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化南

(清朝武威籍官員)

鎖定
王化南,字蔭棠,甘肅武威人,生卒年月不祥,生當清朝乾隆年間。幼即聰慧,既長讀書,孜孜不倦,學業卓然。後逢清廷開考選賢,入場應試,先考中舉人,又考中進士,被定為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深造,學滿三年,考試散館後,被派往山東任縣令。為政勤勉,官德清正,以身作則,關愛百姓,以政績優異擢升平度知州。其在平度“為政明敏仁悌,達於時務”,興利除弊,造福百姓,民皆擁戴。
本    名
王化南
出生地
甘肅武威
出生日期
不祥
逝世日期
不祥
字    號
蔭棠 [1] 

王化南人物政績

時,平度南鄉,因地勢低窪,排水不暢,水災肆虐,田禾欠收,百姓生計維艱。“化南遍相水源,當衝者疏浚之”。發動羣眾,興修水利,引現河之水自蓼蘭之南,西去入膠萊河,不使北水南去。又將亭口一帶的龍王河、羅藥河等河道疏通,除去“洳沮”,使水流暢通。此後,南鄉水患解除,莊禾連續八年豐收,羣眾得以温飽,衣食有餘。化南至為欣喜。
王化南擅文辭,能著述,遂賦詩述懷,以記此事。詩曰:“曩聞九潦奈誰何,不是天公好作波。一自疏通人力竭,年年豐稔此詩歌。我來八載政無他,但聞民間詠黍多。十雨五風偏應候,乃知天眷在人和”。又賦詩曰:“每畝傳聞值百錢,而今黑壤盡膏田。老天憐爾農民苦,窪現豐收倍有年”。水患消除,民得温飽,王化南喜悦之情溢於言表,歡欣之狀躍然紙上。
王化南勤於循行,洞察民情。春秋之時,時常“蒞民田,坐阡陌,詢問疾苦”。曾獲知鎮上“集惡豪若干”,專橫跋扈,滋事擾民。化南疾惡如仇,必欲除之。遂記下姓名,核查事實,據其作惡程度,逐一懲治。於是,惡豪收斂,社會升平,羣眾樂業安居。

王化南振興文化

為振興平度文化,王化南於平度故城園明寺遺址西側修房舍十餘幢,命名“膠東書院”。書院修建中,為確保房舍質量,兼顧工匠生活,他“微服親蒞監工”,對精工勤作者,饋贈食品,以示鼓勵。後有工匠去州衙,得知監工者乃知州,遂告諸工友,工匠皆肅然起敬。
膠東書院落成後,羣賢畢至,少長鹹集;莘莘學子,紛至沓來;求學讀書,蔚成風氣;書院繁榮,如日東昇。資料記載,王化南每至書院,親自指授後生,以已之文才相傳授,誨人不倦,樂此不疲。書生受其指教,學識倍增,“文風丕進”,從書院中走出許多棟樑之才,為當地文化氛圍的形成功莫大焉。
王化南任平度知州期間,官民關係和諧。化南視州人為衣食父母,州人視化南為朗日青天。後清廷乾隆帝派循吏至地方巡察,令舉賢吏,州人“必首推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