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亦農

(原槐蔭區文化局副局長)

鎖定
王亦農,原槐蔭區文化局副局長。1989年任濟南市美術家協會一屆理事等。
中文名
王亦農
國    籍
中國
職    業
濟南市美術家協會一屆理事、濟南市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
特    長
書法、繪畫

王亦農個人履歷

自幼酷愛書法、繪畫。1949 年,在北京受到王朝文、李可染等繪畫、雕塑大師的指導,後拜關友聲為師。善畫梅花,長於浮雕。與省著名雕塑家王昭善共事十年,合作一生。曾多次參加省、市書畫展。

王亦農成就與榮譽

1978年參加市文聯在濟南軍區展覽館舉辦的書畫篆刻展,其篆書和繪畫“梅花”被彙編入冊。1980年參加省書法展,隸書大字“認真”獲優秀作品獎。1986年參加徐州當代書畫家“鄉情書畫作品展”,其展品被徐州市博物館收藏,小篆一幅選入《徐州市當代書畫家作品選》。1987年與張學田合作人物畫《李格非》,獲市萬竹園畫展二等獎。另有不少作品作為禮品流入日本及東南亞國家。

王亦農個人作品

王亦農書畫作品
王亦農書畫作品(3張)
王亦農書畫作品:

王亦農社會評價

雲川抒懷——畫家王亦農在高而  一代書畫名家王亦農先生,與世長辭已十一載。每逢憶起與他相處的日子,那音容笑貌便浮現在眼前。王亦農,號一農、瑞謙、瑞雪,山東泉城人。  我們有緣,那是1976年初夏,亦農先生作為知青帶隊來到原高而公社南高而村。進村第一天他便找到我家,當時我在文化站工作,是老友張德紹同志介紹來的。從此我家寒舍便成了我們的樂園,或商討工作,或把盞談心,或揮毫潑墨。我頗受他的薰陶感染。  曾任槐蔭區文化科長兼文化館長的亦農先生,文革期間靠邊站了,他對自己的處境沒有一點抱怨,來高而後,對待知青像父母疼愛子女一樣盡職盡責。當時農村正處在學大寨高潮,已近“知天命”之年的他,不但積極參加集體勞動,還幫助公社、大隊做了許多“份外”工作。在河灘造地的日子裏,我辦《戰山河快報》,他主動為小報插圖,還到工地給評選出來的先進人物畫肖像,連同事蹟張貼在光榮榜上。在全社修建出泉溝水庫時,亦農先生吃住在工地,他寫的語錄牌、標語牌林立於街頭、工地、田間,還把庫區遠景規劃圖畫在指揮部的山牆上,既讓大家看到了鼓舞人心的奮鬥目標,又是一幅耐人欣賞的山水畫。那時候物資緊缺,他千方百計從市裏買來磚瓦木料、水泥鋼材,為社隊解決燃眉之急。水庫工程即將竣工時,他揮筆寫下筆力遒勁的四個隸書大字:“出泉水庫”,由石工雕刻後,鑲嵌在設計精巧的拱形水庫大壩上。亦農先生雖不肯署上自己的名字,但在我心目中,這應是為他樹的豐碑。  1977年秋後,我請他幫文化站辦美術學習班,不但吸引了本社的美術愛好者,連仲宮的中學教師都慕名趕來。亦農先生自幼酷愛書畫,師範畢業後,曾拜國畫大師李可染先生學藝。他書畫、金石、雕塑均有造詣。國畫方面山水、人物、花鳥皆精,尤擅畫梅,他的梅花老幹蒼勁,新枝挺拔,花多取含苞待放之勢,給人以蓬勃向上的感覺。書法最為人稱道的當屬隸書和小篆,其章法結構嚴緊,格調高雅,字形變化多姿,流利酣暢。在學習班教學中,他當場作的每一幅書畫我都視為珍品。學習班結束後,多數學員都拿了他的作品,喜滋滋的離去。至今,在部分學員的習作中,能看到亦農先生的遺風。  亦農先生雖為社、隊做了那麼多的事,卻從未疏忽知青帶隊工作,他對知青的關心愛護勝似父母。白天勞動,晚上經常領導大家學習、討論,解決思想問題。對個別不守紀律的,他不但耐心教育,還多次進行家訪。那時交通不便,女知青回家時,他每次都親自送她們到仲宮,看着她們上了汽車才放心。十幾名知青在南高而插隊期間,沒出現任何問題,最後都圓滿地回城分配了工作。有個最調皮的也“浪子回頭”,在村裏徵兵時入了伍,在部隊提了幹。亦農先生在南高而村生活了三年,離開前創作了不少作品贈予友人。他把風景秀麗的南高而村南山畫成山水中堂,寫了配對,贈給公社機關。  亦農先生回城後我們時有來往。起初他在千佛山修復神像,後來成為槐蔭書畫院首任院長。在一次會議上,我得到一本《濟南市三十年美術書法作品選集》,從中看到了亦農先生新創作的寫意梅花和書法小篆。  亦農先生的品德和性格最讓人崇敬,他作風正派,安貧樂道,對人友善,使得許多人一旦與他接觸便難以忘懷。先生躬耕藝壇半個世紀,創作頗豐,而且桃李盈門,不少弟子已成為享譽畫壇的名家。他卻從不張揚自己,甚至連一次個人畫展都沒舉辦過。這使我想到-同志的詠梅詞:“……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我以為這是對他最好的褒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