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畫(拼音:huà)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古字形上部表示以手執筆,下部是筆畫出的線條。畫的本義是用筆描繪圖形, 一説本義是劃分地界。由用筆描繪引申指畫出的圖形,用作名詞。漢字的一筆叫一“畫”,也是由描繪引申而來。劃分界限含有設計、規劃的意思,因此“畫”又指規劃、謀劃。廣而言之,用手、腳或器具某種動作也稱“畫”。
中文名
拼    音
huà
繁    體
部    首
一、凵、田
五    筆
GLBJ
倉    頡
MUW [3] 
鄭    碼
AKZI [3] 
筆    順
橫、豎、橫折、橫、豎、橫、豎折/豎彎、豎
字    級
一級(1036) [1] 
平水韻
去聲十卦;入聲十一陌 [4] 
注音字母
ㄏㄨㄚˋ
總筆畫
1+7,2+6
統一碼
753B [3] 
GBK編碼
BBAD
異體字
畵、𠚇、𡇍(其餘見擴展圖冊)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半包圍結構
四角碼
1077₂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畫”初為會意字。商代甲骨文(圖1-3)上部像一隻手拿着筆的樣子(“”),下部是一些交叉的圖形(構件A),兩相會意,表示手持筆以規畫。又(本義指手)既可在筆左也可筆右,有時也把“又”省去;筆下可有筆毫,亦可無。至西周時,會意結構仍處於優勢,不過交叉的線條已為田地形的“周”(構件B)所取代(圖4),這描繪的是親手丈量土地尺寸時的情景。因為在上古時代,家族、部落、邦國之間常常因為土地面發生爭端,為了減少衝突,人們便通過在土地上劃下印記分割土地的方式來劃分領地。周或省作圖C,或訛作圖D。此時形聲結構露其端倪,上部“聿”與交叉筆畫構成“畫”字,下部是代表土地的“”或“周”,意為劃分土地,其中“畫”也作聲符。《説文解字》整理作“象田四界,聿所以畫之”。所謂“田”字周圍的“四界”,其實是“畫”字下交叉筆畫的訛變,田下的一橫是飾筆。隸書和楷書基本沿襲小篆,只是“田”左右兩飾筆逐漸消失。 [2] 
“畫”的描畫、繪圖義應即本義,即用筆等工具描繪出顏色、圖形,動詞。這一意義在現代漢語中也還常用,如“畫山水、畫人像、畫虎類狗、畫龍點睛、畫蛇添足、畫餅充飢”等。
用筆等繪出線條或標記叫“畫”,因此,書寫文字也叫“畫”。古代卦象的橫線叫“畫”,書法中的橫筆叫“畫”,漢字的一筆叫作一“畫”,甚至皺紋也可以叫“畫”。《靈樞經·陰陽二十五人》的“兩吻多畫”,是説嘴唇兩邊皺紋多。
廣而言之,用手、腳或器具做出某種動作也叫“畫”,如“畫肚”“畫腹”“指天畫地”“指手畫腳”“在胸前畫了個十字”等。彈琶琶時手在琴絃上橫掃過去的手法也叫“畫”,唐白居易《琶琶行》有“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的詩句。
“畫”又引申為劃分界限。可以認為,劃界義是描繪義的一種特指用法。相傳上古時期,在地上畫定界限,令犯罪者立在界限之中以示懲罰,如後代的牢獄,這種做法稱為“畫地為牢”,後世則用來喻指在限定的範圍內行動。再如表示劃分疆域而治的“畫野分疆”“畫土分疆”,其中“畫”的意義均為分、劃分。這一意義的“畫”後來又加了表示分割工具的“刂(立刀旁)”作意符,寫作“劃”,後來簡化為“劃”。
畫界也好,畫圖形也好,動筆之前必有所思考有所準備。心中有底了(所謂成竹在胸),才能畫得準畫得好。因此,“畫”又有謀劃、籌劃之意。這個意義現代也寫做“劃”。 [17-18]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用筆或筆形的東西描繪圖形。
draw;paint
儀禮·鄉射禮》:“大夫布侯,畫以虎豹。士布侯,畫以鹿豕。”
茅盾《瘋子》:“除了畫關帝、畫曹操、畫奎星,這位阿三又能塑菩薩。”
用筆等做出線條、符號或作為標記的文字。
sign;write
陳書·皇后傳·世祖沈皇后》:“(高宗)自入見後及帝,極陳師知之短,仍自草敕請畫,以師知付廷尉治罪。”
朱履貞《書學捷要》卷下:“古人居則畫地,廣數步。”
茅盾《創造》:“他豎起大拇指霍地在空中畫了個半圓形,鄭重的説。”
畫押;畫句號;畫地為牢
用語言來描寫或用其他藝術手段來表現。


描畫;刻畫
劃分。
divide
《尚書·畢命》:“申畫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
左傳·襄公四年》:“芒芒禹跡,畫為九州。”

比劃。
gesticulate

指手畫腳;指天畫地
〈文言〉彈琵琶的一種手法,指手在琴絃上橫掃過去。

白居易《琵琶行》:“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文言〉截止;停止。

論語·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揚雄《法言·學行》:“百川學海而至於海,丘陵學山不至於山,是故惡夫畫也。”

〈文言〉謀劃;籌劃。
plan;plot
左傳·哀公二十六年》:“(大尹)使召六子曰:‘聞下有師,君請六子畫。’”
鄒陽《上書吳王》:“故願大王審畫而已。”

名詞
畫成的藝術品。
drawing;
painting;
picture
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每日問卜賣畫,倒也擠個不開。”
曹禺《雷雨》第一幕:“右邊壁爐上有一隻鍾,牆上掛一幅油畫。”
畫卷;年畫;國畫;山水畫
用圖畫裝飾的。

淮南子·主術訓》:“於是堯乃身服節儉之行……大路不畫,越席不緣。”
畫屏;畫廊;雕樑畫棟
書法橫筆叫畫;漢字一筆叫一畫。

王羲之《題衞夫人〈筆陣圖〉後》:“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
朱履貞《書學捷要》卷下:“橫畫起輕而收重,豎畫起重而收輕。”
筆畫
〈文言〉皺痕;紋縷。

靈樞經·陰陽二十五人》:“血、氣皆少則無髯,兩吻多畫。”

〈文言〉指計策;計謀。
plot;plan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事項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

〈文言〉指簽署判行的文書。

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九年》:“金主詔郡縣,不得從元帥府擅更籤軍,俟見御畫乃聽。”

(Huà)姓氏用字。



以上參考資料: [5-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三下】【畫部】胡麥切(huà)
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畫之。凡畫之屬皆從畫。
𨽶,古文畫省。
𠞷,亦古文畫。 [7] 

説文解字注

介也。
注:介,各本作畍,此不識字義者所改,今正。八部曰:介,畫也。從八從人。人各有介。
從聿。
注:二字今補。
象田四介。
注:田之外橫者二,直者二。今篆體省一橫,非也。
聿,所㠯畫之。
注:説從聿之意。引伸為繪畫之字。胡麥切。十六部。
𨽶,古文畫。
注:古文從聿田。此依鍇本。
𠟷,亦古文畫。
注:依鍇本。按刀部有劃字。 [8] 

廣韻

胡卦切,去卦匣 ‖畫聲賜部(huà)
畫,《釋名》曰:“畫,掛也,以五色掛物象也。”俗作𦘕。胡卦切。又胡麥切。九。
【校釋】俗作𦘕,原作“俗作畫”,據《廣韻》各本及《玉篇》改
胡麥切,入麥匣 ‖畫聲錫部(huò)
畫,計策也。分也。又胡卦切。 [9] 

康熙字典

【午集上】【田部】 畫;康熙筆畫:12;部外筆畫:7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胡麥切,橫入聲。卦畫也。
又分畫也。界限也。《左傳·襄四年》:芒芒禹跡,畫為九州。注:畫分也。《禮·檀弓》:哀公使人吊蕢尚,遇諸道,闢於路,畫宮而受吊焉。注:畫地為宮象。
又計策也。鄒陽《上吳王書》:故願大王審畫而已。《史記·荊燕世家》:齊人田生遊,乏資,以畫幹營陵侯澤。注:服曰:以計畫幹之也。
又截止也。《論語》:今女畫。
又丘名。《爾雅·釋地》:途出其右,而還之畫丘。注:言為道所規畫。《釋名》:道出其右曰畫。丘人尚右,凡有指畫,皆用右也。
又地名。《史記·田單傳》:燕之初入齊,聞畫邑人王蠋賢。注:正義曰:括地誌雲:戟裏城在臨湽西北三十里,春秋時棘邑。
又云澅邑,蠋所居卽此邑,因澅水為名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竝胡卦切,音話。《爾雅·釋言》:畫形也。注:畫者為形像。《釋名》:畫,掛也。以五色掛物象也。俗作。《周禮·天官·典絲》:凡祭祀共黼畫組就之物。疏:凡祭服皆畫衣繡裳。《儀禮·鄉射禮》:大夫布侯,畫以虎豹。士布侯,畫以鹿豕。
又官名。《後漢·百官志》:畫室署長一人,四百石,黃綬。
又《韻補》:葉胡對切,音惠。秦《琅琊刻石》:方伯分職,諸治經易。舉錯必當,莫不如畫。易音異。 [10]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11] 
《説文解字注》書影 [12] 
《康熙字典》書影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筆順動畫演示 筆順動畫演示 [3]
【筆順】①一(橫)②丨(豎)③㇕(橫折)④一(橫)⑤丨(豎)⑥一(橫)⑦㇗(豎折)⑧丨(豎)
【規範】“凵”2畫,㇗(豎折)一筆寫成。
【寫法】❶“凵”從左、下、右包圍“一”“田”。❷“一”,居上居中;“田”居田字格中心部位,框內橫、豎交點在田字格中心。❸“凵”在下半格,上寬下窄,頂部近橫中線。 [14]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5]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wĕɡ
先秦
王力系統
ɣ
ɑe
先秦
周法高系統
ɡ
rweɣ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wei
隋唐
高本漢系統

ɣ
wai
隋唐
王力系統

ɣ
wai
隋唐
董同龢系統

ɣ
uæi
隋唐
周法高系統

ɣ
uæi
隋唐
李方桂系統

ɣ
waï
隋唐
陳新雄系統
ɣ
uæi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十五卦

合口呼
全濁
胡卦切
ɣuæi
入聲
二十一麥

合口呼
全濁
胡麥切
ɣuæk
集韻
去聲
十五卦

合口呼
全濁
胡卦切
ɣuæi
入聲
二十一麥

合口呼
全濁
胡麥切
ɣuɐk
禮部韻略


去聲






胡卦切



入聲






胡麥切

增韻


去聲






胡界切



入聲






胡麥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上聲
皆來


合口呼

全清

xuai

去聲
家麻


合口呼

全清

xua
中州音韻


入聲作平聲
皆來






胡乖切



去聲
家麻






胡卦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十五禡


全濁
胡掛切
ɣua

入聲
七陌


全清
霍虢切
xuək

入聲
七陌


全濁
胡麥切
ɣuək
分韻撮要

陽去
第二十六家賈嫁







陽入
第三十二彭棒硬額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方音彙集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實際發音有異
方言區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北京官話
北京
xua
51
去聲

北方官話
濟南
xua
21
去聲

中原官話
西安
xua
55
去聲

西南官話
武漢
xua
35
去聲

西南官話
成都
xua
13
去聲

江淮官話
合肥
xua
53
去聲

江淮官話
揚州
xua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xua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ɦo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ɦo
22
陽去

湘語
長沙
fa
45
陰去
文讀
湘語
雙峯
fa
21
陽去
白讀
贛語
南昌
fa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fa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wa
22
陽去
未註明異讀原因
粵語
廣州
wak
22/2
陽入
粵語
陽江
wak
54
上陽入

閩語
潮州
ue
11
陽去

閩語
廈門
hua
33
陽去
文讀
閩語
廈門
ua
33
陽去
白讀
閩語
福州
ua
242
陽去

閩語
建甌
xua
44
陽去
文讀
閩語
建甌
ua
42
陽入
白讀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6]  、《漢語方音字彙》 [19]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8-1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32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02]
  • 4.    平水韻 十卦  .搜韻[引用日期2019-08-15]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561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724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22
  • 8.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8-15]
  • 9.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83;513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716
  • 11.    説文解字書影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8-26]
  • 12.    《説文解字注》書影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8-26]
  • 13.    [清]張玉書 等 編纂.康熙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759;763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34
  • 15.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26]
  • 16.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15]
  • 17.    劉志基等編著.新漢字讀本[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06:285-286
  • 18.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735-736
  • 19.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