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產業組織

(斯蒂格勒著經濟學著作)

鎖定
《產業組織》是美國經濟學家喬治·斯蒂格勒創作的產業經濟學著作,於1968年首次出版發行。 [1] 
《產業組織》一書是對經濟中各產業(商品或服務的生產者)的結構和行為的研究,圍繞四個方面問題展開:研究競爭和壟斷的屬性,討論決定產業規模結構的各因素,市場行為方面的主題,論述反托拉斯政策。 [4] 
《產業組織》是產業經濟學的經典著作,該書的出版面世標誌着芝加哥學派理論體系上的成熟。 [5] 
作品名稱
產業組織
外文名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
作    者
喬治·斯蒂格勒
類    別
經濟學
首版時間
1968年
字    數
290000

產業組織內容簡介

《產業組織》是本論文集,共收錄了22篇文章,其中17篇是斯蒂格勒早期所寫的有關產業組織的論文。
《產業組織》邏輯體系清晰,按照什麼是競爭、競爭程度的判定標準(集中度的決定因素)、非競爭性市場中企業的行為是什麼、保護競爭的反壟斷政策效應幾個方面展開論述。全書內容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介紹什麼是產業組織,其內容涉及產業組織的概念以及產業組織另起爐灶單獨存在的原因。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由四部分構成:
(1)什麼是競爭和壟斷。產業組織主要是圍繞企業規模結構及其成因、企業規模對競爭的影響、競爭對資源配置的影響這些問題展開的,其核心問題是競爭,因此,該書的邏輯起點為競爭。
(2)集中度的決定因素。衡量市場競爭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市場集中度。這部分詳盡介紹了衡量市場集中度的諸多因素(如進入障礙、規模經濟和企業規模等)。斯蒂格勒對產業經濟學的重大貢獻主要集中於這一部分,主要包括“進入障礙”、“斯密—楊定理”和“規模經濟”。
(3)市場行為方面的主題。這一部分中共有8篇文章。經典的兩篇文章為《信息經濟學》《勞動力市場中的信息》,斯蒂格勒對信息經濟學的重要貢獻主要集中在這一部分。他運用信息理論分析了同種商品、同質勞動力價格差異的原因和特點。此外,“寡頭理論”也是斯蒂格勒引入信息問題分析企業串謀的傑作。成功的串謀必須以能容易地發現參與者的背叛行為為前提,這正是一個信息問題。
(4)反壟斷政策。反壟斷政策最主要的目的是保護競爭,它是保障競爭的重要手段,所以該書以反壟斷政策作為結尾。該部分的內容由3篇短文組成。 [7] 

產業組織作品目錄

1 什麼是產業組織

第Ⅰ部分 什麼是競爭和壟斷
2 競爭
3 價格競爭和非價格競爭
4 集中度的測度
5 寡頭理論
第Ⅱ部分 集中度的決定因素
6 進入壁壘、規模經濟和企業規模
7 規模經濟
8 通過兼併達到壟斷和寡頭壟斷
9 主導企業和保護傘
10 資本市場的缺陷
11 論專利
第Ⅲ部分 市場行為方面的主題
12 市場容量限制勞動分工
13 論營利性、競爭和集中
14 含運費價格系統的理論
15 論成套訂購
16 信息經濟學
17 勞動力市場中的信息
18 拐折寡頭壟斷需求曲線和價格剛性
19 管理價格和寡頭壟斷通貨膨脹
第Ⅳ部分 反托拉斯政策
20 普通法中的商業限制
21 反托拉斯法的經濟效應
22 兼併和預防性反托拉斯政策

產業組織創作背景

產業組織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初迅速發展起來的一個微觀經濟學分支,又稱為產業經濟學,主要研究市場結構(競爭的還是壟斷的)、市場手段(如廠商的產品政策和價格政策)與市場績效(資源配置是否合理,創新是否活躍等)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市場(產業或部門)這一層次為研究對象。
當時,SCP分析範式(即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分析框架)是理論界和經濟界批判熱點,來自芝加哥大學的斯蒂格勒、德姆塞茨等人是批評SCP分析範式的主力戰將。在批判的過程中,芝加哥學派崛起並逐漸取得主流派地位,其代表人物是斯蒂格勒。芝加哥學派特別注重市場結構和效率的關係,而不像結構主義者那樣只關心競爭的程度,故被理論界稱為效率主義者。
《產業組織》包括了施蒂格勒多年所寫的有關產業組織學領域經典論文,該書的面世標誌着芝加哥學派理論體系的正式完成。 [3] 

產業組織作品思想

1、進入壁壘
進入壁壘,即阻礙了新廠商進入市場的困素,歷來被認為是妨礙競爭的一個重要因素。
斯蒂格勒定義的進入壁壘:“它是一種生產成本,這種成本是準備進入一個產業的廠商必須承擔而已在該產業內的廠商無須承擔的。”通常被認為是進入壁棗的規模經濟、建立廠商的資本需要量、產品差異等,在斯蒂格勒看來,要麼不是壁壘,要麼雖是壁壘但沒有那麼重要。他認為,由純粹的經濟力量形成的進入壁壘是少見的,或影響不大,並不會給競爭帶來較大的危害。真正的壁壘多半是由政府幹預造成的。
2、信息經濟學
“信息經濟學”一詞,起源於1959年馬爾薩斯的《信息經濟學評論》,但它作為新興獨立學科的概念,則是由斯蒂格勒首先提出來的。
人們關於市場諸條件的知識不完全,歷來被認為是實現競爭的阻礙因素。知識的不完全來自信息的不完全。比如,按傳統觀點,如果競爭充分實現,一種沒有任何差異的商品價格處處相等。但在現實中,價格卻總是有差異的,這是因為那些付出了較高價格的消費者不知道還有更低的價格存在。
斯蒂格勒從追求效用極大化的經濟人假定出發,分析了獲取信息的理性行為。由於現實中存在價格不同的同一商品,經濟人會不斷搜索信息,力圖以最低價格購買商品。這一行為會在其搜索信息所獲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時停止,即達到均衡。由於不同人對其包括時間在內的搜索成本評價不同,因此,同一商品可以具有不同的價格。所以信息不完全不是實現競爭的阻礙,而是通過競爭達到均衡;信息完全的假定和效用極大化假定是矛盾的;實現完全信息是不經濟的。這裏關鍵是獲得信息不是無成本的。斯蒂格勒指出,信息完全並不是實現競爭的一個必要條件。
3、斯密—楊定理
早在18世紀,亞當·斯密就提出,市場規模的擴大會限制競爭。1928年,A.楊對這一觀點進行了論證,認為這是最重要的經濟學原理之一,從此,這一觀點就被稱為“斯密—楊定理”。
這一定理暗含着規模報酬遞增法則。按照這一定理,隨着市場規模的擴大,分工必然隨之發展。然而隨着專業化的發展,專業化廠商會成為壟斷者,因而市場的擴大會削弱競爭。經濟學家面臨這樣一個困境:要麼否定“斯密—楊定理”,進而否定規模報酬遞增;要麼就承認壟斷是不可避免的。斯蒂格勒提出了一種解決這一困境的理論。他把廠商的生產過程進行細分,並假設報酬遞增和報酬遞減同時發生作用,最終在不違背“斯密—楊定理”的情況下維持競爭的存在。
4、規模經濟
對“斯密—楊定理”的研究,使斯蒂格勒得以排除市場結構由競爭變為壟斷的一個威脅——分工的發展。但是,如果隨生產的發展,廠商最佳規模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市場結構仍有可能形成壟斷。所以,施蒂格勒進而研究了規模經濟問題。
斯蒂格勒提出了“生存原則”,創造了“生存檢驗法”,即把某一部門中的廠商按規模大小分成若干等級,計算每一等級廠商在某一時期內市場份額的變動,凡市場份額有所提高的等級便是有效率的規模,反之則反是。用這種方法來識別效率高的規模,暗含了競爭中“適者生存”的原則,所以稱之為“生存檢驗法”。
斯蒂格勒用這種方法考察了有關企業,發現能在競爭中壯大起來的規模差別是相當大的,即最佳規模不唯一。在相當大的領域內,規模小的廠商和規模大的廠商都是有效率的。廠商最佳規模與工廠規模、技術複雜性、研究費用支出呈正相關。
5、寡佔理論
在現實經濟中,寡佔情況十分常見。在寡佔場合,廠商能否通過串謀訂立價格協議,能否長期維持這種抬高價格的協議,歷來是經濟學家爭論不休的問題。
在寡佔串謀情況下,每個廠商的最佳戰略是把自己的秘密削價限制在對手不能發現的範圍內,這樣,一方面可以享受價格協議得以維持的好處,另一方面又可通過削價增加市場份額和贏利。斯蒂格勒認為,能暴露秘密削價行為的是顧客的流動。某廠商顧客大增説明它可能在削價。秘密削價而不被對手發現的可能性在於,即使沒有削價也會發生顧客流動,而區分正常流動和削價引起的流動是困難的。因此,一定範圍內削價引起的流動可能被認為是正常流動。所有廠商都降價,價格協議就會瓦解。因此,儘管寡頭市場經常可見,但由於需求變動及消費者流動,廠商行為仍然可能是競爭性的。 [6] 

產業組織作品影響

1、《產業組織》是產業經濟學的經典著作,該書的面世標誌着芝加哥學派理論上的成熟。斯蒂格勒通過長期的研究與總結奠定了芝加哥學派的理論基礎。
2、斯蒂格勒198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主要學術貢獻很多可以歸根溯源到這部作品。
3、該書中《信息經濟學》一文標誌着經濟學的一個新分支———信息經濟學的誕生。

產業組織作者簡介

喬治·斯蒂格勒(George Stegle,1911—1991),美國經濟學家。1911年出生於華盛頓,1932年獲西北大學碩士學位,1938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先後執教過依阿華州立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布朗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1958年任芝加哥大學教授,1964年任美國經濟學會會長,1977年任歷史經濟學會長。他在經濟學上的貢獻在於對產業經濟學中產業組織理論的建立和對政府管制的開創性研究,並因此獲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其主要著作包括:《生產和分配理論》(1941)、《價格理論》(1946)、《產出與就業趨勢》(1947)、《產業組織》(1968)、《公民與國家》(1975)等。 [2] 
參考資料
  • 1.    石若坤編.經濟學盛宴 那些有趣的經濟學名著: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09:第283頁
  • 2.    施正一主編.外國曆代經濟思想家百人小傳: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11:第298頁
  • 3.    孫進編著.50部經濟學經典解讀: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12:第259-262頁
  • 4.    (美)喬治·J.施蒂格勒著;王永欽,薛峯譯;陳昕主編.產業組織: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01:第1-2頁
  • 5.    趙奕著.產業經濟學理論發展新探索:中國地質出版社,2015.11:第84頁
  • 6.    譚好哲,於良春主編.大學生中外名著導讀: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06:第152-155頁
  • 7.    王彩霞,王雅潔.《產業組織》評介[J].產業組織評論,2011年,(3):24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