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無影塔

(湖北省武漢市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無影塔,又稱興福寺塔,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武珞路509號洪山公園內,始建於南宋鹹淳六年(1270年),於1962年遷建至洪山公園內 [3] 
無影塔是四層仿木結構重檐樓閣式建築,高約11.25米,全為石塊壘砌而成。塔為平面八角形,初層塔塔身頗高,立於須彌座和仰蓮座之上,須彌座直徑為4.25米;除第一層之外,二、三、四層又以層檐分上下兩層,上層每面闢有假門;檐下有石刻仿木斗拱,底層每面四組,其他層各面為三組,塔頂剎已損毀。無影塔修築年代確鑿、形制古樸,可作為武漢地區古建築斷代的重要標尺,對研究佛教史亦具有較重要的價值 [3] 
1956年11月,無影塔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  [5]  。2013年3月5日,無影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無影塔
地理位置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武珞路509號洪山公園內
所處時代
南宋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1213-3-511
別    稱
興福寺塔

無影塔歷史沿革

南朝梁承聖年間,晉安寺始建,又稱小塔寺。
隋仁壽元年(601年),晉安寺改稱興福寺,後毀於戰火。
南宋鹹淳六年(1270年),重建興福寺,並築興福寺塔(無影塔)。
清朝晚期,太平天國軍攻打武昌城,興福寺建築皆毀於戰火,唯有無影塔倖存。
1953年,中央民族學院武漢分院(現中南民族大學前身)修建校舍,興福寺廢址和無影塔被圍入學院之內。
1962年,無影塔塔身出現裂縫,隨後從洪山東麓移建至洪山西麓的洪山公園 [3] 

無影塔建築格局

無影塔是四層仿木結構重檐樓閣式建築,高約11.25米,全為石塊壘砌而成。塔為平面八角形,初層塔塔身頗高,立於須彌座和仰蓮座之上,須彌座直徑為4.25米;除第一層之外,二、三、四層又以層檐分上下兩層,上層每面闢有假門;檐下有石刻仿木斗拱,底層每面四組,其他層各面為三組,塔頂剎已損毀。石塔每層上部外壁設龕,逐層減小,龕中嵌有佛祖、菩薩、羅漢、天王、力士、供養人等石刻浮雕和花草動物紋飾。底層八面佛龕中,唯有北向龕中尚存一尊菩薩,頭部已損毀。底層南面小龕兩側刻有文字“住大洪山勝象興福禪寺重修開山當代主持傳法沙門淨聚建”,左側為“鹹淳六年歲次庚午四月浴佛日知事僧宗傑謹題” [3] 
無影塔的一個特點是塔層,一般古塔多為奇數層,而無影塔是四層,偶數分層,這在中國古塔建築中較為罕見 [3] 

無影塔文物遺存

鎏金釋迦牟尼佛立像 鎏金釋迦牟尼佛立像
鎏金釋迦牟尼佛立像
鎏金釋迦牟尼佛立像於1962年拆遷無影塔時被發現。通高44釐米,造型生動,神態安詳,其身後附有火焰背光,是南宋時期的佛教藝術珍品。現存於武漢博物館內 [4] 

無影塔歷史文化

無影塔實際效用

《江夏縣誌》載,無影塔下有一浪花井,常沸湧如浪,其脈通江,建塔以鎮此。又曰“建塔以安瀾焉”。根據記載無影塔的實際效用是用以鎮壓地下水眼的防洪設施 [1] 

無影塔傳説軼事

相傳,無影塔在洪山東麓原址時,每年夏至中午時分,塔身都沒有影子。其實,建築物是否無影,是由所在地理位置決定的。在北半球夏至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北迴歸線,正午時分,北迴歸線地區就會出現短暫的“立竿無影”現象。這一天,在中國南方的廣東、廣西、雲南等部分地區,都能看到“無影”現象 [3] 

無影塔文物價值

無影塔修築年代確鑿、形制古樸,可作為武漢地區古建築斷代的重要標尺,對研究佛教史亦具有較重要的價值 [3] 

無影塔文物保護

1956年11月,無影塔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 
2013年3月5日,無影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無影塔旅遊信息

無影塔地理位置

無影塔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武珞路509號洪山公園內。

無影塔交通路線

  • 公交
湖北省武漢市內乘坐401、413、503、510、518、521、538、540、564、576、583、587、593、596、628、702、703、715、723、728、797、804、811、YX518、YX703路公交車,在武珞路丁字橋站下車前往。
  • 地鐵
湖北省武漢市內乘坐地鐵2、4號線,在中南路站下車前往。
  • 駕車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人民政府距離無影塔約4.4千米,駕車約15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