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當下文藝評論必須直面的幾個現實問題

鎖定
《當下文藝評論必須直面的幾個現實問題》是評論家王進玉的文章,曾發表於《中國藝術報 [1]  ,並被中國作家網 [2]  、光明網 [3]  、中國文藝網 [4]  等眾多媒體紛紛轉載,影響頗大。
作品名稱
當下文藝評論必須直面的幾個現實問題
作    者
王進玉
創作年代
當代
作品出處
中國藝術報 [1] 

當下文藝評論必須直面的幾個現實問題作品原文

近年來,文藝評論工作由於得到黨中央的高度關心和重視,以及廣大評論工作者的自覺努力,取得了明顯成績,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局面。但不可否認,也存在着一些必須直面的現實問題,尤其在對文藝評論自身的認識和理解方面,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誤解與偏差,值得大家注意。
一、篇幅長不等於“有深度” 。很多評論家,特別是一些“學院派”的評論家,熱衷於寫長篇,動輒成千上萬字,儼然把評論文章當成了純粹的學術論文,偏執地認為篇幅越長,論述得越深刻,越能夠把問題講清楚、説明白,且很多時候瞧不上短篇,認為文章越短越膚淺、越沒深度。真不知此結論是怎麼得來的,有哪些實際證據可説明。總之他們往往會用字數的多少來作為一項硬性指標去衡量,不達此標準、不滿足此要求,便認為評論不合格,文章不過關。不僅如此,很多專業機構在進行相關評審工作時,也多會對文章字數予以明確規定,如“字數不少於5000字”等。
照此説來,古人沒有幾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合格的評論家了,因為他們的文章,篇幅基本都不算長,像曹丕的《典論·論文》才七百多字,卻有着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成為了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的第一篇文學專論;謝赫的《古畫品錄》也不過一千三百多字,卻為後世的畫品開創了良好的系統性品評先例。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在此不多贅述。而諸多事實證明,文章越短越難寫,尤其是評論性文章,用最簡明扼要的語言開門見山、一針見血地指出其問題的癥結所在,並直截了當地提供相關解決辦法,才是對評論者自身能力的最大考驗,也的確勝過那些囉嗦繁複、“打太極”“掉書袋”“湊字數”式的評論。
説到底,對評論文章做字數上的要求,實在沒道理可言,也不符合評論的實際情況。本來評論工作就是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的事情,但長話未必深刻,短話也未必膚淺,關鍵取決於評論者自身的水平和能力,而非撰寫字數的多少。水平高的人三言兩語就能把問題講清楚,能力差的人即便三五萬字也很難説明白。
二、學術性不等於“老學究”“拽洋詞” 。很多評論家寫起文章,喜歡引經據典,或拽洋詞,有意堆砌、生造新鮮詞彙,認為這樣才是有學問、有水平的體現,用平常話講出來,便認為不具有學術性,顯示不出水平。更有甚者,總愛亂拿西方的理論生搬硬套地指導和解釋本土所特有的文藝創作及其現象,不顧實際地剪裁中國人自己的審美,滿腦子的舶來概念,滿嘴的進口詞彙,無論是評述的思維和方式,還是評價的標準與尺度等,都完全照搬西方,而對本土文藝多冷嘲熱諷,或漠不關心,或缺乏最基本的瞭解和掌握,尤其對自己國家優秀的古代文藝批評理論知之甚少,卻也大言不慚地標榜起自己是所謂的本土理論家、評論家。典型的弄虛作假,混淆視聽。
三、專業度不等於“讓人看不懂” 。一些評論家寫文章,總想方設法讓人看不懂,讀其文章,對方越是一頭霧水,就越高興,也越認為正常,越能顯示自己的水準和專業度,讓大眾一下子就看懂了,便認為不正常、不專業,以致於明明很簡單的事實或道理,非要説得異常晦澀、複雜、玄妙,非要生造出一堆看似深奧的新概念、新理論,實在讓人費解。
四、膾炙人口不等於“淺薄低俗” 。很多評論家認為,評論文章的受眾羣體本應是小眾的,難以做到膾炙人口、爭相閲讀,因此舉凡閲讀量很大的文章,基本都不值一看,也都有譁眾取寵的嫌疑,更加不具備所謂的學術性可言。事實果真如此嗎?當然不是,這裏要特別糾正的是,膾炙人口並等於淺薄低俗,很多時候倒是因為我們自身的水平有限,不能用平實樸素的語言將問題表達清楚,才使得文章難以被大眾接受,閲讀量才始終上不去,甚至連自己都懶得多看一眼。
筆者始終認為,撰寫理論文章也好,批評文章也罷,尤其是人文社科類的文章,一定要具有公眾和普世意識,務必要面向大眾,而非只在自己看似專業的小圈子裏打轉、自嗨。要讓文藝評論走出象牙塔,走進生活,走向大眾,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加大、加強評論對公眾的引導力和影響力,從而獲取社會對評論的普遍認可與支持,也才有助於從根本上提升大眾整體的分辨力、審美力等,美育的作用與意義才會真正得以落實和凸顯。
以上便是筆者注意到當下文藝評論所出現的幾個現實問題,當然,並未盡括所有,權作拋磚引玉,希望大家能夠不斷髮現更多問題,並積極建言獻策,為評論工作的開展,貢獻自己應有的智慧和力量。 [1] 

當下文藝評論必須直面的幾個現實問題作者介紹

王進玉,知名學者、藝術家、藝術評論家。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