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璣衡撫辰儀

鎖定
璣衡撫辰儀,是清代製造的八件大型銅鑄天文儀器之一,也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天文觀測儀器。也叫精密赤道渾儀。 [1] 
乾隆九年開始製造,歷經十年於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製成,重達五噸。儀器由子午雙圈、赤道經圈和遊旋赤道圈、雙層赤經圈三部分組成,是清代製造的最後一架大型銅儀,無論從冶金製造還是雕刻方式,都反映了當時的發展水平,這台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精細製造的古儀,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古觀象台的觀測平台上。
璣衡撫辰儀是清朝,也是為古觀象台製造的最後一架大型觀測儀器。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被德國人劫往柏林波茨坦宮前陳列。1921年歸還我國,現陳列於北京古觀象台。 [1] 
中文名
璣衡撫辰儀
性    質
天文儀器
製作時間
清代
原    料
製成時間
1754年
保存地點
北京古觀象台

目錄

璣衡撫辰儀簡介

璣衡撫辰儀結構

璣衡撫辰儀觀測部分的外層是一根南北正立着的“子午雙圈”,雙圈用銅枕固定着,其空隙的中線為子午正線,在雙圈內有兩個並排着的圓環,叫做“赤道圈”,外面的赤道圈固定在子午雙圈上,東西各有龍柱相托,裏面的赤道圈連接在極至圈上,且可以沿赤道面移動,因此,又叫“遊動赤道圈”。最裏面的一個圓環叫做“赤經圈”,由環內的一根空心銅軸連接在子午雙圈的兩個極點上,赤經圈可以繞銅軸旋轉。在空心銅軸中間還有一根窺管,前端圓孔內有十字絲裝置,起到提高觀測精度的作用。整個觀測部分由雕工精細的雲座和龍柱托起。
璣衡撫辰儀與古制渾儀一樣分為三重。最外一層直衡六尺,古稱六合儀,只比古制渾儀少了地平圈。它主要由雲座託着南北正立的子午雙環圈組成,雙圈外徑6.3尺,規面寬3.2寸,中空一寸,側面厚九分,用銅枕將雙圈固定在一起,空隙的中線就是子午正線。圈上刻着去極度,北極高度取北京所在的地理緯度,與天赤道平行的天常赤道交於距兩極90度的子午雙圈上。天常赤道(赤道圈固定不動)外徑6.12尺,兩面刻有周日時刻。子午圈下面的雲座西面有一孔穴,穴內有狹縫,用它來校正鉛錘線是否垂直,以保證觀測儀器位置的準確。中間一層稱為古三辰儀,但無黃道圈,它由平行於天常赤道內的遊旋赤道圈和連接着南北兩極軸的赤極經圈組成,經圈外直徑5.55尺,規面寬2.2寸,中空1.2寸,側面厚8分,圈兩面刻有去極度,遊旋赤道圈的直徑和規面寬度與赤極經圈相同,只是比它厚了四分,兩面刻着周天度360度。最內層為赤經圈,古稱四遊儀。實際上是一個雙層的赤經圈,貫於南北兩極軸上,外直徑為5尺,規面寬1.6寸,中空1.4寸,側面厚7分,兩面刻有南北緯度各90度。聯接兩極的雙層部件叫直距,寬1.6寸,中寬1.4寸,厚7分,用它來指定時刻和固定窺衡。窺衡置於直距中間,長4.72尺、中空一寸、方1.2寸,其上端圓孔中有一十字絲,下端有一小圓孔。轉動遊旋赤道圈和窺衡,將星、十字絲中央和圓孔聯成一直線時,就可讀出該天體的赤道座標讀數。窺衡右側安裝的一直表,以指示緯度。璣衡撫辰儀基本結構和原理,類似漢唐以來渾儀的傳統制度。但是,它大膽地捨棄了地平圈和黃道圈,簡化了古渾儀之結構,減少了不必要的部件,擴大了觀測天區,提高了觀測精度,這在渾儀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璣衡撫辰儀的用法雖和赤道經緯儀相似,但不同的是它多了一個可以轉動的遊旋赤道圈,這樣在測星的赤道座標之時,可以直接從上面直接讀出此星的赤道經度,測量起來誤差小、方便。 [1] 
璣衡撫辰儀 璣衡撫辰儀
這架由青銅澆鑄成的古儀,設計巧妙,製造精美、細膩,幾條游龍栩栩如生,氣魄宏偉,令人歎為觀止,不愧為我國古代天文文物中的瑰寶。

璣衡撫辰儀製作年代

璣衡撫辰儀利用十年由乾隆下令鑄造銅製觀象儀器,乾隆九年開始製造,乾隆十九年製作完成,重5噸,高3.36米。

璣衡撫辰儀命名

由乾隆親自命名。名字出自於《尚書》有一句名言叫“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玉衡指的天文儀器;七政指的是五大行星,撫是順的意思,辰是星辰,就是用天文儀器測量星辰。由欽天監監正(相當於天文台台長)戴進賢和劉松齡分別監造,1755年完成,主要測天體位置。

璣衡撫辰儀作用

主要用以測定天體的赤經差、赤緯和真太陽時。 [1] 

璣衡撫辰儀用法

其用法大致如下:測太陽,先轉動四遊儀,用烏玻璃遮擋的窺衡對準太陽中心,務必使窺孔與十字絲中心重合,將儀定住,此時四遊儀所指天常赤道圈上的時刻,就是所求當時的太陽時。如所求的時刻在正午,就要使用附件借弧表來觀測,其方法如上。 [1] 

璣衡撫辰儀前身

前身是一個模型叫三辰公晷儀,結合模仿明代渾儀經多方精改制作,它與渾儀最大的不同就是窺衡有一個十字類似於瞄準器的裝置,上下兩部分,上面圓形圈環象徵天道;下面十字方形支架象徵大地。主體部分有內、中、外三層組成,最多層固定不動稱為雙環子午圈,由雲座託着雙圈組成,繁縟的雲紋、山紋非常精美,與雙環子午圈相交的則是天常赤道圈。第二層稱為遊旋赤道經圈,包括貫穿南北兩極的赤道經圈,包括連接於中腰的遊旋赤道。最內層古人稱之為四遊圈是一個雙層的赤經圈,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貫穿南北兩極的方軸,方軸裏邊有一個可沿縫隙轉動的窺衡。
參考資料
  • 1.    劉乾先,董蓮池,張玉春.中華文明實錄.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29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