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代文物)

鎖定
甗是一種古代文物。原為烹飪用的廚具,後作為禮器流行於商至漢代。
中文名
屬    性
古代文物
讀    音
yǎn

簡介

甗
(18張)
造型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稱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於蒸汽通過;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間可燒火加熱。商代甗多為圓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狀腹,腹下設錐足或柱形足,器體厚重。商早期花紋簡單,晚期多用獸面紋裝飾。西周除沿襲商代形式外,還出現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開,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時還出現了長方形甗。春秋戰國時,器身變薄,袋足消失,許多器物不再用花紋裝飾。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鬲合體的,春秋早期以後則多為甑鬲式。商代的甗一般甑部較深,比例上略大於鬲部,多為立耳。西周的甗則甑部與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較多。西周中期開始出現方甗。春秋以後,甗的甑部多為大口斜腹的式樣,即甑的底徑要大大地小於口徑。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三聯甗,卻是在一個長方形鬲部上置3個甗,這僅是極個別的特例。除實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還是禮器,與鼎、簋、、壺、盤等組成成套隨葬品
三聯甗  商王武丁時期 婦好墓 三聯甗 商王武丁時期 婦好墓
大多數的甗為聯體鑄造。最獨特的是婦好墓出土的三聯甗,甑鬲分體,鬲體長方案形,六隻方足,腹底平,中空可以盛水,其下可以焚火。案面上有三個灶孔,分置三甑,可以同時炊煮幾種食物。
甗,讀yǎn(第三聲),是蒸食器,分上下兩部分甑和鬲,有的是連體,有的是分開的。如1976年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的婦好分體甗,通高35.5釐米。

構造特色

甗
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稱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於蒸汽通過;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間可燒火加熱。商代甗多為圓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狀腹,腹下設錐足或柱形足,器體厚重。商早期花紋簡單,晚期多用獸面紋裝飾。西周除沿襲商代形式外,還出現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開,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時還出現了長方形甗。春秋戰國時,器身變薄,袋足消失,許多器物不再用花紋裝飾。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甑鬲合體的,春秋早期以後則多為漸高式。商代的甗一般甑部較深,比例上略大於鬲部,多為立耳。
西周的甗則甑部與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較多。西周中期開始出現方甗。春秋以後,甗的甑部多為大口斜腹的式樣,即甑的底徑要大大地小於口徑。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三聯甗,卻是在一個長方形鬲部上置3個甑,這僅是極個別的特例。除實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還是禮器,與鼎、、壺、盤等組成成套隨葬品

典型代表

三聯甗

三聯甗 三聯甗
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三聯甗是“婦好”生前蒸飯或祭祀時使用的器物,不僅鑄造精良,造型更是非常獨特。甗,本是一種蒸飯器,相當於現代的蒸鍋。每件甗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分稱為“甑”,盛放待蒸的食物;其底部是“箅”,有若干通氣的孔;下部分為“鬲”,用以煮水。商代的銅甗大多是甑、鬲連體,一次鑄成,並且都是單體,即一甑一鬲。而這件三聯甗則是由一件長方形鬲和三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的甑組成。這種樣式的銅甗僅此一例。三聯甗的形體也比較巨大,下部的長方形鬲,長達103.7釐米,寬44.5釐米,上部的甑,高約26釐米。看上去,有如長條桌上放置了三口蒸鍋。該器表面還鑄有精美的紋飾。甗的口部是兩組由夔龍組成的饕饕紋,夔龍長身卷尾,張口吐舌,頗顯神威。夔身周邊有一些圓渦紋。甑的內壁和雙耳的下方均有銘文“婦好”二字。再看長方形部分,平面有3個略高出的喇叭狀圈口,上裝飾三角形紋和雲雷紋各一週。平面上圍繞口底部還各有一條蟠龍。側面是上下兩條紋帶,上條紋帶由夔龍紋和圓渦紋一一相間組成,下條紋帶是由雲雷紋構成的三角形紋,排列均勻、整齊。三聯甗的上下左右均飾以醒目的龍紋,這或許是在刻意張揚王室的權威吧。將食物由生變熟,有烤、煎、炸、蒸、煮等多種方法,科學研究表明,採用蒸的方法不僅最有利於保存食物的營養成分,且不產生有害物質,最易於人體消化吸收和代謝。從考古資料看,我們的祖先在距今約7000年的時候,便燒製了陶甗,是世界上最早懂得利用蒸氣、採用蒸的方法熟食的民眾,加之,祖先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所以曾説:“中國人蒸熟了世界第一碗米飯”。甗,一種看似簡單、平常的熟食器,竟然還有着如此重要的科學內含。

春秋四蛇飾甗

【名稱】春秋四蛇飾甗
【類別】銅器、青銅器
【年代】春秋
【文物原屬】春秋時期飪食器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文物簡介:
春秋四蛇飾甗,高44.7cm,寬33.7cm,口徑28.7×23.2cm,重12.3kg。甗分體式。甑呈長方鬥形,春秋四蛇飾甗無隔,腹高深,上部外侈,下部收斂,平底上有箅孔,甑下有榫圈,是為子口。鬲直口附耳,口內有用來插甑之榫圈的凹形母口,肩四角各飾以盤蛇,蛇上頸昂起,雙眼凸於頭頂處,鬲鼓腹,飾四球,分襠線連於腰際,足為蹄形。甑腹飾有三層勾連雷紋耳飾變體重環紋,鬲腹飾蛇紋,四條盤蛇身上飾鱗紋
春秋早期的青銅器基本上沿襲西周晚期的文飾。如重環紋、鱗紋等,都是西周晚期新出現的紋飾,不過從本器耳部紋飾來看,重環紋已開始變形,失去了中間的內環,只剩下外環。勾連雷紋曾一度在商末和周初盛行,春秋時則流行嵌有松石、金、銀等物的勾連雷紋。本器所飾勾連雷紋未見鑲嵌,尚處於過渡階段
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開始為陶質,到商代晚期銅甗逐漸增多,並有很多是甑鬲合鑄,將上下兩部分連為一體,造型相當奇特,然而,奇中之奇的是,在商代還出現了聯體甗,也就是將若干個甗的下部合鑄在一起,出土於殷墟婦好墓的三聯甗便是這樣一件獨特的青銅禮器。 這件三聯甗將三件甗的下半部分,即鬲的部分合鑄為長條案形,其體腔中空,相連相通,案的頂面上有3個高出平面的圈口,可放置三甑,平底下有六條實足。三件甗的上半部分,即甑的部分則仍然是三個個體,均敞口收腹,底部有3個扇形孔,分別套接於長條案的三個圈口內,從而形成一鬲加三甑的格局。使用時在鬲中放水,鬲下點火,這樣的甗可以同時蒸煮幾種食物,為後代一灶數眼炊具的製造打下了基礎。如今家家户户使用的燃氣灶也只有兩個火眼兒,相比之下,商代工匠的構想真夠得上科學和實用的標準了。
別開生面的構思與造型固然使人驚歎,可是三聯甗外表豐富、和諧的裝飾也足以讓人流連駐足。三個甑的雙耳上部均做成圓雕的獸頭,與環形的下體相連,恰似一對奮力向上攀登的猛獸;甑外壁口沿下各鑄出一週兩組的夔龍,每組兩隻聚首相對,雙眼圓睜形似“目”字,弓身翹尾,躍躍欲動;長條案形鬲的頂面上鑄有三條纏身龍紋,四角則以牛頭為飾,案四周側面分別是在一週垂三角紋上部鑄出十二條動態極強、面目猙獰的夔龍,其間以大圓渦紋相隔。這幾組紋飾各成單元又互為照應,充分反映商代中期青銅鑄造技術裝飾藝術所達到的境界。在中間鬲口的內壁、甑的內壁及兩耳下的外壁,都有“婦好”二字銘文,説明了這件重量級炊具的歸屬。“婦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甲骨文中有關她的記載,説她曾領兵出征,英勇善戰,為武丁的征伐立下過汗馬功勞。
婦好墓三聯甗體積巨大,氣魄恢宏,是前所未見的殷商巨型青銅器,迄今為止,將三個甗聯合在一起的青銅巨器,僅存一件,為稀世珍品,不可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