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營盤古城及古墓羣

鎖定
營盤古城及古墓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東南東農二師35團甘草廠西稍偏北約2000米處,是漢朝至晉朝時期的古遺址。 [2]  [4] 
營盤古城依山勢築城,周圍的地勢則平坦開闊,又因近河流地帶,故而境內水草豐茂,具農耕優勢。營盤古城平面呈規則的圓形,規模較小,但是其牆體厚度及配套設施具一定規模。營盤古城內基本無建築遺存,城內中央地帶曾發現的土坯和土坯般的硬土塊碎屑,即可證明城內存在過建築。古城所在的營盤地區為一處古代遺址羣,中心區即營盤古城,古城周圍有佛寺區、墓葬區、烽燧、古渠道等。墓葬分為豎穴木棺墓和豎穴偏室墓兩種形制。豎穴木棺墓又可分為“豎穴廂式木棺墓”和“豎穴獨木棺墓”。廂式木棺多呈四足式,有的外壁有彩繪。獨木棺墓口用木柱封門,木棺由大樹掏挖而成,有的是把獨木棺扣在墓主身上,有的是把墓主人直接放在獨木棺內。營盤古城遺址是古樓蘭地區“樓蘭道”上城市遺存的代表。對營盤古城的營建特徵進行分析,對深刻了解古樓蘭地區的文化遺存,以及古樓蘭區域內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特徵具有重大意義。營盤古墓羣出土的彩棺、絲毛織品等罕見的文物和完整的人體標本,為研究漢晉經營西域以及絲路貿易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2]  [4-5] 
2013年5月,營盤古城及古墓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營盤古城及古墓羣
地理位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東南東農二師35團甘草廠西稍偏北約2000米處
所處時代
漢至晉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496-1-496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營盤古城及古墓羣歷史沿革

營盤古城的繁盛時代大體在漢晉時期。南北朝以後,孔雀河突然斷流,缺少足夠水源注入的羅布泊綠洲逐漸失去生機。受環境惡化的影響,羅布泊綠洲上的聚落也逐漸荒廢,進而導致絲綢之路交通線的改道,古樓蘭地區失去重要的交通樞紐地位,營盤古城這座憑藉絲綢之路交通線上的貿易往來而興盛的城市也逐漸失去往日的氣象。營盤衰廢后,因自然環境的優勢並沒有完全成為一座荒城,仍作為一個普通的居民點存在了較長時間。 [4] 
營盤古墓羣的考古與發現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 [5]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俄國人科茲洛夫首先發現營盤遺址,其後瑞典的斯文·赫定、英國的斯坦因和瑞典人貝格曼等先後在此做過考察或發掘,尤以斯坦因的發掘收穫最大,他發現了大量絲綢、漆器、玻璃杯和佉盧文文書等遺物。 [5] 
1989年10月,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普查隊在營盤遺址清理被盜墓葬9座。 [5] 
199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巴州文管所在營盤墓地清理發掘墓葬百餘座,發掘出土了保存較好的乾屍和珍貴文物。 [5] 
199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對營盤墓地進行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墓葬80座。 [5] 

營盤古城及古墓羣遺址特點

綜述
營盤古城及古墓羣
營盤古城及古墓羣(2張)
營盤古城及古墓羣位於孔雀河中游,周圍還分佈有城址、佛寺、渠道等遺蹟。營盤古城修築方式和鹹水泉古城相似。 [2]  [4] 
營盤古城遺址
營盤古城遺址城牆結構 營盤古城遺址城牆結構
營盤古城遺址位於尉犁縣東農二師35團甘草廠西稍偏北2000米處。處樓蘭故城西約200千米左右的孔雀河北岸,是漢晉時期由樓蘭向西沿孔雀河岸至西域腹地的交通樞紐。營盤古城依山勢築城,而周圍的地勢則平坦開闊,又因近河流地帶,故而境內水草豐茂,具農耕優勢。距城西北約2千米,曾發現大片農田和灌溉遺址,同時城邊亦曾出土農耕文明文物。
營盤古城 營盤古城
營盤古城平面呈規則的圓形,直徑約60米,面積約25434平方米。城牆已殘破,高1~5米,寬4~5米不等,最高處可達約7米,最寬處約5米。西面城牆中有一段7~8米長的3層土坯牆體,土坯以下因牆垣坍塌掩蓋已分辨不清其結構。古城現能辨認的只有東面一門,門寬約12米,在城的北及西也有豁口,豁口寬在8米左右,因殘損,已無法判斷是否為城門。古城南略偏東有一處向外凸出的遺存,長約8米、寬約6米、高0.5米,為形狀不太規則的土坯堆積,可能是角樓或是馬面。營盤古城規模較小,但是其牆體厚度及配套設施具一定規模,推測在更多的場合它帶有軍事城堡的性質。
營盤古城內基本無建築遺存,城內中央地帶曾發現的土坯和土坯般的硬土塊碎屑,可證明城內存在過建築。古城所在的營盤地區為一處古代遺址羣,中心區即營盤古城,古城周圍有佛寺區、墓葬區、烽燧、古渠道等。古城外50米左右,有一條寬約3.4米的幹河牀環繞;古城西北約200米處,發現約有10座長條形沙土堆積,其上佈滿了小礫石,可能是墓葬;西南約100米處有一烽火台,西南約50米處還有一座佛塔,也有人認為是烽火台;古城以北1000米左右有佛寺和墓地,佛寺的建築隱有中原建築的營建特色。佛寺主體為長方形塔院,土坯砌築,中部為佛塔,方形基座,圓柱塔身。塔前建有前院,兩側建有整齊的廂房,可能是是寺院的僧房。這種規劃設計,類似中原傳統的庭院式建築格局。
營盤古城城牆用黃土和柴枝間築壘而成,主要為夯築,但夯層較疏鬆,局部以土坯和樹枝修補。每隔約1米的夯土層鋪一層紅柳枝,夾層一般厚度約0.1米。西面的三層牆為土坯牆體,其上有0.8米厚的夯土層和0.1米厚的紅柳層。古城大部分圍牆採用夯土和紅柳及灌木層為建築材料,但南部和北部有一段牆只用了夯土,牆頂上蓋着厚厚的一層紅柳樹枝,沒有使用垂直木樁或其他起支撐作用的木結構。古城不同的牆段使用了不同的構築方法,可能是後人修補的結果。
營盤古城除了馬面、甕城等基本工事,古城周圍亦分佈着大量的防禦設施。城西約40米處建有一座土坯壘砌的烽燧,同時庫魯克塔格山前也建有十餘座烽燧,共同構成古城外側的防禦體系。烽燧向北抵興地山口,直至庫魯克塔格山中亦可見亭燧、戍堡屹立;向南,順孔雀河支流小河南行,在著名的小河墓地附近也有烽燧呼應。嚴密的烽燧、亭障防禦設施,共同構成以營盤古城為交通樞紐的“樓蘭道”沿線防禦體系,戍衞城市的安全,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 [4] 
古墓羣
墓葬形制
墓葬形制(3張)
墓葬羣分為豎穴木棺墓和豎穴偏室墓兩種形制。豎穴木棺墓又可分為“豎穴廂式木棺墓”和“豎穴獨木棺墓”。廂式木棺多呈四足式,有的外壁有彩繪。獨木棺墓口用木柱封門,木棺由大樹掏挖而成,有的是把獨木棺扣在墓主身上,有的是把墓主人直接放在獨木棺內。
M15是一座箱式木棺墓葬,葬具規格較高,木棺外壁繪流雲、石榴花,頂部蓋有獅紋栽絨地毯。墓主面部戴麻製面具,身着異域風格的罽袍,腳穿着毛屐。男子腰間繫絹帶,上掛一件用絲綢貼金香囊,一件絲綢帛魚,胸前及左腕處各放一件絲綢縫製的小冥衣,頭下枕四角綴珍珠的暗花絲繡枕。其中帛魚似有祈求子孫興旺的寓義;冥衣則象徵備足四季之衣,供死者在另外一個世界享用。墓主身份未明,有人認為他是墨山國的貴族,也有人認為他是絲路的富商、貴霜的移民或是漢朝軍官。M15隨葬品有眾多不同風格的外來品,推斷墓主身份顯貴,豐富的隨葬品也可證明當時絲綢之路暢行無阻,葱嶺以西諸國與中原貿易頻繁,營盤城內外想必也是繁華熱鬧的商品集散地。 [2-3]  [5] 

營盤古城及古墓羣文物遺存

營盤古城古墓羣隨葬品以木製的碗、杯、盤及弓箭和女紅用品等生活實用器具為主,包含有來自於中原地區的漆器、銅鏡、錦絹等紡織品,也有來自於西方的玻璃器。 [2]  [5] 

營盤古城及古墓羣研究價值

營盤古城遺址是古樓蘭地區“樓蘭道”上城市遺存的代表。古城採用西域土著城市中具代表性的圓形為平面形式,而城市選址及周邊附屬建築的建設又暗合中原古代城市的營建模式,在建設過程中吸納了中西方城市建設的思想體系和文化特色,呈現出融匯東西的營建特徵。對營盤古城的營建特徵進行分析,對深刻了解古樓蘭地區的文化遺存,以及古樓蘭區域內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特徵具有重大意義。古城的存在,是中原與古代西域源遠流長的文化交融的縮影。營盤古墓羣出土的彩棺、絲毛織品等罕見的文物和完整的人體標本,為研究漢晉經營西域以及絲路貿易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4] 

營盤古城及古墓羣保護措施

2013年5月,營盤古城及古墓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營盤古城及古墓羣所獲榮譽

營盤古城及古墓羣考古項目入選了199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 

營盤古城及古墓羣旅遊信息

營盤古城及古墓羣地理位置

營盤古城及古墓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東南東農二師35團甘草廠西稍偏北約2000米處。 [2]  [4] 

營盤古城及古墓羣交通信息

自駕: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營盤古城及古墓羣,路程約112.5千米,用時約1小時23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