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猴貓

鎖定
山東方言,説一個人站沒站相,坐沒坐相,就説他猴貓,象猴子和貓一樣,沒穩當勁兒,屬猴子的。類似的詞還有猴貓哆嗦,所以蘿蔔等。
中文名
猴貓
出    自
山東方言
意    思
一個人站沒站相,坐沒坐相
圖    畫
猴貓圖卷
朝    代
作    者
易元吉
類    型
圖卷
收藏地
台北故宮博物院
尺    寸
31.9x57.2 cm
材    質
絹本 設色畫 卷

猴貓作品信息

此畫傳為畫猿名家易元吉所作;然留白的背景、與刻意設計的互動姿態、及乾淨澄澈的筆法構圖,流露出北宋後期端凝嚴整的宮廷風格。此時期的繪畫不僅講求物象形貌的肖似,還要表達其特殊性情,即《圖畫見聞志》中所謂的「理趣」。

猴貓作者介紹

易元吉,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十一世紀後半葉。字慶之,湖南長沙人。他原以花鳥畫見長,見趙昌畫後歎服不已,後來改以畫猿著名。米芾曾贊其「徐熙後一人而已」。

猴貓特徵説明

動物間的互動是畫家的表現重點:兩隻貓咪以為可以安然經過猴子,沒想到其中之一仍被抱個正着;另一隻只好警覺地回望。猴貓分別與「侯」、「耄」諧音,有着封侯長壽的吉祥寓意;這類吉祥畫亦是宮廷藝術常見的題材。
畫家只在眼窩、鼻頭、唇瓣、爪尖畫出堅實的輪廓線,其餘則絲絲刷出全身毛髮,再添上層層墨染,形成茸茸的質感,這也是畫家寫生功力之所在。小貓頸系紅色絲帶,其它宮廷畫裏的貓咪也有類似打扮。
貓咪的玻璃珠似圓滾滾的雙眼,透着迷濛的光采;小猴子斜睨的眼珠則流露狡黠的神情。畫家不只畫出了動物的神態,還賦予它們一種特殊的擬人化情味,此即宋代繪畫所追求的「理趣」。
猴子的尾巴隱約可見,軀體的起伏則是以細膩的毛色變化達成,這應就是《圖畫見聞志》所謂「毛骨隱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