑記”石碑。道長把我帶到廟宇外,在屋旁齊腿高的荒草中,打掃被塵土封蓋的石碑,翻閲被塵封的歷史。
文革時期,革陳推新,破除四舊。道房先是作為原疙瘩廟中學的校舍,學生們雖然在此讀書學習,但對廟舍破壞並不大,聚仙宮仍維持着其以前的規模和格局。上世紀八十年代,隨着教育資源的整合,疙瘩廟中學棄置不用,因缺乏管理,廟宇的設施才逐步被破壞殆盡,幾乎在一夜之間變成滿目瓦礫,僅剩一間原疙瘩廟中學在70年代修建的大廈房----也就是現在所看見的簡易的廟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