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環蛇屬

鎖定
環蛇屬包括金環蛇和銀環蛇兩類,皆為具致命毒素的蛇。主要分佈在亞洲。已知約12種,分佈於亞洲南部;我國產2種,湖南產1種,如銀環蛇B. multicinctus。
中文名
環蛇屬
域    :
真核生物域
界    :
動物界
門    :
脊索動物門
綱    :
爬行綱
目    :
有鱗目
科    :
眼鏡蛇科
屬    :
環蛇屬

環蛇屬形態特徵

頭頸區分不明顯,頭背鱗片正常,無頰鱗,眼中等大小或較小,瞳孔圓形,背鱗平滑,13~19行,脊鱗擴大,尾下鱗單行。上頜骨前緣不超過或僅達齶骨前緣。前溝牙後有2~4枚小牙。已知約12種,分佈於亞洲南部;我國產2種,湖南產1種,如銀環蛇B. multicinctus。 [1] 

環蛇屬下級分類

環蛇屬:Bungarus包括:
金環蛇:Bungarus fasciatus (Schneider,1801)
銀環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1861
其中銀環蛇我國有兩種為:
銀環蛇指名亞種:Bungarus multicinctus multicinctus Blyth
銀環蛇雲南亞種:Bungarus multicinctus wanghaotingi Pope [2] 

環蛇屬銀環蛇

形態描述:具前溝牙,頭橢圓,體勻稱。吻鱗近三角形,其底邊內凹,背見部短於鼻間鱗溝,長短於寬。鼻間鱗近方形,長寬約相等,前額鱗近方形,前外緣下包,前額鱗溝較鼻間鱗溝長。額鱗多數為正五邊形,其長或大於到吻鱗後緣距而等於頂鱗溝長,或等於到吻鱗後緣距而小於頂鱗溝長,鼻鱗2裂;鼻孑L開於兩鼻鱗之間,鼻孔上緣與鼻間鱗相切,下緣與第1上唇鱗相切。無頰鱗,眶前鱗1枚,眶後鱗2 (1)枚,眶上鱗1枚,無眶下鱗,前顳鱗1枚,後顳鱗2枚,上唇鱗7 (6)枚,為2(1) -2-3式,其中以5~6(4~5)最大,下唇鱗7 (8)枚,第1至第4枚與前頦鱗相切,其中以第4枚最大。腹鱗寬,雄體209~218枚,雌體208~228枚。肛鱗單枚。尾下鱗單行,雄體47~51枚,雌體42~48枚,背鱗式為17(16或15)- 15 - 15,最長個體為(1270±160) mm,最重個體為700g。
頭橢圓,眼小,瞳孔圓,體光滑,無脊稜和腹稜;脊鱗擴大為六角形,尾圓。體有黑色和黑褐色兩種,前者腹鱗散有小黑點,後者無散佈的小黑點,但尾下鱗有不規則的大黑斑,幼體枕側和眼後呈白色,成體則無,體背有33~48條白色橫紋,有的橫紋分叉,尾部有10~16條黑橫紋,有些個體尾部的黑橫紋與腹側的連通形成環狀。後頦鱗與第1枚腹鱗間有1~3列不成對的鱗片。 [1] 

環蛇屬金環蛇

金環蛇俗稱金甲帶、金包鐵、金腳帶、佛蛇等,是一種具前溝牙的劇毒蛇。金環蛇體長120~180釐米,通身呈黑色與黃色相間的環紋,黑色環紋和黃色環紋幾乎等寬,黃色環紋在體部有19~27環;頭呈橢圓形,與頸區分不太明顯,頭背呈黑褐色,枕部有淺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狀;尾極短,略呈三稜形,尾末端圓鈍,尾下鱗片為單行。
金環蛇在我國主要分佈於廣西、廣東、海南、福建、江西、雲南、湖北等省,在國外主要分佈於越南、泰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老撾、緬甸等國。
金環蛇是環蛇屬的一種,與其他環蛇屬的蛇一樣,動作緩慢,一般不攻擊人。金環蛇一般棲息於海拔180~1000米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蓋較好的近水處。金環蛇喜歡陰暗的地方,怕見光線,常常白天盤着身體不動,到了夜晚才活動。金環蛇生性温順,主要以蜥蜴、魚類、蛙類、鼠類等動物為食,偶爾吞食其他蛇類及蛇蛋。 [3] 

環蛇屬素貞環蛇

該名字源於《白蛇傳》中廣為人知的神話人物白素貞,蛇身有白色條紋環繞。據瞭解,環蛇屬Bungarus物種隸屬於眼鏡蛇科Elapidae,為著名的神經毒類劇毒蛇 [4] 
素貞環蛇 素貞環蛇
形態描述:素貞環蛇是相對接近“白蛇”形象的物種。其成體和亞成體頭背均一黑色;體背以黑色為主,具備26–38條白色窄橫紋,窄橫紋僅覆蓋1至2枚脊鱗;體腹面均一白色;尾腹面白色,無斑或者僅沿中線分佈有棕色細點;體背黑色略侵入腹面,腹鱗兩邊黑色部分窄於最外側背鱗的一半。尾較長,尾長與體長比值0.14–0.15。半陰莖達第7枚尾下鱗;靠近基部的位置具發達的大刺,形狀類似毒牙;大刺尖端明顯角質化,與大刺其它部分無明顯邊界;副毒牙僅具3枚。
分佈:素貞環蛇已知分佈在雲南省盈江縣,以及緬甸北部克欽邦,具有強烈的神經毒性。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