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牧苑起義軍

鎖定
西晉末年進入南北朝時,秦漢以來北方官府牧苑的牧吏、牧人們,以“流徙”和為司馬八王“打派仗”方式,舉行了反抗晉朝統治的起義。起義後期,分為目的截然不同的兩支:以漢族牧人民兵和烏桓“突騎”為主的“乞活軍”;以及由牧率(牧人首領)汲桑、羯族石勒控制,全民皆兵的少數民族“汲桑· 石勒軍”。
中文名
牧苑起義軍
別    名
乞活軍
年    代
西晉末年
主要組成
牧吏、牧人

牧苑起義軍簡介

秦漢以來在北方官府牧苑(放牧區)中為官府養馬的牧吏、牧人,基本出身於漢代入塞定居、已經漢化數百年的南匈奴族、烏桓族的家庭。這些官府牧人騎射技術很好,自己和家人卻隨時可能被買賣為官僚土豪的家奴。沒有任何人身自由,受着深重的階級和民族的雙重壓迫。
西晉末年,代北牧苑中以漢族民兵為主組織的“乞活軍”。為保護家人免受入塞鮮卑與匈奴的荼毒,又在地方刺史帶領下逃離匈奴、鮮卑族控制的河塞地區。其中冉瞻之子、漢民族的救星冉閔帶領牧苑義軍反抗石羯族殘暴統治,於350年建立南北朝的漢族政權“冉魏”。
牧苑起義軍的另一支由少數民族籍貫的牧苑牧人和低級牧吏組成。其中中亞羯族石勒,依附司馬氏八王打內戰,為匈奴劉氏政權打先鋒。自立為王割據河北、山東後,與東晉分庭抗禮。因為政苛虐,激起漢族民變,被民族英雄冉閔以“殺胡令”,號召漢族百姓羣起攻擊,導致後趙滅亡。

牧苑起義軍汲桑. 石勒軍

石勒軍首領汲桑,西晉時清河貝丘人(今山東茌平西)人。本為牧率(牧場首領)。
據《堯山堂外紀》:“刺史東瀛公騰執諸胡,賣充軍實,石勒亦在賣中。既賣與茌平人(師懽)為奴,主家鄰馬牧,桑時為牧率。勒以能相馬自託於桑,遂招集桃豹、逯明等為羣盜。”落草為土匪。
西晉永興二年(公元305年),公師藩等在清河隃縣(今山東平原南)奉迎被廢的成都王司馬穎,汲桑與羯人石勒率牧民響應,趕着幾百匹好馬投奔了公師籓。公師藩失敗後,汲桑等人回到茌平牧區,在廣大牧人中發展互助組織。
成都王司馬穎 成都王司馬穎
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河東牧子發動起義,汲桑自稱大將軍,以石勒(274-333年)為掃虜將軍。昭告天下要為成都王司馬穎討伐東海王司馬越與東瀛公司馬騰。汲桑義軍最初受到人民同情。
但是汲桑本人品行並不好。史稱他”殘忍少恩,六月盛暑,重裘累ブ,使十餘人扇之。意不清涼,便斬扇者。後為幷州大姓田蘭所殺。士女慶賀,奔走道路而歌曰:‘士為將軍何可羞,六月重ブ披豹裘,不識寒暑斷人頭。雄兒田蘭為報仇。中夜斬首謝幷州’。”
汲桑義軍攻打郡縣,釋放囚徒,攻佔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後,殺了新蔡王司馬騰。大軍攻打兗州司馬越時兵敗,為西晉兗(yǎn)州刺史苟晞和將軍王讃所敗。汲桑也被依附於司馬騰的流民、乞活軍所殺。掃虜將軍石勒出奔樂平郡(今山西陽泉東南)邀烏丸人張伏利度,以2000多人投奔了劉淵。
劉淵任命石勒為都督山東軍事,石勒軍先後攻佔魏郡、趙郡、鉅鹿、常山等地。兵馬發展到十多萬。每攻下一座城池,石勒就大殺漢族官僚。
311年石勒軍反擊西晉東海王司馬越的討伐,司馬越病死軍中。石勒軍追擊潰逃的晉朝軍隊,俘虜並殺害了司馬二王和眾多王公大臣。同年又會合劉曜、王彌,打下晉朝的首都洛陽。
永嘉六年(312年)起,撤軍北還的石勒軍襲擊幽州、擒殺王浚;進攻幷州劉琨,將之趕出幷州。又以離間計瓦解晉官僚與段氏鮮卑的聯盟,消滅幽州段氏鮮卑。佔有冀州、幽州、幷州之後,又吞併青州。
史傳“勒每破一州,必簡別衣冠,號為君子城。”
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18年)劉曜改國號,建立前趙。拜石勒為大將軍、趙王。次年石勒自稱趙王,咸和四年(329年)滅掉前趙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石勒稱帝與東晉南北對峙,335年從襄城遷都鄴城。
以奴隸和馬伕的雙重身份,無所歸依之下起義的大批牧人,在牧苑羯族義軍的基礎上幫助建立了石趙政權。善於玩弄權術的石勒利用利用義軍反晉、四處征戰統一了北方大半個中國。
石勒的後代以血腥的屠殺、行暴統治臣民。石虎(295—349年)“驅漢丁四十餘萬營洛陽,長安二宮…”造成屍積原野。“修林苑甲兵,五十萬人造甲,十七萬人造船…”,工人死亡超過三分之二。“奪漢女五萬入宮”肆意侮辱。但有反抗者均被格殺、虐屍。在石趙統治區內,從襄城到洛陽,再到鄴城,沿途樹上掛滿了上吊自殺的人,城牆上掛滿了無法繳納賦税被斬殺的人頭。
自290年以來北方由牧苑軍配合,入境羯胡、鮮卑興風作浪的血腥屠殺和殘酷壓迫,使得北方人口鋭減幾百萬。數十萬漢人死於非命。
唐房玄齡《晉書》以“積惡致滅,有天道哉”,評價了後趙的滅亡。

牧苑起義軍乞活軍.冉魏

乞活義軍是西晉末至東普活躍於黃河南北的流民武裝集團的一支,抗擊胡族,為生存而戰。
304年南匈奴單于劉淵在離石建立漢國。西晉幷州刺史被驅趕,遂率領屬下將領“就谷”冀州,史稱“乞活”。因參加“八王之亂”互相征戰,他們又被稱為“乞活軍”。屬於民兵的軍事性質,部眾以西晉牧苑的專職軍官和漢族民兵為主。350年後趙暴政,漢民族幾十萬人在後趙殘暴統治下死於非命。漢民族面臨滅族危險。業餘軍人組成的“乞活軍”與全民皆兵的羯族軍隊血戰。乞活將冉瞻被俘,其子冉閔350年以後趙武德王身份,起而發佈“殺胡令”。一夜之間,漢人自發組織起來殺胡。造成羯胡“死者二十餘萬,屍諸城外,悉為野犬豺狼所食”。近百萬羯人、氐羌被驅趕回到關中。石趙滅亡。
350年“乞活軍”冉瞻之子冉閔在鄴城稱帝,國號為魏,史稱“冉魏”。352年,慕容鮮卑20多萬重甲騎兵與冉閔政權1萬多步騎作戰。冉閔步騎與鮮卑交戰十餘次,鮮卑騎兵均告失敗,被冉魏勇士打得滿山跑。慕容恪再以“連環馬”投入決戰,冉魏全軍覆沒。冉閔被俘被害,冉魏政權滅亡。以漢族為主的“乞活軍”的反晉、抵制五胡仇殺的悲壯反抗最終失敗。
冉魏亡後,鄴城20多萬無辜的漢族百姓逃亡南下,途中遭到了少數民族士兵的劫殺。成功渡江南逃者,百中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