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

鎖定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即楊氏宗祠,又稱中國工農紅軍學校舊址,位於江西省贛州市瑞金市象湖鎮上陽路社區內 [3]  ,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 [2]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月,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遷駐於此,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學校。 [3]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由五座楊氏宗祠並排組合而成。楊氏宗祠坐東北向西南,系抬梁式結構,磚木結構,硬山頂,佈局為兩廳一井或三廳兩井,並排五祠,為瑞金西楊氏宗祠羣眾用於拜科、祭祖之用。分別為朝奉祠、時省祠、時泰祠、孟舟祠和中憲第祠,總面積3056.73平方米。 [4]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被譽為瑞金的黃埔軍校,對於新中國軍隊建設和軍事人才培養有借鑑意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其舊址建築本身為南宗祠建築羣,建築藝術水平較高,具有重要的建築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5] 
2013年5月,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
地理位置
江西省贛州市瑞金市象湖鎮上陽路社區內
所處時代
1932年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770-5-16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歷史沿革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 [2]  。朝奉祠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時省祠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時泰祠建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孟舟祠建於民國十年(1921年),中憲第祠建於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 [5] 
民國二十年(1931年)8月,中共中央在給中共蘇區中央局並紅一方面軍臨時總前委的指示信中明確指出:“紅軍學校必須集中舉辦”。為此,時任中共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中革軍委主席的毛澤東召見紅三軍團參謀長兼軍團隨營學校校長鄧萍和紅八軍軍長何長工,商討籌辦紅軍幹部學校事宜,明確提出要以國民黨辦黃埔軍校為例,辦一個“紅埔”。 [3] 
民國二十年(1931年)11月2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成立後,決定合併閩西紅軍學校(彭楊軍事政治學校第三分校)、紅一方面軍教導總隊和紅三軍團隨營學校,組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址在瑞金天后宮,為中革軍委的直屬機構,校長蕭勁光,政治委員何長工,教育長鄧萍,下設政治連、工兵連和軍事連,學員600人。民國二十年(1931年)冬,周恩來進入中央蘇區後前往學校指導工作時,指出:“這所學校可與當年的黃埔相媲美。” [3]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月,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遷駐上陽楊氏祠堂,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學校。學校貫徹“在於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和階級鬥爭服務”的方針,以“學會與提高新的軍事技術”“創造大批領導鬥爭的高級幹部”為任務,並逐漸完善了組織機構,劉伯承、葉劍英先後任校長兼政治委員。內設教育處、訓練部、政治部、校務處等機構。學習科目有:政治課、軍事課。至民國三十二年(1933年)10月學校改編,共開辦六期,為紅軍、地方武裝和各級黨政組織培養了大量幹部,許多學員都成為了人民軍隊的優秀指揮員。 [3] 
2015年,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開展維修工程。 [4]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
2016年,瑞金書畫院進駐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成為當地藝術家創作基地,也是瑞金文化產業基地。 [4]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建築格局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又稱中國工農紅軍學校舊址,由五座楊氏宗祠並排組合而成。 [3]  楊氏宗祠坐東北向西南,系抬梁式結構,磚木結構,硬山頂,佈局為兩廳一井或三廳兩井,並排五祠,為瑞金西楊氏宗祠羣眾用於拜科、祭祖之用 [4]  。分別為朝奉祠、時省祠、時泰祠、孟舟祠和中憲第祠,總面積3056.73平方米。 [5]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總部設在楊氏宗祠的朝奉祠,政治部設在時省祠,校務部設在孟舟太祠,俱樂部設在中憲第祠,教導部設在時泰祠,時泰祠左側屋為教職人員住處。 [7]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文物遺存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文物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文物(2張)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文物遺存有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畢業證、出版物等。 [3]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歷史文化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畢業歌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畢業歌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共舉辦了4期學習班,每期3至5個月。教學方針是從戰爭實際出發,教學內容主要是在敵強我弱得形勢下,如何打擊敵人的戰略戰術,學校還出版了《紅校週刊》《革命與戰爭》等刊物。在培訓紅軍從初級到高級軍政幹部的同時,學校還擔負了衞戍紅都瑞金及改造俘虜的任務。1933年10月,學校分佈擴大為紅軍大學、彭楊步兵學校、公略步兵學校、紅軍特科學校。 [2] 
相關人物
楊氏宗祠是瑞金楊氏的開基地,楊朝奉為瑞金的開山主,人口繁衍至十餘萬人,在清代有楊半縣之稱。瑞金宋朝至清代的十位進士中有3人出於此,被雍正皇帝賜匾“國士無雙”的清代詩人楊枝遠,清代江西文壇五大家之一的楊以任,鴻臚寺正卿楊方立,新中國開國少將楊力、楊俊生,開國大校楊家華等均出於此處。 [6]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文物價值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被譽為瑞金的黃埔軍校,對於新中國軍隊建設和軍事人才培養有借鑑意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其舊址建築本身為南宗祠建築羣,建築藝術水平較高,具有重要的建築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5]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保護措施

遺址碑 遺址碑
2013年5月,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旅遊信息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地理位置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位於江西省贛州市瑞金市象湖鎮上陽路社區內。 [3]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江西省贛州市瑞金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路程約2.2千米,用時約7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