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承烈

(康熙進士)

鎖定
王承烈(1666-1730),字遜功,號復庵。清代學者。康熙四十八年(1709)進士,歷官至工、邢兩部之右侍郎。西安府涇陽縣魯橋鎮(治今涇陽縣安吳鎮)王家村人。
中文名
王承烈
外文名
wangchenglie
別    名
字遜功
號復庵
國    籍
中國清朝
民    族
出生日期
康熙五年三月二十二日(1666年4月25日)申時
逝世日期
雍正七年十二月十四日(1730年2月1日)子時
出生地
西安府涇陽縣魯橋鎮温豐鄉盈村裏尖擔王堡
代表作品
《日省錄》
《毛詩解》
《尚書解》
八    字
丙午 壬辰 壬寅 戊申
屬    相
官    職
巡撫、工部右侍郎、刑部侍郎

王承烈人物生平

人物作品 人物作品
王承烈(1666-1730),字遜功,號復庵。清代學者。康熙四十八年進士,歷官至工、邢兩部之右侍郎。今治陝西省涇陽縣安吳鎮王家村人。為明末學者王徵的曾孫。 [1] 
19歲時補為諸生,精通科舉學業,兼曉各種知識,舉凡樂歌、古文詞等,無所不通。家貧,以教授生徒奉養父母。
43歲時鄉試奪魁,名噪士林,他並不以為榮耀。康熙四十八年(1709)中進士,授翰林院檢討。 [2] 
雍正元年(1723),王承烈改任監察御史,巡視京師東、北兩城。當時某豪門惡僕的親戚無端搶奪了商人的錢財,並仗勢怒罵,一時羣情洶洶,要求嚴懲其人。惡僕遂將其親戚隱藏在豪門府中。王承烈得知此情,不畏豪門,下令將其搜捕歸案,繩之以法,士民無不稱頌。後掌都察院山東道監察御史時,一旗人殺人,因系豪門,遂嫁禍於人,使無辜百姓入獄抵罪。九門提督已經定案,所有司法部門不敢提出異議,而王承烈奮起抗爭,終於使被誣陷的百姓得以昭雪,殺人的旗人受到了嚴懲。不久,補吏科掌印給事中。皇帝知其博學,將其召入養心殿,請其講解《大學》中的《明明德》章,辯儒釋之分。皇上聽講後極為高興,謂其學有本源。隨即出為湖北督糧道。當時荊州府(治今湖北省江陵縣)及荊門州(治今湖北省荊門縣)一些縣的百姓請求就近繳糧,王承烈採納了他們的意見,將應運送的糧食就便兑換成了銀兩,既節省了運費,也便利了百姓。在徵發壯丁運糧時,王承烈用“保甲法”約束其眾,嚴禁賄賂,賞罰分明,軍民都樂於聽他調度。後來升任江西布政使。
雍正五年(1727),布蘭泰代伊立都為江西巡撫,其人為政急切,執法嚴苛,王承烈為人剛正,從不迎合。 雍正六年(1728),王承烈被任命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他入京進見皇帝時,即備擬奏摺,詳細陳述了布蘭泰政事上的過失。皇帝聽後大怒,即令布蘭泰入京對證。面對王承烈列舉的種種事實,布蘭泰理屈辭窮,隨即落職。王承烈因此名聞海內。不久被任命為工部右侍郎,後調任刑部侍郎。到刑部後,身患瘧疾,卧牀不起,過了一年,便去世了。終年64歲。朝廷為賜祭葬,方得移櫬歸裏。

王承烈學術成就

王承烈自幼勤學,長大後拜關中大儒李顒(二曲)為師,為李顒及門弟子中的佼佼者。他在做官之前,與王心敬同學於李顒,潛心研討儒家的性命道德之學。成進士後,拜李安溪為師,精研宋儒之書,講求身體力行,從來不為空言。著有《日省錄》、《毛詩解》(一作《復庵詩説》)及《尚書解》等書傳世,其中《尚書解》一書系卧病之後,深思《尚書》疑義,夜不能寐,伏枕而成;《毛詩解》是以朱熹《詩集傳》為根據,抨擊毛、鄭傳注的著作。

王承烈人格風貌

王承烈歷官20餘年,以節操高潔聞名於世。他甘貧守志,為政清廉,俸祿偶有節餘,即用來救濟孤貧,修建學校,從來不過問個人的財產,也不為子孫打算。去世之日,幾乎無錢入斂。 [3] 
參考資料
  • 1.    王介.寶田堂王氏家乘:不詳,清道光五年(1825)
  • 2.    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新一代天主教徒.上海瑞金二路272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59,170
  • 3.    陝西地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