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藏草瓶

鎖定
藏草瓶又稱甘露瓶,瓶式之—,清朝廷為西藏僧侶燒製的用於插草供佛的特別器皿.故稱藏草瓶。雍正時已有燒製,乾隆時期製品為圓唇口,直頸有凸弦紋,豐肩,腹下部漸收,束脛,足部外撇。這類瓶式不書款識,一般多認作乾隆製品。
中文名
藏草瓶
註    釋
清乾隆礬紅彩藏草瓶
又    稱
甘露瓶
製    品
圓唇口

目錄

藏草瓶簡介

註釋:圖為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礬紅彩藏草瓶”。
藏草瓶 亦稱“甘露瓶”,是流行於西藏地區的瓶式之一,為藏傳佛教陳設用法器,用於盛水或插草。藏草瓶是極具藏族特色的器物。明朝永樂年間曾試燒製青花藏草瓶,清代僅雍正、乾隆官窯燒製過紅彩和鬥彩品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小藏草瓶還是漢藏文化融合的歷史見證者。
景德鎮御窯廠大量生產藏傳佛教用具,並非乾隆帝心血來潮,而是有着極深奧的玄機。
清廷入主中原之後,始終重視、扶持藏傳佛教,並以此作為保全“大清基業萬年磐石之安”的重要措施。乾隆皇帝對藏傳佛教興趣極濃,無疑有其深遠的政治原因。
據文獻記載,乾隆對藏傳佛教非常虔誠,而且認識很深。他每天打坐修持,甚至着三世章嘉胡土克教授他梵文和藏文。1745年,乾隆下令將其出生地雍和宮改為喇嘛寺,次年仿西藏桑耶寺於承德建普寧寺,其後又仿拉薩布達拉宮於承德建普陀宗乘廟。1780年,五世班禪遠道東來做法事祝賀乾隆七十大壽,乾隆命人仿西藏扎什倫布寺於承德建須彌福壽之廟供其居停。此後,乾隆又於紫禁城內仿西藏託林寺壇城殿築雨花閣,具濃郁藏式佛教建築風格。
藏草瓶雖無官款,卻是著名的唐窯作品。這與《乾隆紀事檔》的:乾隆十一年“二月奉旨燒造紅花甘露瓶,俱不要款”。同年“五月初一日,唐英將按旨照樣燒造得:紅花白地甘露瓶四件……奉旨俱留下,其甘露瓶著唐英再燒造幾件”的記載相符。乾隆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大臣海望來説:太監張玉傳旨:着傳諭唐英將甘露瓶陸續再做些來”。除甘露瓶外,多穆壺、賁巴瓶、賁巴壺、金釉法輪、金釉無量壽佛、仿木紋釉碗、仿雕漆碗等都是同時期的作品。 [1] 

藏草瓶外形

清朝廷為西藏僧侶燒製的用於插草供佛的特別器皿.故稱藏草瓶。雍正時已有燒製,乾隆時期製品為圓唇口,直頸有凸弦紋,豐肩,腹下部漸收,束脛,足部外撇。這類瓶式不書款識,一般多認作乾隆製品。體現出西藏地區傳統造型與內地悠久的陶瓷燒造工藝高度完美的結合。此類品種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均有收藏。 [1] 

藏草瓶發展歷史

紅彩藏草瓶 紅彩藏草瓶
據文獻記載,乾隆對藏傳佛教非常虔誠,而且認識很深。他每天打坐修持, 甚至着三世章嘉胡土克教授他梵文和藏文。1745年,乾隆下令將其出生地雍和宮改為喇嘛寺,次年仿西藏桑耶寺於承德建普寧寺,其後又仿拉薩布達拉宮於承德建普陀宗乘廟。1780年,五世班禪遠道東來做法事祝賀乾隆七十大壽,乾隆命人仿西藏扎什倫布寺於承德建須彌福壽之廟供其居停。此後,乾隆又於紫禁城內仿西藏託林寺壇城殿築雨花閣,具濃郁藏式佛教建築風格。 大量的寺廟和頻繁的法事活動當然需要有大量的法器和擺設配合,宮廷造辦處因此製作了大量的瓷質及其它材質的藏域法器,同時亦供清帝賞賜西藏高僧之用。 藏草瓶為官窯珍品,早在上世紀初即為人所知。當時,山東省泰安縣城內岱廟被盜,盜走明清官窯瓷器十多件,流散在濟南的文物市場,被北京古董商徐少山、張玉華買走。案發後,幾費周折,將失物追回,重歸岱廟。其中就有乾隆官窯藏草瓶兩對。 [1] 

藏草瓶用途

藏草瓶,亦稱“甘露瓶”。為藏傳佛教用於盛水或插草,作為禮佛陳設。
大量的寺廟和頻繁的法事活動當然需要有大量的法器和擺設配合,宮廷造辦出因此製作了大量的瓷質及其它材質的藏域法器,同時亦供清帝賞賜西藏高僧之用。
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藏草瓶無疑見既見證了乾隆帝對藏傳佛教的虔誠,同時又反映了清代官窯瓷器的精湛工藝。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