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瀏河天妃宮遺蹟

鎖定
瀏河天妃宮遺蹟,為媽祖行宮,始名靈濟宮,曾名順濟宮、靈慈宮,又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廟,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瀏河鎮新東街90號,為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歷史遺蹟。 [1] 
瀏河天妃宮遺蹟始建於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由旅居婁江口閩海商所建;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移建於現址。瀏河天妃宮遺蹟為媽祖行宮,佔地面積約4277平方米,存後殿樓、配殿廊廡等建築及正殿遺址。天妃宮東南隅建有碑廊,廊內貯有歷代有關天妃宮史蹟的碑刻十三塊。《通番事蹟之記》碑又稱《通番事蹟碑》,明宣德六年(1413年),鄭和、王景弘等人撰鐫,嵌於天妃宮的牆壁中。碑刻系鄭和花甲之年第七次下西洋前所立,詳細記述了他歷次下西洋的經過,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因光緒年間大殿焚圮,這一名碑也從此湮失。1984年,太倉修建天妃宮時根據原碑文予以重刻了通番事蹟碑,恢復了這一歷史遺蹟。立於原處;《瀏河天妃宮返三清碑》,對天妃宮修建歷史作了詳細記載。瀏河天妃宮遺蹟比南京天妃宮早建一百三十年,是錢塘江以北僅存的媽祖廟遺蹟之一。為江南地區最古老、最具獨特歷史價值的媽祖宮廟。瀏河天妃宮遺蹟是見證元明大規模海運漕糧、明代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的重要遺蹟,與多位傑出歷史人物關係密切,也是媽祖文化廣泛傳播影響的具體例證,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和紀念意義。 [3-5] 
2013年5月,瀏河天妃宮遺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瀏河天妃宮遺蹟
地理位置
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瀏河鎮新東街90號
所處時代
清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966-3-264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瀏河天妃宮遺蹟歷史沿革

瀏河天妃宮遺蹟始建於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由旅居婁江口閩海商所建;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移建於現址。 [1] 
清道光四年(1843年),林則徐任江蘇巡撫時,曾重修瀏河天妃宮遺蹟。清宣統三年(1911年)秋,瀏河天妃宮遺蹟正殿毀於大火,存後殿。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瀏河天妃宮遺蹟改做糧庫。20世紀80年代,撤去糧庫,恢復舊貌,然後進行修繕。 [1] 
2010年,瀏河天妃宮遺蹟被批准開放為道教活動場所。 [4] 
1984年,修建瀏河天妃宮遺蹟時重刻《通番事蹟碑》。 [4-5] 

瀏河天妃宮遺蹟建築格局

瀏河天妃宮遺蹟 瀏河天妃宮遺蹟
瀏河天妃宮遺蹟為媽祖行宮,佔地面積約4277平方米,始名靈濟宮,曾名順濟宮、靈慈宮,又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廟。原天妃宮建築佔地1公頃左右,東西有金鈎、玉帶兩河環抱。正山門(鎮海大關)前有照牆。照牆前有月池,兩側有鐘樓、鼓樓。現天妃宮主殿門前廣場一尊5米多高的紫銅香爐矗立在中間。香爐左右各立着一塊石碑:一為《瀏河天妃宮返三清碑》,對天妃宮建成至今的歷史作了詳細記載;另一為《通番事蹟碑》。瀏河天妃宮遺蹟存後殿樓、配殿廊廡等建築及正殿遺址。 [4-5] 

瀏河天妃宮遺蹟主要建築

後殿
瀏河天妃宮遺蹟 瀏河天妃宮遺蹟
瀏河天妃宮遺蹟後殿坐北朝南,重檐硬山頂小青瓦哺龍脊,上下二層磚木結構,五架樑帶捲棚頂前軒,並有前後廊。面闊明三間次二間,面寬21.80米,進深16.35米,脊高12.50米。明三間為抬梁式結構,東、西梢間為穿鬥式結構,底層前廊外層為木柵欄門。其用料碩大,金柱為楠木材質,歷經200餘年不腐不蛀。 [4-5] 
配殿
瀏河天妃宮遺蹟配殿坐北朝南,為硬山頂小青瓦哺龍脊,穿抬混合磚木結構,三開間五架樑捲棚頂前軒廊,原是太倉州城隍行宮。 [5] 

瀏河天妃宮遺蹟文物遺存

雕刻
瀏河天妃宮遺蹟後殿楠木樑柱,木刻廊坊,磚雕券洞門,殿樓的枋子和門楣上雕有海浪託日和巨龍戲水的圖案。 [5] 
碑刻
《通番事蹟碑》
《通番事蹟碑》(2張)
天妃宮東南隅建有碑廊,廊內貯有歷代有關天妃宮史蹟的碑刻十三塊。《通番事蹟之記》碑又稱《通番事蹟碑》,明宣德六年(1413年),鄭和、王景弘等人撰鐫,嵌於天妃宮的牆壁中。碑刻系鄭和花甲之年第七次下西洋前所立,詳細記述了他歷次下西洋的經過,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1984年,太倉修建天妃宮時根據原碑文予以重刻了通番事蹟碑,恢復了這一歷史遺蹟。立於原處;《瀏河天妃宮返三清碑》,對天妃宮修建歷史作了詳細記載。 [5] 

瀏河天妃宮遺蹟歷史文化

原天妃宮
原天妃宮建築佔地1公頃左右,東西有金鈎、玉帶兩河環抱。正山門(鎮海大關)前有照牆。照牆前有月池,兩側有鐘樓、鼓樓。正殿門柱均為楠木,用石磨之,粘而不落。殿中懸有大匾一塊,歷敍累代敕封,有元世祖的“護國”、成宗的“庇民”、仁宗的“廣濟”等等。壁間嵌有明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通番事蹟碑》。後殿為樓殿,高大。樓上舊時藏有天妃出身圖8幅,歷記天妃靈蹟,每逢神壽則懸圖祝祀;還有小木船百數十艘,為歷年江艘海舶之微縮。當時出海之船,遇有風浪危急,望空叩祝,向天後“借船”,以脱災厄。凡得平安歸來者,都雕木作小船,鼓吹送廟,以償“借船”之恩。庭中有鄭和手植的西域海棠。
原天妃宮正殿左右有城隍廟、文昌閣、五路堂、三官司閣等建築,各具規模,構成一組建築羣。殿左的道台公祠,塑有明代瀏河把總邵應魁像,以紀念其浚河有功,有德於民。壁間有文徵明撰書的碑記,為瀏河鎮第一石刻。“鎮海大關”上建戲樓,面對正殿,為無樑建築。 [4] 
相關記載
據史料記載:鄭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從劉家港出海之前都要必先率船隊官兵把天妃宮修葺一新,在此進香祈求朝拜海神娘娘,祈佑出海平安,場面隆重。而每次平安歸航時又要至此朝拜謝神,並供奉船模。鄭和刊刻於瀏河天妃宮的《通番事蹟碑》,言簡意賅,記載了那段史實:“艤舟寺下,官軍人等,瞻禮勤誠,祈享絡繹。” [1]  [3] 
據《瀏河天妃宮重返三清碑》載,天妃宮“始建於北宋宣和年間,距今八百八十有六年。初系私祭,奉祀媽祖,庇佑海事諸方,神祇既靈,則信者益多,香火愈盛,遂立宮祠。自宋起始,愈尊媽祖,尊號累加……其祠亦由靈濟宮而宋徽宗御賜順濟宮、南宋再更名靈惠宮、元改稱天妃宮、明則為天后宮矣……其後朝代更替,世事變幻,天妃宮數毀數建,其興衰絕續,曷勝言哉……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三清不振,居士四散,道士還俗,道場廢棄,或為糧庫,或作他用,前殿、山門、戲台、牌樓皆拆除無遺。惟後殿倖存”。 [3] 

瀏河天妃宮遺蹟文物價值

瀏河天妃宮遺蹟比南京天妃宮早建一百三十年,是錢塘江以北僅存的媽祖廟遺蹟之一。為江南地區最古老、最具獨特歷史價值的媽祖宮廟。瀏河天妃宮遺蹟是見證元明大規模海運漕糧、明代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的重要遺蹟,與多位傑出歷史人物關係密切,也是媽祖文化廣泛傳播影響的具體例證,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和紀念意義。 [3]  [5] 

瀏河天妃宮遺蹟保護措施

遺址碑 遺址碑
2013年5月,瀏河天妃宮遺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瀏河天妃宮遺蹟所獲榮譽

2016年1月,瀏河天妃宮遺蹟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 

瀏河天妃宮遺蹟旅遊信息

瀏河天妃宮遺蹟地理位置

瀏河天妃宮遺蹟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瀏河鎮新東街90號。 [1] 

瀏河天妃宮遺蹟交通信息

自駕:自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瀏河天妃宮遺蹟,路程約15.4千米,用時約26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