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頭湯

鎖定
烏頭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金匱要略》捲上。具有温經散寒,除濕宣痹之功效。主治寒濕痹阻關節證。骨節冷痛,屈伸不利,舌苔白潤,脈沉弦或沉緊。或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因傷於寒濕者。
中文名
烏頭湯
出    處
《金匱要略》捲上
組    成
麻黃、芍藥、黃芪、甘草、川烏
功    用
温經散寒,除濕宣痹
主    治
寒濕痹阻關節證
分    類
温裏劑

烏頭湯歌訣

歷節疼來不屈伸,或加腳氣痛維均,芍芪麻草皆三兩,五粒烏頭煮蜜勻。

烏頭湯組成

麻黃、芍藥、黃芪、甘草(炙)各三兩,川烏(㕮咀,以蜜二升,即出烏頭)五枚。

烏頭湯用法用量

上五味,㕮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烏頭湯功用

温經散寒,除濕宣痹。

烏頭湯主治

寒濕痹阻關節證。骨節冷痛,屈伸不利,舌苔白潤,脈沉弦或沉緊。或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因傷於寒濕者。

烏頭湯方義

本方證乃因寒濕之邪痹阻關節所致。寒濕之邪痹阻關節,氣血運行阻滯,故關節疼痛劇烈,屈伸活動不利。治當温經散寒,除濕宣痹。方中烏頭味辛苦,性熱,有毒,其力猛氣鋭,內達外散,能升能降,通經絡,利關節,其温經散寒,除濕止痛,凡凝寒痼冷皆能開之通之;麻黃辛微苦而温,入肺、膀胱經,其性輕揚上達,善開肺鬱、散風寒、疏腠理、透毛竅,其宣散透表,以祛寒濕。二者配伍,同氣相求,藥力專宏,外能宣表通陽達邪,內可透發凝結之寒邪,外攘內安,痹痛自無。芍藥宣痹行血,並配甘草以緩急止痛;黃芪益氣固衞,助麻黃、烏頭温經止痛,亦制麻黃過散之性;白蜜甘緩,以解烏頭之毒。諸藥相伍,使寒濕去而陽氣宣通,關節疼痛解除而屈伸自如。

烏頭湯臨牀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是治療寒濕痹阻關節證的常用方。臨牀應用以關節疼痛劇烈,痛不可觸,關節不可屈伸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三叉神經痛腰椎骨質增生證等屬寒濕痹阻者。

烏頭湯加減化裁

病在上肢者加桑枝秦艽;病在下肢者,加桑寄生牛膝;若寒甚痛劇者加草烏、桂枝;病久夾有瘀血者,加乳香、沒藥元胡、紅花、全蠍蜈蚣烏梢蛇;兼氣血兩虧者,加人蔘、當歸;寒阻痰凝,兼有麻木者,酌加半夏、桂枝、南星、防風;病久肝腎兩虛關節畸形,酌加當歸、牛膝、枸杞子、熟地等。

烏頭湯使用注意

使用注意方中烏頭為峻猛有毒之品,故烏頭炮用,且煎藥時間宜長,或於蜂蜜同煎,以減其毒性。若唇舌肢體麻木,甚至昏眩吐瀉,應加註意,如脈搏、呼吸、神志等方面無大的變化,則為“暝眩”反應,是有效之徵;如服後見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脈搏有間歇等現象,甚則神志昏迷,則為中毒反應,應立即採取急救措施。

烏頭湯重要文獻摘要

1、《金匱要略心典》:此治寒濕歷節之正法也。寒濕之邪,非麻黃、烏頭不能去;而病在筋節,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散者。故以黃芪之補、白芍之收、甘草之緩牽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如衞瓘監鍾、鄧入蜀,使其成功而不及於亂,乃制方之要妙也。
2、《成方切用》:歷節病即行痹之屬也。乃濕從下受,挾風流注,故或足腫而必發熱,且更不可屈伸而疼痛,故以甘、芍和陰,麻黃、黃芪通肌肉之陽氣,而借川烏之迅發,以行其痹着。
3、《退思集類方歌注》:方中餘四味用水煮,烏頭用蜜煎,蜜煎則烏頭之性出,而烏頭之氣不散,正取其氣味俱全,而雄入之勢更壯,非徒以蜜能解烏頭之毒之謂也,故以烏頭名方。細剖其義,芪、芍、甘草牽制麻黃之表散,白蜜牽制烏頭以温經,無非欲使寒濕之邪,從關節徐徐而解耳。 [1-2] 
參考資料
  • 1.    胡久略主編;王成寶,呂芹,陳林副主編 .《方劑學》 :中醫古籍出版社 ,2009
  • 2.    彭懷仁主編 .《中醫方劑大辭典 第2冊》 .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