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甘河鄉

鎖定
甘河鎮[歷史延革] 甘河鎮可稱得上是關中名鎮,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三個母系氏族村落 —— 甘河遺址,坳宇遺址,東侯遺址,創造了燦爛的原始氏族公社文化,公元前2069年,夏啓伐有扈大戰於甘,便在甘河流域。
中文名
甘河鄉
行政區類別
面    積
約30.3平方公里
人口數量
29000多人

目錄

甘河鄉簡介

到了周代,西周王朝修了一條東達灃鎬,西通收眉的周驛道,把東通洛陽的車馬大道連接起來,成為通往全國的軸心幹道
到了漢唐時代,又有西漢察蜀驛道,東漢眉塢峙高台官道,漢唐絲路南道就從這裏通過,甘河建鎮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宋仁宗天聖六年(中書門下蹀)碑石有 “ 永興户縣甘河鎮 ” 的記載。宋神宗元豐年問,官修志書(元豐九域志)記載甘河為周至兩大古鎮之一,(户縣誌)有 “ 歷史上,宋以前設甘河鎮 ” 的記載。
據《周至縣志》載: “ 北周武帝時,周至縣塌移於户縣甘河一帶。 ” 這可能是甘河建鎮的起源。甘河是歷史上十三個王朝的京蕺近地,歷代地方政府也多設於此。甘河鎮曾有一度改鎮為鄉,到2001年省,市、縣三級人民政府又批准甘河重新建鎮

甘河鄉概況

甘河鎮地處户縣西北,距縣城12公里,西距周至28公里,東距西安35公里,北與興平隔河相望。東與澇店、玉蟬兩鄉鎮為界,南和玉蟬、祖庵兩鄉鎮毗鄰,西北兩面與周至縣尚村鄉接壤。南北長約8.8公里,東西寬約5公里,總面積約30.3平方公里,全鎮轄區有26個村民委員會,28個自然村,29000多人^。西寶南線、縣道四號路東西穿境而過,縣道一、二、三主幹路南北過境。

甘河鄉農業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始終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作為抓經濟工作的重頭戲,抓宣傳、動員.搞調研,定措施,議方案。除每年制定年度農業產調目標之外,還制定了甘河鎮農業結構調整5 — 10年戰略目標任務。確定抓基地、帶農產,促產業、求效益的工作思路。目前已建成種、養植業五大基地,即紅薯產業生產基地,設施果菜大棚基地,食用菌生產基地,畜牧養殖基地,苗本花卉生產基地。五大基地建設已初具規模,已全部進入效率運營階段。 鄉鎮企業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和發展鄉村企業及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通過招商引資和改制等多種形式復活和發展鄉屬企業,井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目前,鄉村企業共有465個,私營企業81個。產品有黃板紙、塑料製品、鑄造、耐火材料、機磚、電器等20大類,為鎮域經濟的發屜做出了貢獻。

甘河鄉地方政策

户縣甘河鎮鎮黨委政府從學好關係“三農”問題的三個文件着手,使黨員幹部凝聚思想謀發展,提高水平搞創新,吃透精神幹實事。同時開好黨員大會、村組長以上的幹部會、村民代表會、專業户會。在充分討論、醖釀的基礎上,提出發展思路,明確措施,制定計劃,並實行羣眾監督制,確保各項工作不落空,最終達到五個目的。即班子和諧有活力,是一支能戰肯幹的隊伍;管理民主化,堅持按原則辦事,調動羣眾積極性,杜絕腐敗現象;精神文明建設有新的突破,羣眾文化娛樂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有顯著改善,完成村內街道硬化、人畜飲水工程、農田水利設施、黨建陣地建設;以興户大橋的修建為契機,發展以交通幹線為依託的產業帶,加大優勢產業的發展,走信息化、規模化、市場化道路。不斷引進新項目,實現一村一品,不斷推動新農村建設工作邁上新台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