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士光

鎖定
王士光(1915-2003.6.24),原名王光傑 [1]  。電子技術專家。天津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肄業。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在天津組建黨的秘密電台。曾任冀察熱遼軍區無線電中隊機務主任,晉冀魯豫軍區、華北軍區通信處副處長。1947年組建邯鄲廣播電台及時接替陝北廣播電台工作,曾獲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和軍區的特等功臣獎章和錦旗。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央軍委電信總局電信工業管理處處長、軍委通信兵部電信工業管理局副局長,第二、第一、第三機械工業部十局副局長、代局長,第四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電子工業部總工程師等職務。中共八大代表。 [1] 
中文名
王士光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15年
逝世日期
2003年6月24日
職    業
電子技術專家

王士光人物生平

王士光,原名王光傑,祖籍天津市,1915年6月5日出生於北京。
1927年,王士光在天津中日中學學習。1931年,轉入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就讀高中。在北師大附中三年的學習中,王士光與進步學生一起接受和傳播馬列主義思想,他對物理、數學興趣濃厚,學習成績優秀。1934年至1935年,王士光在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於1935年考入清華大學電機系,這個時期他對無線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深入鑽研,具有較高的水平。在清華大學,王士光不僅學習成績優秀,而且積極投身革命活動,參加了“一二·九”等學生愛國運動。
1936年,王士光參加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王士光受黨組織派遣,到天津組建黨的地下電台,在敵佔區開展黨的秘密工作,通過無線電電波傳送我黨我軍的消息,同時把蒐集到的敵方電台情報和敵佔區政治經濟軍事情況傳送給黨組織和解放區,由此被譽為“中國北方的永不消逝的電波”。
1940年初,王士光調到晉冀魯豫軍區工作。在我軍通信裝備與器材十分貴乏的情況下,他組織機務人員把從敵人那裏繳獲來的破損的裝備和通信器材,修理改裝成多種型號的電台,及時保證了我軍抗日作戰的需要。1942年,他負責創辦了無線電工程高級機務訓練班,並親自授課,為我黨我軍培養了大批急需的無線電機務人才。
解放戰爭時期,王士光在晉冀魯豫解放區組建了通信材料廠,試製和生產了通信電台和電池,成功研製了地雷探測器,為前線部隊提供了急需的裝備。
1946年初,王士光承擔組建邯鄲新華廣播電台的任務。在無任何技術資料和零配件奇缺的情況下,他親自動手,利用繳獲敵人飛機上的舊通訊裝備,進行設計、分解、改制、組裝和反覆試驗,終於成功組建了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邯鄲廣播電台,及時接替陝北廣播電台播音和新華社文字廣播,傳播了黨中央的聲音,為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此,晉冀魯豫中央局、司令部、政治部給他記特等功,並授予特等功獎章和“人民功臣”的榮譽稱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士光在中央軍委電信總局工作,組織接管國民黨官僚資本12個電信企業,並迅速恢復生產。重工業部電信工業局成立後,他被任命為副局長,主管計劃、科技、生產工作,組織了抗美援朝急需的軍用通信裝備的生產。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王士光參加了電子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編制,負責並參與了通信、雷達和電子計算機等第一批研究所和軍工廠的組建工作,為我軍通信裝備從仿製轉向自行研製付出了大量心血。他還參加了由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的《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制定工作,並任無線電電子學組組長;他主持制定了電子科技的12年規劃,為電子科學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參與組織領導了飛機、艦艇、坦克的電子設備和通信、廣播電視電子裝備,以及我國第一代導彈電子裝備的研製和生產,為我國軍事電子裝備的現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1963年,王士光任第四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分管電子工業的科技和生產。他堅持“以軍為主,軍民兼顧,以軍帶民,以民養軍”的方針,並經常深人科研生產第一線,組織領導科研生產,為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衞星等我國國防重點工程提供了測控設備,為艦艇、坦克、火炮等常規武器提供了配套電子設備,軍事通信、電子對抗等裝備的科研開發取得了從基礎元器件到新的成套設備的大量成果,為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間,王士光受到迫害,蒙受不白之冤,被打入監獄。他在幾乎沒有任何技術資料和計算工具的艱難困境中,寫出了近70萬字的關於電子對抗、集成電路等方面的寶貴資料,彰顯出一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 [3] 
1974年,在周恩來的關懷下,王士光恢復了自由。該年國慶節,王士光和妻子一起應邀參加了國慶招待會。 [1] 
1977年,王士光復職工作。他領導組織了我國導彈、衞星的電子裝備、測控系統和高可靠性元器件的研製生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82年,王士光任電子工業部總工程師,組織開發研製了一批新型雷達、導航、通信和計算機等裝備,組織了自動化防空系統、通信衞星電子系統、“三七工程”等大型系統工程的實施。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建設中,他高度重視,精心組織,作出了重要貢獻,因而受到國務院的嘉獎。
1988年,王士光離休,但仍十分關心電子工業的發展,做了許多重要工作,擔任了中國經濟聯合會顧問、中國工業經濟協會顧問、機電部電子科技委主任、電子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中國電子學會顧問、北京電子學會理事長等職務。他在組織編寫當代中國《國防科技事業》一書中,貢獻突出,獲得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他主編了《中國軍事工業叢書·軍事工業·電子》一書以及參加了《中國電子工業50年》一書的編輯指導。
2003年6月24日,王士光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3] 
王士光逝世後,胡錦濤、江澤民、曾慶紅、張立昌、俞正聲、賀國強、曹剛川、曾培炎、劉華清、薄一波、李鐵映和鄒家華、王光英、洪學智、宋健、朱光亞、胡啓立等同志以不同方式對他的逝世表示哀悼,對其家屬表示慰問。 [2] 

王士光人物事蹟

  • 組建秘密電台、傳播紅色電波
1938年7月,王士光準備奔赴抗日戰場的時候,接到了去天津敵佔區組建地下聯絡站和電台的任務,當葛琛(當時河北省委地下黨領導)代表組織向他徵求意見時,他沒有任何猶豫,毅然接受了這項艱鉅而光榮的任務。這個秘密機關和電台是專為中共河北省委和天津市委及時與黨中央、北方局保持聯絡,指導河北、天津地區的抗日鬥爭而設置的。
1938年8月20日,王士光按約定時間到達天津,跟他接頭的是時任河北省委委員兼天津市委書記的姚依林,姚依林向他佈置了建立地下電台的任務,並特意提醒他,地下電台工作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掩人耳目”。在姚依林的安排下,組織上將已有兩年黨齡的女學生王新調來,與他假扮“夫妻”一起工作。她是東北流亡學生,“九一八事變”後從東北錦州流亡到天津,當時是河北省女子師範學院的學生。王士光和“妻子”王新將他們的“家”安置在天津市原英租界62號路伊甸園一幢洋樓的三層樓上,在這裏,“夫妻”一起開始了艱險的地下電台工作。當時,手裏僅有的電台是美國生產的11管的收發報機,收報時可以用石英晶體濾波。這台機器使用1只舊的211型電子管做哈特萊振盪,電源用兩隻83型整流管全波整流,高壓有400V左右,發報機和電源的各種零件、變壓器等分別固定在木製的繪圖板上,輸出功率有三四十瓦,效率低且頻率穩定性差,發報時電鍵上有明顯的火花,這樣的發報機顯然不適合做地下電台。於是,王士光請組織上把他保存在六弟王光英那兒的發報機從北平取了過來。這台發報機是王士光采用美國新出的電子管,並加上電子交聯式線路做成的,其電鍵線路還帶有消除火花的功能。
第一次正式通報,順利成功,呼叫很快就接通了,對方説信號很強很好,這讓王士光感到非常振奮和激動。他後來才知道,第一個收發報對象,就是鄧華、宋時輪支隊司令部的電台。王士光就用這台發報機,夜以繼日地忘我工作,用紅色電波傳送我黨我軍的情報,他以勇敢的革命精神和高超的電子技術投身於抗日鬥爭,出色地完成了黨交給的艱鉅任務。 [9] 
  • 電信與電子工業的拓荒者
1948年秋,王士光開始組織領導有關電信工廠,相繼生產兩百餘部電台和乾電池,源源不斷地送往參加戰略決戰的前線部隊。1949年下半年,王士光趕到天津,先後參與接管了國民黨官僚資本開辦的12個電信企業,並迅速恢復其生產。
1950年,王士光被任命為重工業部電信工業局副局長,主管計劃、生產和科技工作。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後,部隊急需大批通信裝備和器材。當時,蘇聯提供的幾種通信裝備,因頻率範圍窄、笨重,所用電池需要用汽油發電機充電,不符合我軍作戰需要。為了讓廣大技術人員能夠深刻體會現有電台的不便,他專門組織技術人員揹着笨重的電台和配套用電池跟着隊伍急行軍,這使技術人員真切地體會到前線戰士面臨的困難,從而激發了儘快研製出新電台的使命感和緊迫感。
為了克服財力物力緊缺的困難,王士光堅持“軍民結合,以民養軍”的自力更生方針,用民品生產取得的積累添置必要的設備儀器,以支持軍用產品的試製;並且靠大宗訂貨的預付款和壓縮資金週轉期的方法解決流動資金問題,從而使新產品的研製和生產進展順利。
12個電信企業的4000多名職工,在王士光等人的組織領導下,不分晝夜地加班,先後研製生產出多批國產的、符合我軍戰略戰術需要的通信裝備。與此同時,王士光等人還組織各電信工廠整修出幾千部戰場上繳獲的通信裝備,及時運往前線,滿足了部隊的急需。
這個時期,王士光還根據我國缺乏自主技術的實際情況,大膽提出了引進和國產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即對國內暫時還沒有條件研製的產品如小型電子管、廣播電台所需的大型發射管、要求極高的電子組件和精密軸承等,採取有計劃進口的辦法。因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三年經濟恢復時期,我國的電子工業在十分艱難的條件下,不僅恢復了生產,完成了軍工生產任務,而且還達到了年均遞增79.6%的速度,3年增長了5.8倍。 [10] 
  • 為“兩彈一星”工程作貢獻
1977年,王士光被重新任命為第四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分工負責領導軍工電子科研和生產。我國國防裝備發展的重中之重是發展洲際導彈、潛地導彈和同步通信衞星(簡稱“三抓”任務)。為確保任務的順利進行,他親自領導組織協調電子工業系統為工程配套的各種電子裝備、測控系統和高可靠元器件的研製和生產。
王士光堅持周恩來總理所提出的“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十六字”,方針,在組織這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中,以高度的責任心、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帶領廣大幹部、職工和技術人員,夜以繼日、堅韌不拔地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成功地完成了各種裝備的研製、試驗、生產任務。
在研製測控通信系統時,在研究所最後進行連續考機時發現,所使用的電子計算機中的集成電路可靠性差,每天都有一塊電路失效。王士光與技術人員一起,認真分析,反覆檢查,最後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原來為了保證正常使用,在生產過程中增加了一層防潮材料,正是這層防潮材料在温度的變化中拉斷了電路。於是,對有問題的電路進行了更換,順利地通過了考機試驗。
在提高元器件質量方面,王士光也付出了大量心血。在他接下任務之初,元器件的質量與現代軍事裝備和重要民用系統工程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而“三抓”任務對元器件的要求高,所需品種規格多、數量小、時間緊。當時國家財力有限,電子工業的基建投資、技術改造費和新產品研製費缺口都很大。在經過反覆基和研究後,他帶領大家想出了一個非常有創造性的“七專”法,即採用專用批量、專人操作、專選材料、專機加工、專職檢驗、專門篩選、專利卡片的辦法來保證質量。同時要求使用部門及時反饋信息,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1978年,國防科工委肯定了這種做法,並明確了“七專”質量控制和反饋的指導方針以及實施計劃。實踐也證明,生產“七專”產品的廠點、品種和應用範圍逐步擴大,對保證“三抓”任務的完成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了保障“三抓”任務的順利完成,王士光還經常深入到院所、工廠瞭解情況、佈置任務、解決難題、鼓舞幹勁。他一貫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1983年冬季到某研究所檢查工作,同志們請他到賓館去住,但他卻執意住在沒有暖氣的招待所,他説這樣工作、生活都方便。另外,為了保證工程的進度、質量萬無一失,他總是親臨現場檢查和指揮。最終,“三抓”任務保質保量地按期完成:1980年5月,洲際導彈發射試驗成功;1982年12月,潛地導彈發射試驗成功;1984年1月和4月,兩顆通信衞星先後發射試驗成功。
在洲際導彈研製試驗過程中,王士光組織完成了火箭上的各種電子設備、雷達系統;發射基地的控制、通信、測量系統;以及地上和海上測量船的測控、跟蹤、大型計算機、通信導航等系統。在潛地導彈工程中,他組織領導完成了導彈計算機控制、測控、跟蹤測距等系統。在地球同步衞星工程中,完成了衞星本體、運載火箭、測量控制、衞星通信、發射場等五個大系統所需的電子裝備、電源和高可靠元器件的研製生產。 [11] 

王士光家庭關係

王士光的父親王治昌,曾任北洋政府商務司代理司長、農商部工商司司長等職,很有民族氣節。
母親董潔如,生於富商家庭,一生追求進步,傾向革命。 [5] 
王士光的9個兄弟姐妹中,有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妻子的王光美 [6] 
妻子王新,本名王蘭芬,早年就讀於河北女師附中。出身於東北一個頗有名望的官紳家庭。張學良子承父業後第一次檢閲東北軍隊,陪閲官就是王蘭芬的父親。九一八事變後,父親把女兒王蘭芬送到天津親戚家中。第二年,還在讀中學、年僅15歲的王蘭芬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與她單線聯繫的地下黨員,是彭真的夫人張潔清 [8] 
1938年,王士光與王新在天津設立秘密電台開展地下鬥爭 1938年,王士光與王新在天津設立秘密電台開展地下鬥爭 [5]
1938年8月,王士光受黨組織派遣來到天津,在英租界62號路伊甸園(後來的和平區沙市道45號)設立秘密電台。時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姚依林是王士光的上級領導,他安排王士光化名吳厚和與化名黃惠的王蘭芬假扮夫妻,組成家庭開展秘密工作。在共同的革命工作和生活中,王光傑和王蘭芬經歷了多次的危險和困難。一次,遇到敵人的搜查,他們首先想到的是讓對方安全撤離,保護電台。王光傑因為白天要去上班,晚上還要接收電台的訊號,經常是通宵工作。有時因勞累過度病倒了,王蘭芬就像妻子一樣照顧他。苦難的環境中見真情,真摯而熱烈的愛情在兩個年輕人的心中萌發綻放,經組織同意,他們由假夫妻結為真伴侶。 [5] 
1948年的王士光、王新夫婦與大女兒 1948年的王士光、王新夫婦與大女兒 [7]
女兒王更。 [5] 
2016年8月,王士光之女王更在北京家中接受採訪。 2016年8月,王士光之女王更在北京家中接受採訪。 [5]

王士光親友回憶

王士光之女王更:我曾經作為知識青年到延安插隊,後來在當地教書。我愛人畢業後本想通過父母的關係回北京,調到第四機械部工作。我父親得知後教育我們説:“無論在哪裏工作都是革命的需要,不能靠父母的職務為自己提供方便。”他就是這樣一個置身困境仍然想着國家建設,從不炫耀自己,從不謀取私利的好父親。從那以後,我要求自己,也要求子女傳承好這種家風。 [5] 
王世光外甥劉源:對士光舅舅,我印象很深。他高大英俊,正直而隨和,穩重又和藹,外柔內剛,有堅定的原則和意志。記不清從什麼時候,我就知道他是著名的特等功臣,還知道他是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英雄的原型之一。抗日戰爭初期,他受中共地下黨派遣,帶上自己組裝的電台到天津,建立了河北省委同延安的熱線。姚依林同志還安排了“一二九”運動中天津女師學生領袖王新,與我舅舅假扮夫妻互相掩護。一年多後,他們各奔東西,杳無音信,苦等八年,硬是在解放戰爭的戰場上意外相逢,從此白頭偕老,甘苦終身。這段佳話的前半部分,也改編進電影裏。
我還知道,在媽媽一家中,士光舅舅是革命的領頭人。他的弟妹們受其影響投向共產黨。媽媽上初中時,就幫舅舅纏線圈,組裝電台;光超舅舅開診所,常通過地下黨給八路軍、解放軍送醫藥繃帶。我聽外婆還説過,建國後,舅舅是國家一個電信電子部門的副部長。不論對他的經歷,還是對他人格魅力的傾慕,我從記事起,就特別崇拜他。 [4] 

王士光社會紀念

根據同名電影改編的電視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講述一對共產黨員假扮夫妻,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故事。王士光夫婦即為原型之一。 [7] 

王士光社會評價

王士光外甥劉源:我總覺得,士光舅舅的經歷實在豐富。從日本法西斯鐵蹄下發出的紅色電波中,我們能見到他;在解放區廣播的戰報背後,我們知道有他;手機磁波和陸海空軍的雷達中,仍可找到他;每家每户的電視機和家電裏,同樣沒離開他。他悄然無聲地辭別這無限多彩的人間,默默地,靜靜地,坦蕩無憾,飄然作古。他一定知道,他的精神和生命,已經融合在不滅的事業中,與永不消逝的電波共存! [4] 
機電部政策法規司原司長彭樹廉:士卒品行貫一,光明磊落一生,千冤萬苦不吐,古後風範長存。 [5] 
參考資料
  • 1.    8位出身特別的共產黨人:張作霖之子是開國少將(8)  .中新網[引用日期2022-11-30]
  • 2.    《王士光同志逝世》,《人民日報》2003年7月11日,第4版
  • 3.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工程技術編  電子信息科學技術卷2,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第18-21頁
  • 4.    《這電波,永不消逝——回憶舅舅王士光》,《人民日報》2004年10月18日,第8版
  • 5.    精忠報國 風範永存——緬懷我的父親王士光(圖)  .北方網[引用日期2022-11-30]
  • 6.    王士光:天津站的“地下工程師”  .清華校友總會[引用日期2022-11-30]
  • 7.    西柏坡紀念館編,西柏坡口述歷史  第2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8.07,第24頁
  • 8.    西柏坡紀念館編,西柏坡口述歷史  第2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8.07,第24-25頁
  • 9.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工程技術編  電子信息科學技術卷2,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第21-22頁
  • 10.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工程技術編  電子信息科學技術卷2,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第24-25頁
  • 11.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工程技術編  電子信息科學技術卷2,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第29-30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