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濱藜

(莧科濱藜屬植物)

鎖定
濱藜Atriplex patens (Litv.) Iljin) [1]  ,為木蘭綱 、莧科、濱藜屬的植物。分佈於西伯利亞、中亞、東歐以及中國大陸的寧夏、黑龍江、吉林、甘肅、陝西、新疆、河北、內蒙古、遼寧、青海等地,生長於海拔300米至2,90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海濱、輕度鹽鹼濕草地和沙土地,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沙漠常見植物。
中文名
濱藜
拉丁學名
Atriplex patens (Litv.) Iljin [3]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石竹目
莧科
濱藜屬
濱藜

濱藜形態特徵

濱藜
濱藜(36張)
一年生草本,高20-60釐米。莖直立或外傾,無粉或稍有粉,具綠色色條及條稜,通常上部分枝;枝細瘦,斜上。葉互生,或在莖基部近對生;葉片披針形至條形,長3-9釐米,寬4-10毫米,先端漸尖或微鈍,基部漸狹,兩面均為綠色,無粉或稍有粉,邊緣具不規則的彎鋸齒或微鋸齒,有時幾全緣。 [4] 
花序穗狀,或有短分枝,通常緊密,於莖上部再集成穗狀圓錐狀;花序軸有密粉;雄花花被4-5裂,雄蕊與花被裂片同數;雌花的苞片果時菱形至卵狀菱形,長約3毫米,寬約2.5毫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下半部邊緣合生,上半部邊緣通常具細鋸齒,表面有粉,有時靠上部具疣狀小突起。
種子二型,扁平,圓形,或雙凸鏡形,黑色或紅褐色,有細點紋,直徑1-2毫米。花果期8-10月。 [2] 

濱藜生長環境

濱藜
濱藜(13張)
濱藜具有極強的適應沙漠的能力,特別是在與哺乳動物交互作用方面尤為突出。濱藜樹汁裏NaCl(鹽)的含量很高,所以他雖然生長在鹽土裏,卻能夠把水分保留在組織裏面。
濱藜把鹽從土壤裏面吸取到植物裏面,然後通過植株到樹葉,鹽晶體積聚在葉子表面的特殊細胞裏面,葉子因此呈現出灰色或者銀色(而不是綠色)。鹽還形成有效的屏障,抵禦企圖吞食它茂盛樹葉的食草動物

濱藜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黑龍江、遼寧、吉林、河北、內蒙古、陝西、甘肅北部、寧夏、青海至新疆北部。多生於含輕度鹽鹼的濕草地、海濱、沙土地等處。國外分佈於東歐至蘇聯中亞部分、西伯利亞及遠東。 [2] 

濱藜主要價值

毒性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小毒,有人接觸或食後,經強烈日光的照曬,裸露皮膚先有刺癢、麻木感,後引起浮腫,以面部、前臂、手部較明顯,嚴重時浮腫面積擴大,出現瘀斑,由鮮紅至灰白色,嚴重者並出現漿液性水泡甚至血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