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班吉塔

鎖定
班吉塔,又名斑鳩塔、華塔,位於遼寧省錦州市凌海市班吉塔鎮班吉塔村西側。班吉塔建於遼道宗清寧四年(1058年),清乾隆年間重修班吉塔。班吉塔具有典型遼代建築風格,是中國存僅有的幾座遼代花塔之一。 [1] 
班吉塔結構為八角七級、青磚實心式。通高11.25米,底座周長14米,塔座周圍八面都建有佛龕,龕內有各種姿勢的磚雕佛像。塔座上都是磨磚斗拱,斗拱上有瓦檐。 [1-2] 
2013年3月5日,班吉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班吉塔
地理位置
遼寧省錦州市凌海市班吉塔鎮班吉塔村西側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925-3-22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班吉塔歷史沿革

班吉塔建於遼道宗清寧四年(1058年)。
清乾隆年間,重修班吉塔。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班吉塔由義縣劃歸錦縣。
1988年,班吉塔進行全面維修,基本上恢復了原貌。 [1] 

班吉塔建築格局

班吉塔結構為八角七級、青磚實心式,通高11.25米,底座周長14米,塔座周圍八面都建有佛龕,龕內有各種姿勢的磚雕佛像。有的端坐,有的站立,有的騰空而起,有的則怒視前方,神態各異。塔座上都是磨磚斗拱,斗拱上有瓦檐。 [1]  [2] 
班吉塔塔座被塗成白色,外共有七層,第一、二層為八面八角形,每層上部各施斗拱出檐;第三層至第七層,塔身呈園台形,第七層之上出八角形束腰承託塔剎。每層的各面均有成組佛翕、佛像,塔腰和塔頂都有磚雕蓮花寶座,頂座上有塔剎。塔座外層青磚旱已剝落,塔身亦有損壞,頂部蓮花雕飾及塔剎也早已壞掉。 [1] 
班吉塔東牆,有一座高約5米的無樑殿,長約6米,寬約5米,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相傳是一位僧人建造的,大門緊閉,無法進入。殿內有精美的壁畫,左側繪製了長壽圖、右側繪製了鯉魚跳龍門,門斗則為磚雕的松鹿圖。 [5] 
班吉塔

班吉塔文物遺存

據1981年普查材料,班吉塔旁廟宇有碑刻,碑刻內容記載該塔修建時間。 [4] 

班吉塔歷史文化

  • 名稱由來
舊《義縣誌》記載:“斑鳩塔高二丈,上有鳩鳥,故名,又用以鎮北之蜈蚣山也。故村依塔得名,後轉今名。”班吉塔是中國還存的10多座花塔之一,關於建塔之由其説有二:
一説是風水先生説此地有龍脈,以後必有真龍天子出現。遼道,宗聽説後便在此建塔,用以壓住這條龍脈,使這裏出不來真龍天子。據説此塔建完之後,曾有一對斑鳩日夜棲於塔頂之上,因此,當地人便把此塔起名為斑鳩塔,後來年深日久,人們把它叫白了,就叫成了班吉塔。此説的依據是班吉塔鎮為蒙古草原通向遼西走廊之要道,受東胡民族薩滿文化影響較深。塔頂塑鳥,即其鷹鷲文化之遺存。
另一説是,遼道宗清寧四年,有一個名叫班吉的蒙古僧人云游到此,見此地四面環山,風景秀麗,便四處化緣,修建了這座寶塔,還在塔旁建一座寺廟,名無樑殿(今尚存外殼)。人們為紀念這個僧入建塔的功勞,便塔以人名稱之為班吉塔,村鎮也由此而名。 [1] 
  • 遼金花塔
遼金時期的花塔遠觀像一個巨大的花束,外形多呈子彈狀,上尖下圓。花塔造型總體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為塔基,多為八角形束腰須彌座樣式,大多數須彌座上施以仿木斗拱作為裝飾;中部為塔身,塔身南側一般闢有拱券門,其餘方位間隔裝飾拱券門、假窗或佛像雕刻等;上部為圓錐形塔頂,即花塔的“開花”部分,分佈着密佈的佛龕或雕刻圖案。塔身和塔頂部分一般以磚雕仿木斗拱和塔檐進行連接。典型的遼金花塔塔檐以下部分與遼金密檐塔差別不大。 [4] 

班吉塔文物保護

1984年,班吉塔被班吉塔鎮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1998年6月5日,班吉塔被凌海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13年3月5日,班吉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班吉塔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班吉塔位於遼寧省錦州市凌海市班吉塔鎮班吉塔村西側。
  • 交通指引
班吉塔鎮乘坐225路、219路公交車可抵達。
參考資料
  • 1.    錦州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編. 錦州風物誌[M]. 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2001.03:232.
  • 2.    張馭寰著. 中國古塔集萃 2[M]. 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2010.03:139.
  • 3.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2-12-16]
  • 4.    辛佔山著. 辛佔山考古文集[M].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2017.01:108.
  • 5.    錦州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編. 錦州風物誌[M]. 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2001.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