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藥

(樟科山胡椒屬植物)

鎖定
烏藥(Lindera aggregata (Sims) Kosterm.)是樟科山胡椒屬的常綠小喬木或灌木狀。株高達5米;根紡錘狀,褐黃或褐黑色;幼枝密被黃色絹毛;頂芽長橢圓形;葉卵形、橢圓形或近圓形,先端長漸尖或尾尖,下面幼時密被褐色柔毛;傘形花序腋生,花梗被柔毛,花被片近等長,花絲疏被柔毛,退化雌蕊壇狀,被褐色短柔毛,退化雄蕊長條片狀;果卵圓形或近球形;花期3-4月;果期5-11月。 [5]  始載於宋《開寶本草》“根色黑褐,作車轂形,狀似山。”故名烏藥。 [6] 
烏藥分佈在中國浙江、江西、福建等省區,在越南、菲律賓也有分佈。生長於海拔200-1000米向陽坡地、山谷或疏林灌叢中, [5]  喜亞熱帶氣候,適應性強,適合在陽光充足,疏鬆、肥沃的酸性土壤中生長。 [7]  繁殖方法一般為播種繁殖。 [8] 
據《本草綱目》記載烏藥:“治中氣,腳氣,疝氣,氣厥頭痛,腫脹喘急,止小便頻數及白濁。” [9]  根葉具有香氣,濃郁似樟,可移植在花盆裏,是一種理想的觀賞植物。 [10]  其果實、根、葉均可提芳香油,製作香皂根、種子磨粉還可殺蟲。 [7] 
中文名
烏藥 [1] 
拉丁學名
Lindera aggregata (Sims) Kosterm.
別    名
香葉子
白葉子樹
土木香
細葉樟
鯽魚姜 展開
別名
香葉子
白葉子樹
土木香
細葉樟
鯽魚姜
白背樹
斑皮柴
天台烏藥
銅錢樹
鰟魮樹 收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樟目
樟科
山胡椒屬
烏藥
命名者及年代
(Sims) Kosterm.,1974
保護級別
無危(LC) [4] 

烏藥植物學史

始載於宋《開寶本草》“根色黑褐,作車轂形,狀似山。”故名烏藥。 [6] 

烏藥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5米,胸徑4釐米;樹皮灰褐色;根有紡錘狀或結節狀膨脹,一般長3.5-8釐米,直徑0.7-2.5釐米,外面棕黃色至棕黑色,表面有細皺紋,有香味,微苦,有刺激性清涼感。幼枝青綠色,具縱向細條紋,密被金黃色絹毛,後漸脱落,老時無毛,干時褐色。頂芽長橢圓形。葉互生,卵形,橢圓形至近圓形,通常長2.7-5釐米,寬1.5-4釐米,有時可長達7釐米,先端長漸尖或尾尖,基部圓形,革質或有時近革質,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蒼白色,幼時密被棕褐色柔毛,後漸脱落,偶見殘存斑塊狀黑褐色毛片,兩面有小凹窩,三出脈,中脈及第一對側脈上面通常凹下,少有凸出,下面明顯凸出;葉柄長0.5-1釐米,有褐色柔毛,後毛被漸脱落。 [2] 
傘形花序腋生,無總梗,常6-8花序集生於一1-2毫米長的短枝上,每花序有一苞片,一般有花7朵;花被片6,近等長,外面被白色柔毛,內面無毛,黃色或黃綠色,偶有外乳白內紫紅色;花梗長約0.4毫米,被柔毛。雄花花被片長約4毫米,寬約2毫米;雄蕊長3-4毫米,花絲被疏柔毛,第三輪的有2寬腎形具柄腺體,着生花絲基部,有時第二輪的也有腺體1-2枚;退化雌蕊壇狀。雌花花被片長約2.5毫米,寬約2毫米,退化雄蕊長條片狀,被疏柔毛,長約1.5毫米,第三輪基部着生2具柄腺體;子房橢圓形,長約1.5毫米,被褐色短柔毛,柱頭頭狀。果卵形或有時近圓形,長0.6-1釐米,直徑4-7毫米。花期3-4月,果期5-11月。 [2]  [11] 

烏藥植物區別


烏藥
枝葉
葉卵形、橢圓形或近圓形,先端長漸尖或尾尖,下面幼時密被褐色柔毛
樹皮黃褐色,有縱裂及皮孔。幼枝青綠或棕黃色。葉互生;披針形至長狹卵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
花果
傘形花序腋生,花梗被柔毛,花被片近等長,花絲疏被柔毛,退化雌蕊壇狀,被褐色短柔毛,退化雄蕊長條片狀;果卵圓形或近球形
傘形花序腋生;總苞片4,內有花2-4朵。果長卵形,長1釐米,寬0.7釐米,幼時青綠,成熟時紫黑色,果梗長約0.5-0.7釐米,有疏柔毛,果託膨大
圖片
烏藥 烏藥
香葉子 香葉子

烏藥主要變種

小葉烏藥Lindera aggregata (sims) Kosterm. var. playfairii (Hemsl.) H. P. Tsui.)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幼枝、葉及花等被毛較稀疏,且多為灰白色毛或近無毛;葉小,狹卵形至披針形,通常具尾尖,長4-6釐米,寬1.3-2釐米,花也較小。分佈於中國廣東、廣西。生境同烏藥。根藥用,消腫止痛,可治跌打,也可代烏藥,作散寒理氣健胃藥,但療效差。該變種葉形、毛被程度與原變種有過渡類型。而毛被多少與生態環境也有一定影響,沿海分佈的幾無毛,向內陸分佈的毛較多,故作變種處理。 [2] 

烏藥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越南、菲律賓。在中國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安徽、湖南、廣東、廣西、台灣等省區。生長於海拔200-1000米向陽坡地、山谷或疏林灌叢中。 [2]  喜亞熱帶氣候,適應性強。以陽光充足,土質疏鬆肥沃的酸性土壤生長為宜。 [3] 
烏藥 烏藥

烏藥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一般為播種繁殖。 [8] 
選種:選取生長良好、粗壯的植株作為採種的母株。在每年立冬前後20天採摘核果。核果採摘後,清除外表皮,挑除變質及不飽滿的種子,種子千粒重(80±4)克,進行濕沙藏,期間需勤檢查,保持一定濕度。 [3] 
播種:在每年清明前後播種,選取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紅壤土(或紅黃壤土),播種前土壤應提前進行翻耕使其充分風化。播前施有機肥,採取條播或散播形式,播種密度約為每畝種子5千克。播種後蓋土(厚度在種子大小的3倍左右),並覆蓋稻草(切割為3-4釐米長)。 [3] 
幼苗管理:種子發芽後應根據氣候情況搭建黑色遮陽網。幼苗萌芽後應及時除草,並對幼苗進行追肥,每2個月進行一次,至9月除去遮陽網以煉苗。平時應注意抗旱排澇。一般幼苗1-2年即可移栽。 [3] 

烏藥栽培技術

栽植管理:移栽地應選取陽光充足、土壤肥沃處,在頭年立冬之前進行翻耕整地,使土壤充分風化、熟化,同時除淨雜草樹根,耙碎整平,整成寬約1米的水平帶。山地以紅壤土(或紅黃壤土)、微酸性為宜,土壤應深厚,山地坡度控制在20°以內為宜。移栽前施有機肥,3月初移栽種苗,每畝2000-4000株。種植時深度應為蓋住根部上2-3釐米,踩實,澆定根水。應勤除草,施肥每年2或3次,適當修剪。 [3] 
採收加工:生長6-8年後即可採挖,冬季挖根,除去細根,洗淨曬乾,稱“烏藥個”,趁鮮颳去棕色外皮,切片乾燥,稱“烏藥片”。 [3] 

烏藥病蟲防治

樟巢螟防治:以人工捕抓摘除蟲巢和施藥結合進行。冬季結合施肥深翻樹冠下土壤,以凍死土中越冬結繭幼蟲。 [3] 
其他防治:其他防治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具體方法,農藥使用參照綠色食品有關農藥使用規定。 [3] 

烏藥主要價值

烏藥藥用

烏藥始載於《本草拾遺》。李時珍雲:“烏以色為名。”根色黑褐,故名烏藥。《圖經本草》:“烏藥,木似茶梗,高五、七尺。葉微圓而尖,作三丫,面青背白。四、五月開細花,黃白色,六月結實。(根)如山芍藥,而有極粗大者,又似釣樟根。根似作車轂形如連珠狀者佳,或雲天台出者香白可愛,而不及海南者力大。”烏藥性辛,温。歸肺、脾、腎、膀胱經。其主要功效為行氣止痛,温腎散寒。具順氣、開鬱、散寒、止痛功效,能上理脾胃元氣,下通少陰腎經。 [3]  據《本草綱目》記載烏藥:“治中氣,腳氣,疝氣,氣厥頭痛,腫脹喘急,止小便頻數及白濁。” [9] 

烏藥觀賞

根葉具有香氣,濃郁似樟,可移植在花盆裏,是一種理想的觀賞植物。 [10] 

烏藥經濟

果實、根、葉均可提芳香油制香皂;根、種子磨粉可殺蟲。 [2] 
參考資料
  • 1.    烏藥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20-08-27]
  • 2.    烏藥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0-08-26]
  • 3.    《伏牛山藥用植物誌》編委會.伏牛山藥用植物誌·第3卷:科學出版社,2011年05月:58-60
  • 4.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IUCN[引用日期2023-03-15]
  • 5.    烏藥 Lindera aggregata|iPlant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24]
  • 6.    程超寰著,本草釋名考訂,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07,第88頁
  • 7.    宋墩福,楊治國主編,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校園樹木概覽,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07,第59頁
  • 8.    譚伯禹著,園林綠化樹種選擇,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3.09,第328頁
  • 9.    李勇主編,中國中草藥圖典 下,青島出版社,2019.01,第412頁
  • 10.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祖國各地組編寫,全國名特產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12,第236頁
  • 11.    烏藥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0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