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班達人

鎖定
班達人(Banda),中部非洲跨界民族。生活在中非共和國
中文名
班達人
外文名
Banda
主要聚居地
中非共和國
人    種
蘇丹尼格羅人種

班達人區域介紹

班達人 班達人
主要聚居中非共和國,約162萬人(2002)。環分佈在剛果(金)北部(82萬)、蘇丹東南部(1.5萬)和剛果(布)北部邊境地區(1萬)。屬蘇丹尼格羅人種。分林達人、莫諾人、雅克拉人、比里人、本戈人等支系。講桑戈語的班達方言,屬尼日爾~科爾多凡語系尼日爾一剛果語族東阿達馬瓦語支。多保持傳統宗教,崇拜自然力和祖靈,部分人信天主教。原居達爾富爾地區,19世紀上半葉南遷至科託河、格里賓吉河和法法河上游地區,與格巴雅人血緣相近。行一夫多妻制,多為姐妹共夫。按父系組織社會。主要從事農業,種植高粱、玉米、木薯和芋頭,大量生產棉花和花生,兼事少量畜牧或漁業。 [1] 

班達人部落形成

18世紀形成部落聯盟。19世紀上半期在遷徙過程中分成許多小的族羣。19世紀後半期遭西方殖民國家侵略。19世紀末,班達人地區被英國、法國、比利時殖民者瓜分和統治。經過長期鬥爭,中非共和國的班達人與國內其他民族一起,於1960年獲得獨立,其他班達人已於1956年同所在國各民族一起獲得獨立。
有部分居住在剛果(金夏沙)、喀麥隆,乃至於蘇丹。班達人的語言是尼日-剛果語系中阿達馬瓦-東部(Adamawa-Eastern)諸語的一種,和鄰近的巴亞人(Baya)與恩格班迪人(Ngbandi)的語言相似。班達人是中非共和國最大一支獨立族羣,20世紀末,人數約為130萬。

班達人部落頭目統治

班達人採用父系繼承製度,居住在家舍分散的小村落中,由該地的部落頭目統治。鄉村地區的班達人種植玉米、木薯、花生、甘薯、煙草。男子狩獵、捕魚,婦女則採拾野生食物或下田耕作。班達人工匠雕作木製祭器或實用器物,但以刻成動物形狀的梆子 (slit drum,有縫木鼓)最為著名。
班達人與歐洲人最初接觸時尚無國家可言,只有在發生戰事時才選出作戰酋長。班達人採用年齡級制,並行成年禮(semali),以維繫戰時所需之團結。根據傳統,結婚需要聘禮,通常為鐵製器具。雖仍存一夫多妻制,但已隨貨幣經濟的興起而漸趨沒落。

班達人少數民族之一

主要分佈在班達羣島。為印尼馬來人的一支。屬蒙古人種馬來類型。是爪哇人、望加錫人和鄰近島民的混血後裔。其祖先大多系殖民統治時期受荷蘭人迫害而逃亡本島,或被荷蘭人作為奴隸運來的。講馬來語馬魯古方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大多信仰基督教新教,主要從事農業。部分人以捕魚為生。
參考資料
  • 1.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編。 中國大百科全書 2.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