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玉皇皋

鎖定
玉皇皋佔地面積9000平方米,是明代的傳統古建築羣,道家勝地。供奉中國民間至高之神--玉皇大帝。位於利民路東頭南100米,是聊城三寶之一。與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光嶽樓宋代鐵塔齊名。1947年左右,國民黨軍隊肆意毀壞,強搶民財,將玉皇皋付之一炬。計劃重建的玉皇皋已初步規劃用地40畝,規劃佈局為仿古建築院落,內設三殿,供奉玉皇大帝道家諸仙。
中文名
玉皇皋
時    代
明朝
教    派
道家勝地
地    位
與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光嶽樓
隸    屬
古墓建築
初建年代
北宋

目錄

玉皇皋起源

據《聊城名勝古蹟大觀》記載及有關人士的記憶,玉皇皋為一個前後兩重院落的道觀。
玉皇皋正門三間,邊門兩座。正門內有"青龍"、"白虎"兩尊護神,青龍神旁邊有一小神,曰"值時"。
進入正門,第一重院落為三元宮,正殿三間,坐東朝西,檐下有木質匾額一塊,上書"三元宮"。

玉皇皋特色

正殿左右為配殿南三間、北五間,均為青磚綠瓦,磚木結構。
三元宮正殿供奉神像三尊,正中為天官,兩側為地官和水官,均為金身。另外配有十個彩塑大元帥,左為:雷震子、馬喜、王靈官、温良等;右為:高亭、趙公明、親環、劉元帥等。
南配殿中供奉關帝聖君,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美髯飄逸。左為周倉,虎目圓睜,面紫黑,須如戟,手持青龍偃月刀;右為關平,眉清目秀,手捧大印。
南配殿西邊有石質鍾樓一座,內懸大鍾。
北殿東三間,正中供奉遺神,左為財神、福神;右為喜神、祿神。
北殿西兩間,供奉皤首銀鬚、慈祥和藹的土地神及青青面獠牙、面目猙獰的鬼王。
第二重院落為玉皇閣,玉皇閣為一個二層樓閣,樓閣四角懸有風鈴。玉皇閣的下層的匾額為"無二尊",上層的匾額為"玉皇閣"。
玉皇閣拾級而上,下層大殿三間,四周繞以迴廊,大殿正中仍供奉天官、地官和水官三尊金身塑像,三官神像前有4個、左右各8個共12個生宵彩塑神像。
三官神像後的上部又有三尊金身塑像,正中為鬥母娘娘,左為王母娘娘,右為南極老壽星。
背面為彩色山塑"萬壽陣",騎龍、鳳、獅子、孔雀、麒麟的各路神仙或飛於天空或走于山林,兩邊為八仙。
玉皇閣正中供奉玉皇大帝,左為真武大帝和長生大帝;右為玄武大帝和微生大帝。並各配五個紗帽蟒袍、手抱笏板的站班神像,相對而立。
兩邊有楹聯,上聯是:尊號仰玄穹,九天閶闔開宮殿;下聯是:宸居騰紫氣,萬象包羅拱極樞。
玉皇閣東南角有一小院,院內有一口井,據傳其中有一條龍。
玉皇閣始建於何年,已經無志記載,據石碑考證:明萬曆、正統年間曾有修繕,明嘉靖八年曾遭一場火災,後又曾一場火災,後又曾重建。

玉皇皋文物

相傳玉皇皋是明代古建築羣,道家勝地,在利民路東頭,是“聊城三寶”之一,與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光嶽樓、宋代鐵塔齊名。佔地面積9000平方米,明代古建築羣,道家勝地,供奉中國民間至高之神——玉皇大帝,可惜被付之一炬。計劃重建的玉皇皋已初步規劃用地40畝,規劃佈局為仿古建築院落,內設三殿,供奉玉皇大帝及道家諸仙。民間藝人根據老人描述和記憶將玉皇皋的模型做了出來以便後人觀賞。 [1] 

玉皇皋建築風格

玉皇皋整個建築羣為南北走向的前後雙重院落結構。第一重院落主要建築為南大殿、北大殿和三元宮等,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關帝聖君等諸多神像。第二院落主要建築玉皇閣,是整個玉皇皋建築羣的經典建築,為雙層木質結構,供奉着玉皇大帝、真武大帝、長生大帝和微生大帝。
整個玉皇皋建築羣古樸典雅,氣勢恢宏,雕樑畫棟,富麗堂皇,可謂古代建築的又一瑰寶。玉皇皋始建年代現在已無可考,但據石碑記載考證,明朝萬曆、正統年間曾進行修繕,嘉靖八年曾遭遇火災被毀重建。近代特別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連年戰亂,玉皇皋年久失修,終於於解放前夕徹底被毀。後經文革浩劫,玉皇皋遺蹟也蕩然無存。 [2] 
近幾年,隨着古城保護與改造和萬壽觀、護國隆興寺古建築重建的順利推進,我市在古建築修復重建方面已積累了豐富經驗。新中國成立後,東昌三寶的光嶽樓進行過多次維護修繕,“文革”時期鐵塔倒掉後,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也進行了重修,目前只有玉皇皋處於被毀狀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