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灰倉鼠

鎖定
灰倉鼠(學名:Cricetulus migratorius),別稱倉鼠、搬倉。灰倉鼠身體中等大小,體較粗壯,尾較長,吻鈍,耳圓,夏毛體背部黑灰色,幼體灰色較重,老年個體帶有沙黃色。
灰倉鼠活動能力強,黑白天均可活動,但以夜間活動為主,不冬眠,打洞穴居,食性複雜,棲息範圍甚廣,分佈在亞洲部分地區。
灰倉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概述圖來源: [1]  )
拉丁學名
Cricetulus migratorius
別    名
倉鼠
搬倉
外文名
Grey hamste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齧齒目
倉鼠科
倉鼠屬
灰倉鼠
亞    科
倉鼠亞科
亞    種
4個
分佈區域
亞種部分地區
中文學名
灰倉鼠
命名人及年代
Pallas,1773

灰倉鼠形態特徵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2張)
灰倉鼠身體中等大小,體長最大可達120mm以上。體較粗壯。尾較長,尾長大於後足長,約為體長的30%。吻鈍,耳圓。 [2] 
灰倉鼠夏毛體背部黑灰色,幼體灰色較重,老年個體帶有沙黃色。個體越老,沙黃色越濃。背部毛的毛基深灰,灰色毛基約佔毛全長4/5。幼年個體毛尖灰褐色,老年個體毛尖帶有黃褐色。背毛中混有稀而細長的全黑灰色毛。背中央黑灰色較濃,體側黑灰而沾褐色,頭背面與體背色相同,但毛較短,灰色毛基佔毛長的1/2。腹面淺灰白色,、喉、前胸部和鼠鼷部內側的毛為純白色。腹面其他部分的毛基淺灰色,約佔毛長的2/3。體側面的白色毛毛基灰色較深而長,約佔毛長的1/2。背腹兩色在體側的界限分明。背面顏色在前肢、後肢外側部向下延伸,使前後肢外側與背同色。前肢向下延伸部色淺淡,至前臂處,接近腹面顏色。腹側中部腹面灰白色向背方突入。四足的背面均被白色短毛,掌裸露。耳的背面基部具棕色細毛,幼體顯灰色。耳廓內部皮膚黑灰色而具稀疏細的白毛,一般不超過耳緣。耳緣具狹窄的灰白色短毛邊。尾毛上下兩色。背面為灰褐色,腹面淡灰白色,而使尾上下色不同,少數個體上下均為灰白色。 [2] 
灰倉鼠頭骨整體輪廓窄而長。鼻骨較長,後端顯寬,不呈尖形,與額骨接縫齊而平。兩塊額骨在眶部隆起,上頜骨的背方也隆起,使頭骨眶部中央呈一縱向凹陷。眶上嵴不明顯,眶間較平坦,眶間寬較小。腦顱顯前後稍長的圓形,後頭部則顯狹窄,頂骨部稍隆起。頂骨前方外側角較鈍,向前伸不達眶後緣。頂間骨較大,近三角形,突人頂骨的尖角為鈍角。枕骨向後突。枕髁基本與枕骨後緣平齊。弓前後較直,與頭骨平行,顴弓較細。門齒孔狹長,其後緣不達第1臼齒前緣連線。翼窩幾達臼齒後緣連線。聽泡較大而隆起,前端尖,伸達翼窩,後端鈍圓。 [2] 
灰倉鼠門齒細長。上臼齒具2縱列齒突。M1呈前後向的長方形,具3對齒突。M2方形,具2對齒突。M3雖也具2對齒突,但第1對非常明顯,而最後一對齒突內側者發達,外側齒突卻低而小,使M3呈近三角形。經磨損後,M3後端形成一三角形凹陷。下頜3枚臼齒,M1近長方形,具3對齒突,其第1對較向中央靠近。M2方形,具2對齒突。M32對齒突,最後一對外側者發達,內側者小。兩縱列齒突,內側齒突稍靠前。 [2] 

灰倉鼠棲息環境

灰倉鼠棲息範圍甚廣,從荒漠平原半荒漠平原,低山丘陵草原,山地草原,山地森林草原,一直上升到亞高山草甸,甚至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草甸。山地多選擇灌木草地、林緣、苗園、河谷及山坡礫石堆,以及臨時性土木建築物和牲畜棚圈內或住宅作為棲息位點;平原區則選擇農田、渠岸、林帶、休耕地、墳堆、田埂等地作為棲息位點。 [3] 

灰倉鼠生活習性

灰倉鼠 灰倉鼠
灰倉鼠打洞穴居,洞道比較簡單。在大塊礫石、倒木和其他天然掩蔽物下築巢,農區則喜於地埂、土丘、谷垛草堆等處打洞築巢。城鎮居民區還可營巢於建築物和家舍之中。洞口常開在陰暗之處,一般有2~3個出口,1或2個巢室和數個倉庫。洞徑2~4cm,洞道垂直深入地下,至一定深度後,改為平行洞道,最深處約1m。洞系佔地約2m2(趙肯堂,1981)。鼠洞分散,不似沙鼠類洞穴成羣。 [2] 
灰倉鼠活動能力強,黑白天均可活動,但以夜間活動為主,特別是黃昏和黎明最為活躍。活動範圍較小,一般不超過其棲息生境。單獨活動,不冬眠,冬季多在雪下活動。 [2] 
灰倉鼠食性複雜,食物包括各種農作物種子和莖葉以及野生的各種植物和昆蟲與軟體動物(鱗翅目的幼蟲)等。喜歡儲糧,其窩內儲存數百克的食物。夾囊一次就可搬運種籽,如向日葵籽40多粒。 [2]  [4] 

灰倉鼠分佈範圍

分佈於阿富汗、阿塞拜疆、保加利亞、中國、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約旦、哈薩克斯坦、黎巴嫩、摩爾多瓦、蒙古、巴基斯坦、羅馬尼亞、俄羅斯、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土耳其、烏克蘭。在希臘可能滅絕。 [5] 
中國分佈在西北地區。 [6] 
灰倉鼠分佈範圍圖 灰倉鼠分佈範圍圖

灰倉鼠繁殖方式

灰倉鼠繁殖能力強,一年可繁殖多達3次。繁殖期3~9月,繁殖高峯為6~7月。通常每胎產仔5~8只,最多可達13只。幼仔3周左右離洞開始單獨活動,並於當年秋天即可加入繁殖種羣。 [2] 

灰倉鼠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
學名 
命名人及年代
1
灰倉鼠指名亞種
Cricetulus migratorius migratorius
Pallas,1773
2
灰倉鼠南疆亞種
Cricetulus migratorius fulvus
Blanford, 1875
3
灰倉鼠北疆亞種
Cricetulus migratorius caesius
Kashkarov, 1923 
4
灰倉鼠帕米爾亞種 
Cricetulus migratorius coerulescens
Severtzov, 1879
(資料來源: [2] 

灰倉鼠種羣現狀

種羣分佈不零散。灰倉鼠在高加索山脈和中亞的合適的棲息地很常見,在亞美尼亞和吉爾吉斯斯坦甚至比小家鼠數量更多,然而,在其他地區(如巴爾幹半島)種羣則很稀少。其種羣數量趨勢未知。 [5] 
在中國灰倉鼠種羣基數比較穩定。 [2] 

灰倉鼠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5] 
參考資料
  • 1.    Cricetulus migratorius   .biolib[引用日期2016-01-14]
  • 2.    羅澤珣 陳衞 高武等編著,中國動物志 獸綱 第六卷 齧齒目 (下冊) 倉鼠科,科學出版社,2000年01月第1版,第39-43頁
  • 3.    高共,王升文主編,中國鼠疫宿主動物及其防治,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9,第119頁
  • 4.    甘肅農業大學,草原保護學 第一分冊 草原齧齒動物學 第二版(草原專業用),中國農業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228頁
  • 5.    Cricetulus migratorius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16-01-14]
  • 6.    壽振黃主編,中國經濟動物志 獸類,科學出版社,1962年12月第1版,第1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