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玉蟾山摩崖造像

鎖定
玉蟾山摩崖造像,位於瀘縣縣城東南1千米的玉蟾山上。造像大多鑿刻於明代永樂至天啓年間,少數雕刻於清代。各類佛教和世俗造像以摩崖造像為主,共414尊,總體保存完好。造像大者數丈,小不盈尺,雕刻精美,風格各異。在眾多的造像中以觀音造像最多,有千手觀音、數珠觀音等,俊秀飄逸,神韻逼真。 [3] 
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玉蟾山摩崖造像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1]  2013年3月,國務院公佈玉蟾山摩崖造像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玉蟾山摩崖造像
位    置
瀘縣縣城東南1千米
評級時間
1991年
時    代
清代

玉蟾山摩崖造像歷史沿革

玉蟾山摩崖造像,位於瀘縣縣城東南1千米的玉蟾山上。造像大多鑿刻於明代永樂至天啓年間,少數雕刻於清代。 [3] 

玉蟾山摩崖造像主要景點

千手觀音,是玉蟾山石刻的封面、第一個“迎接”登山客的造像;也是玉蟾山摩崖造像羣中,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尊。這尊石像通高5.6米,橫寬3.5米。細看觀音,其線條流暢細膩,表情含蓄慈祥,更有11只頭和還有36隻手臂,身後鑿有千手,眾手執法器,並且千手上有眼,好似“孔雀開屏”。而千手上有眼,有着“法力無邊,慧眼無窮”的意味。
千手觀音
關於千手觀音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説。傳説她是妙莊王的三女兒,有一年,妙莊王得了一種怪病,需要用手和眼作為藥材才能治好,妙莊王很愛其黎民百姓,不忍心傷其身體。所以三女兒就決定將自己的一手一眼獻出救好父親,這一行動感動了上蒼,上天決定賜予她千手千眼,讓她有更多機會普度眾生。
九龍浴太子圖
千手觀音造像之下,是堪稱“玉蟾石刻之瑰寶”的“九龍浴太子圖”。這龕石刻高1米,寬0.6米,雕刻十分精細。定睛一看,你便會發現,肌膚圓潤的太子周圍,九條龍均為鏤空雕刻。玉蟾山風景區講解員介紹,每當大雨天的時候,山崖上的水則會順着崖壁流進石窟上方的一個水槽,水槽裏的水裝滿之後,就會溢出來,流過龍的尾巴,經過龍的身子,從龍的嘴巴里吐出來,出現“九龍浴太子”的情景。
再拾級而上,穿過一處甬道,可見一幅“十八羅漢飄海圖”,與中國明清時期其他正襟危坐的羅漢造像不同,這幅石刻上,工匠在冰冷的石頭上,雕出密集而有序的線條,繪就翻滾的波濤,神態各異的羅漢乘着龜、虎、麒麟等坐騎,前呼後應,談笑風生,安然自若,場面異常熱鬧。
十八羅漢漂海圖
清代同治年間,一場大火將玉蟾山上古建築毀於一旦,如今其倖存的400 餘尊石窟石刻依然吸引着現代善男信女前來朝拜。特別是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觀音會,是玉蟾山頗為熱鬧的日子,人們懷着虔誠的心來朝拜千手觀音造像,祈求平安順遂。
明朝石刻遍佈全山
佛像造像不再是異域面孔
據資料記載,唐朝安史之亂後,北方知名石窟相繼衰落,石窟藝術進入四川,川渝多數石窟造像都開鑿於唐宋。忽必烈建立元朝後,中國石窟藝術陷入沉寂。到了明代,明人往往致力於對前朝石窟加以修復,少見大規模石窟開鑿。
玉蟾山明朝石窟石刻遍佈全山,在唐、宋、元、清石刻居多,明朝石刻斷層的情況下,在此發現這麼多的明朝時刻,實屬罕見。
千手觀音
玉蟾山緣何出現這麼多明朝的石窟石刻?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曾給出答案。
瀘縣地處雲、貴、川三省要衝,扼守在由蜀入滇的咽喉之地,又是長江沿岸的重要港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而古時的石窟中心往往選擇重要的地理位置而建,比如絲路上的雲岡、龍門石窟。
同時,大足石刻在明代雖已衰落,卻仍以巨大的影響力輻射着整個西南,毗鄰大足的瀘縣自然深受影響,比如“釋迦説法圖”、“九龍浴太子圖”都能在大足找到原型。
講經説法圖
此外,自宋代以來,瀘縣境內活躍着一批石雕工匠,宋代的石室墓,明代石窟,明清時期的古龍橋都是他們的傑作,石刻藝術在這裏代代相傳。
值得一提的是,玉蟾山石窟造像在佛像的造型上也有很大的突破,它們不再是北方石窟中的異域面孔,看起來更像是南方人。在造像像式上、在造像雕刻中並非一味注重對經典的嚴格遵守,重義而不重形,相反,民間化、生活化的特徵十分明顯。可以説,玉蟾山石窟石刻既學習有藏傳佛像的風格,又沿襲了漢傳造像風格,是漢藏造像文化傳統相互學習交流的結果。 [2] 

玉蟾山摩崖造像文物價值

玉蟾山摩崖造像,是佛教文化從西北、中原往西南延伸發展的重要體現,是研究川南乃至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也是研究中國佛教文化發展和歷史文化的重要物證。 [3] 

玉蟾山摩崖造像保護措施

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玉蟾山摩崖造像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1] 
2013年3月,國務院公佈玉蟾山摩崖造像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玉蟾山摩崖造像旅遊信息

  • 地址
玉蟾山摩崖造像位於瀘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