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翼之

(革命烈士)

鎖定
王翼之(1903--1938),原名王德輔,字一之,山東省文登市大水泊鎮新莊頭村人。王翼之出生於農民家庭,自10歲開始讀私墊,後畢業於文登縣立第一高級小學,因成績優異,深得校長器重,便留本校初級班任教。不久,考人濟南育英中學,後因經濟潔據而輯學回到家鄉再度任教。1926年到濟南,在這裏受進步思想的薰陶,立志為共產主義奮鬥到底。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 [1] 
別    名
王德輔
一之
出生日期
1903年
逝世日期
1938年
本    名
王翼之
籍    貫
山東省文登市大水泊鎮新莊頭村

目錄

王翼之人物生平

1927年,王翼之受黨組織派遣,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因當時物質條件很差,他在校染上了肺結核病,不得不於1928年回國養病。病情稍有好轉,他便到松山廟小學教書。在失去組織關係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自覺地為革命做了許多工作。他積極組織農民協會,創辦農民夜校,給農民講農民起義,講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主張,講俄國十月革命等,使鄉親們懂得了很多革命的道理。松山廟小學位於張皮村西邊的山上,上山道路崎嘔而陡哨,十分難走,一不留心,就有跌落山澗的危險。在王翼之的倡導下,村民們一齊動手,修了一條比較好走的盤山道,並在村西的河上架起一座橋。這樣,學生上學安全多了,羣眾上山也方便多了。
王翼之還利用多種場合,用通俗的語言進行破除迷信和陳規陋俗的宣傳。他動員婦女放足,在羣眾中教唱放足歌。1931年春,王翼之的父親病故,他説服母親和兄嫂,不燒紙馬,不硫頭,不穿孝服,而是臂帶黑紗,行勒射禮,並藉機向前來送葬的賓客説明破除舊禮,破除迷信的道理。王翼之積極倡議並反覆與學校負責人協商,在偏的山村中辦成了男女生合校,優待女孩上學,免繳學費。此後,王翼之又先後到榮成師範講習所、威海明星女子小學和煙台真光女中任教。
1934年秋,王翼之在文登大水泊啓民小學幫教。在教學中,他對教材進行了選擇,重點講解那些能激發愛國情感的篇章,如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等。教材雖然是古文,可是他聯繫“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人民遭受踩踏的現實進行講解,極具感染力,激發了學生們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憂。有一次,他在黑板上畫了兩個人,一個是身着長袍馬褂的闊佬,一個是衣服檻樓的老太婆,在這兩個人的上面寫了“兩個階級”四個字。然後他指着畫,講解什麼是階級,為什麼會有階級,使學生們受到了生動的階級鬥爭教育。校長於烺對王翼之的教學方法非常稱讚,並鼓勵説:“可以按照你的方法施教。”於娘是一位正直豪爽的舊知識分子,因不滿國民黨政府的腐朽,辭退了區長職務。王翼之與他關係很好,經常在一起交談,並幫助他在學校內辦起了農民夜校。參加夜校的農民,開始幾十個人,後來越來越多。這引起了地方反動勢力的不滿,向國民黨文登縣政府巫告於娘不務正業,任用私人等。校長於娘被調離,王翼之也被迫離開啓民小學。
1936年夏,王翼之來到濰縣中學任國文教員,併兼教全校音樂課。他除了注意選講最能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課文外,還教唱《五月的鮮花》等救亡歌曲,號召學生參加宣傳抗日救亡活動。由於他提倡進步思想,主張抗日救國,再加知識淵博,又很健談,因此許多學生對他十分崇敬,都願聽他教悔。對此,國民黨CC分子校長齊杞南十分不安,曾多次警告王翼之:“不準宣傳共產黨的言論。”在濰縣中學,王翼之結識了撞鐘院小學校長丁子新,倆人經常交談國內政治形勢,坪擊國民黨“鑲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由於兩人思想觀點相同,關係越來越密切,撞鐘院小學也就成了王翼之進行革命活動的陣地。在此期間,中共煙台工委負責人呂志恆經與中共中央北方局聯繫,為王翼之接上了組織關係。同年冬,北平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總部來人找到王翼之,部署發展“民先”組織,並確定了聯絡辦法和地點。不久,省“民先”隊部負責人趙修德根據北平全國“民先”負責人董硫華的介紹,到濰縣與王翼之會面。從此,王翼之便着手建立和發展“民先”組織。1937年上半年,王翼之在濰中和撞鐘院小學秘密發展“民先”隊員10餘人,在濰中和撞鐘院小學各成立了一個小隊。
“七·七”事變爆發後,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王翼之等人決定成立“民先”地方隊部,公開“民先”組織,開展抗日救亡活動。9月中旬,在濰城以北的賈莊樹林裏召開了隊員大會,到會隊員30餘人,選舉王翼之等三人為地方隊部負責人。此後,他們又發展了一批新隊員,並接收了濰縣高裏鎮等“民先”區隊,統一了全縣“民先”組織的領導。至此“民先”隊員已發展到100餘人,隊員活動的範圍由濰城擴大到濰北、濰西等廣大地區。在這期間,省“民先”隊部負責人趙修德等先後到濰縣領導“民先”工作,《青島時報》也遷來濰城,共同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
是年10月,中共山東省委特派員鹿省三來到濰縣中學,與王翼之接上組織關係後,在博山召開了魯東工作緊急會議,傳達省委關於分區發動武裝起義,抗日救國的指示精神,並宣佈組成魯東工委,由鹿省三任書記。會後,鹿省三連夜趕到濰縣,向王翼之等黨員傳達了會議精神。此後,王翼之和濰縣地下黨員,響應北方局“脱下長衫,到游擊隊中去”的號召,深入廣大農村,發動羣眾,籌備槍支,準備武裝起義。這期間,王翼之協助鹿省三為舉行武裝起義,做了大量具體準備工作,他精神振奮,有時外出三四天不回家,廢痘忘食,夜以繼日地工作,組織了抗敵劇團和宣傳隊,運用演劇、演講、教唱救亡歌曲、出版《青島時報》和《民族先鋒》等多種形式,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號召羣眾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力出力,參加抗戰。劇團義演的收入,也捐獻給抗日前線。他先後舉辦了三期“民先”隊員訓練班,組織隊員學習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關政策和游擊戰術,準備堅持敵後游擊戰,並要求隊員在武裝起義時,每人再動員二、三名青年參加起義隊伍。他還主張設立平津流亡學生接待站,並多次舉行羣眾大會,歡送他們奔赴抗日前線。
12月下旬,日軍逼近濰縣城。魯東工委決定成立魯東抗日遊擊隊第七支隊,王翼之被任命為政治部主任。起義前張德潤等人奉命去奪取邢家集鹽警隊的槍支,未成,反被鹽警隊扣押了三個人。王翼之不顧個人安危,親去鹽警隊,經過反覆交涉,將三人救了回來。
1938年1月28日,夜幕降臨後,參加起義的各抗日隊伍從四面向濰北蔡家欄子集結。第二天,參加起義的300餘人共編為三個中隊。隨後召開了軍民聯合大會,王翼之代表支隊部在大會上宣佈魯東抗日遊擊隊第七支隊正式成立。
起義部隊在蔡家欄子整訓三天。王翼之和政治部的同志抓緊時間,分頭到各中隊進行紀律教育。三天後,起義部隊開到高莊、仲寨一帶,發動羣眾,籌集槍支,擴充軍隊。部隊到達時,正逢舊曆年除夕,幹部戰士都宿在廟裏和場院裏。晚上,王翼之和政治部的同志到羣眾家裏進行宣傳,講明起義隊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是老百姓的子弟兵,這支隊伍愛護羣眾,不拿羣眾一針一線等等。第二天早晨,羣眾紛紛端着餃子送給起義部隊,軍民高高興興,共度新春。下午,部隊開到安固鎮,繼續發動羣眾,擴大武裝,不幾天,便擴大了一個特務隊。這時,佔領濰縣的日軍到城北楊孟村“掃蕩”。支隊領導決定伏擊這一股日軍,打擊一下敵人的器張氣焰,此戰擊能日本兵三人。初戰獲勝後,部隊即開到昌邑縣北部與那裏的起義武裝會合。為便於發展部隊力量,支隊部留在昌北,第一中隊分散在膠濟鐵路兩側活動,在濰北南陽村又打了一仗,擊呢日軍四人。
部隊每到一地,王翼之即帶領政治部的同志,到戰士們中間,進行政治思想工作;或到羣眾之中,召開小型座談會,聽取羣眾意見,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動員羣眾支持抗日軍隊。由於部隊在羣眾中積極進行抗日宣傳工作,大批青年蹦躍參軍,使部隊很快發展到1500餘人。不久,部隊轉移到昌(邑)北永安村,再次進行了整編。
1938年4月,八支隊根據上級指示由壽光到昌北與七支隊會師,合編為“八路軍魯東遊擊指揮部”,馬保三任司令員,王翼之仍任政治部主任。合編後部隊準備東進時,副司令員張洪禮指使金巖刺殺了鹿省三,兇手當場被抓住。隨即由王翼之等組成3人小組,對兇手連夜進行了審訊,查明罪證後,將張洪禮、金巖槍決,剷除了隱患。鹿省三軸性後,部隊領導層對今後動向產生了分歧,但大多數同志的意見是兩個支隊繼續統一領導,統一行動,王翼之支持大多數同志的意見,部隊統一行動,堅持東進。東進途中,王翼之負責聯絡工作。他經常不顧個人安危,與當地頑固派進行談判,使部隊得以順利東進。
4月中旬,部隊到達掖縣,受到中共膠東特委和三支隊的歡迎,一起舉行聯席會議,互通了情況,確定了東進任務。部隊稍作休整後,東上黃縣與膠東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協同作戰,先後收編了原龍口公安局和龍口海關的武裝,解決了雜牌武裝王景宋部,部隊進駐黃縣城。5月12日,王翼之同魯東遊擊指揮部其他負責人一起參加了由膠東特委召開的緊急會議。會議決定由三軍、三支隊、魯東遊擊指揮部組成“膠東抗日聯軍”,統一了作戰部署,粉碎了張金銘等的反共磨擦,擴大與鞏固了膠東抗日根據地。在這期間七、八支隊人員和裝備得到很大發展和充實。到7月,部隊擴大至6000多人,槍增至5000餘支。為進一步加強領導,決定建立八路軍魯東遊擊隊軍政委員會,進一步健全了司、政、供、衞各部機構。王翼之仍任政治部主任。接着,部隊進行了整訓。王翼之具體負責黨員登記、建立各級黨組織和發展新黨員等工作,並主持出版了《前進報》,編印了戰士教材,還組織了宣傳隊,教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歌曲,演出文藝節目。這次整訓,對提高部隊素質,起了很大作用。7月下旬,部隊揮師西上,執行中共山東分局給子的新任務。當部隊到達昌邑縣潮海村濰河岸邊休息時,王翼之不幸溺水遇難,時年35歲。 [1] 
參考資料
  • 1.    中共威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威海著名英烈,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03,第53-54-55-56-57-58-59-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