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當衝組

鎖定
當衝組專指原當衝層上部的一套含錳之硅質泥頁岩沉積。由田奇雋,徐瑞麟命名。該組底部為薄層頁岩,厚僅1~2m,層薄如紙,色黑或深藍,其上為硅質岩。
中文名
當衝組
外文名
Dangchong Fm
時    代
P2
命    名
田奇雋,徐瑞麟
特    徵
原當衝層上部的一套含錳之硅質泥

目錄

當衝組沿革

1957年周茂成在湘中雙峯洪山殿採得Leptodus,時代定為晚二疊世。1959年章人駿將其改稱當衝組,在命名地點的含鐵錳質巖中發現Verbeekina類化石,指出當衝組與孤峯組文筆山組、鳴山組等層位相當,為茅口組中、上部兩個化石(Neoschwagerina帶和Yabeina帶)的相變。1975年湖南區測隊將當衝組又分兩段:上部為硅質岩段,下段為頁岩段,產菊石。時代定為早二疊世。

當衝組命名

田奇雋,徐瑞麟,1936年命名剖面位於湖南邵東縣保和堂的當衝。

當衝組特徵

專指原當衝層上部的一套含錳之硅質泥頁岩沉積。巖性為:灰黑、黃褐色薄層狀硅質泥岩、硅質岩、硅質頁岩,含錳。產菊石分上、下兩部分:下部為黑色鈣質頁岩、硅質頁岩夾灰巖和含錳灰巖凸鏡體,產菊石: Pseudohalorites帶和 Shaoyangoceras帶;上部為深灰、黑色夾淺灰色薄至中層含錳質巖和含錳灰巖,產菊石:Altudoceras-Celtites帶和 Guiyangoceras 帶等和腕足類等化石。屬較深水盆地相沉積。上與官山段、下與小江邊組均為整合接觸。厚20-120米。 [1] 
分上、下兩部分:下部為黑色鈣質頁岩、硅質頁岩夾灰巖和含錳灰巖透鏡體,產Pseudohalorites帶和Shaoyangoceras帶菊石;上部為深灰、黑色夾淺灰色薄至中層含錳質巖和含錳灰巖,產Altudoceras-Celtites帶和Guiyangoceras帶菊石(周祖仁,1987)等。底部黑色頁岩與下伏棲霞組呈整合接觸。厚49m。時代為中二疊世陽新世羅甸期至孤峯期,屬較深水盆地相沉積。該組巖性較穩定,厚度20~120m。分佈在湖南新化馬鞍山、橋頭、斗笠山一線以南及攸縣黃豐橋、廣黃,衡山縣杉山等地,由南向北厚度增大,灰巖夾層增多,以至相變為茅口組灰巖。另外,在曲江、仁化地區的當衝組中還發現放射蟲化石(宋天鋭等,1977)。 [2] 

當衝組同物異名

獅子形組、鳴山硅質岩。
參考資料
  • 1.    當衝組  .中國地質科學院數據網[引用日期2012-08-27]
  • 2.    胡世忠.中國地層典:地質出版社,2000-04-01:P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