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珽,漢語三級字 [3]  ,部首王,讀作珽(tǐng),指古代天子所持的玉笏。 [4-5] 
中文名
拼    音
tǐng
部    首
鄭    碼
CYMB
筆    順
橫橫豎橫撇橫豎橫折捺
注    音
 ㄊㄧㄥˇ
釋    義
指古代帝王用的玉笏
部首筆畫
3
五筆輸入
U
73FD
GBK
AC45
筆畫數
10
筆順編號
1121312154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珽tǐng
⒈ 玉笏。 [5] 
基本詞義
◎ 珽 tǐng
〈名〉
大圭。古代天子所持的玉笏,其形制因時而異 [jade tablet]
珽,大圭,長三尺。抒上,終葵首。——《説文》
天子搢珽方正於天下也。即考工玉人之大圭。——《禮記·玉藻》 [5]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他鼎切。《韻會》他頂切《正韻》徒鼎切,𠀤音挺。《廣韻》玉名。《博雅》珽,笏也。《左傳·桓二年》袞冕黻珽。《注》珽,玉笏也。《禮·玉藻》天子搢珽,方正於天下也。《注》笏也。珽之言挺然無所屈也。謂之大圭,長三尺,杼上終葵首。終葵首者,於杼上又廣其首,方如椎頭,是謂無所屈,後則恆直。相玉書曰:珽玉六寸,明自照。
人名。唐有姚珽。
《集韻》湯丁切,音聽。大圭,長尺二寸。《集韻》或作珵。 [1] 

説文解字

【卷一】【玉部】珽
大圭。長三尺,抒上,終葵首。從玉廷聲。他鼎切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