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澗溝遺址

鎖定
澗溝遺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復興區户村鎮澗溝村北至沁河南岸。 [9]  遺址為沁河環繞,與百家村、齊村隔河相望,面積一萬餘平方米。
1957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對遺址北部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200平方米,發現龍山時代和商文化遺存。
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 
中文名
澗溝遺址
地理位置
河北省邯鄲市澗溝村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商、漢
佔地面積
約 1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7-0012-1-012

澗溝遺址建設沿革

澗溝遺址 澗溝遺址
澗溝遺址,位於邯鄲市潤溝村澗河東岸,遺址為沁河環繞,與百家村、齊村隔河相望,東南與西小屯村緊鄰。
1954年春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先後在這一帶發現過二里頭文化時期的灰坑和小墓兩座,出土有陶盆、罐、豆和觚等器物。
1957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對遺址北部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據面積1200平方米,發現龍山時代和商文化遺存,揭出後岡二期文化、早商、晚商和戰國至漢初的遺存。 [1]  [3] 
1958年秋季,又在東澗溝村東約50米處進行了大面積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為500平方米。 [4] 
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澗溝遺址遺址特點

澗溝遺址 澗溝遺址
該遺址的文化堆積情況一般是:耕土層下為漢代——戰國文化層,二里頭文化層,河南龍山文化層。二里頭文化層深度一般在0.6——1.2米,清理出的遺蹟有灰坑40個,甕棺葬1座,陶窯一座。灰坑一般為橢園形,直徑2——3米,底部不平整,內填綠色的腐植質土。有的灰坑周壁光滑,底部平整,坑口與坑底有坡道相通,個別灰坑保留有清晰的本來痕跡,還有灰坑中埋有肢骨被砍掉投棄一旁和切斷雙腳的人骨架。 [4] 
文化遺蹟有房址、水井、陶窯和叢葬坑。房基中有埋人頭骨的現象,被埋頭骨尚存砍痕和剝皮痕,叢葬坑內的死者層層相疊,身首異處。水井與陶窯毗鄰,窯室底部為“非”字形火道,重要遺物有硃色或多色彩繪陶器、龜甲和卜骨。 [3] 

澗溝遺址文物遺存

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3張)
文化層及灰坑內出土的遺物十分豐富,龍山時代文化遺存被商代文化層疊壓,其中以陶器最多,還有少量的石器、骨器和青銅器。陶器以泥制灰陶,夾砂粗灰陶為主,細泥黑陶較少,紋飾以細繩紋為主,約佔57%,籃紋次之,約佔9%,還有少量的方格紋、弦紋、席紋和附加堆紋。主要有鼎、罐、盆、甑、澄濾器、缽,豆甕,大口尊,碗,器蓋等。其中以深腹帶流岔為最多,夾砂灰陶罐次之。罐、盆多為泥制灰陶,也有作淺灰色的。豆、平底盆、圈足鼎皆為泥制黑陶,素面磨光。 [4]  [3] 
澗溝遺址還發現水井兩口,白營遺址發現水井一口,水井都位於房屋的附近。白營遺址發現的水井平面呈圓角方形,口大底小,深8米,貼靠井壁用木棍鑿榫交叉扣合成井字形木架作為支護,上下依次堆壘46層。 [5] 

澗溝遺址研究價值

出土的遺物的器形的特點,反映了東澗溝遺址的文化面貌,與二里頭遺址同屬於一個文化類型,其年代應屬後崗二期文化的早期。 [4]  [6] 
澗溝遺址水井的發現是中原地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結構最複雜的水井,為研究中國水井和“井”字的起源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 [5] 

澗溝遺址歷史文化

澗溝遺址殺戮祭祀遺址

澗溝遺址是一處比較特殊的遺址,在該遺址除窩棚內的留有砍剝痕跡的人頭骨外,還見有兩種叢葬坑。一種是圓坑,內有大小男女人骨架10付,有的相互枕壓,但頭均靠近坑壁。一種是水井,內有5層人骨架,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痛苦掙扎,或身首分離。這些人是被殺,或活埋,或溺水而死的。由此推測,澗溝遺址很可能是一處殺戮祭祀的遺址。

澗溝遺址部落戰爭

澗溝遺址所出的6具頭蓋骨屬於龍山時代的晚期,這一時期是古史傳説時代的堯舜禹部族大聯盟階段,社會發展階段相當於經典作家論述的“軍事民主制”階段,以掠奪鄰族財富為目的的戰爭是這一時期古國的頭等大事。澗溝遺址所出的6具頭蓋骨當是來自鄰族的戰俘,頭蓋骨上的道道斧砍刀剝痕跡,活生生地再現了這一時期部族戰爭的血腥和殘暴。 [7] 

澗溝遺址頭蓋杯

澗溝遺址除窩棚內的留有砍剝痕跡的人頭骨,這是一種古老的民族風俗,剝人頭皮和用人頭蓋骨做飲器——頭蓋杯。 [7] 

澗溝遺址旅遊信息

澗溝遺址位於邯鄲市澗溝村,遺址為沁河環繞,與百家村、齊村隔河相望。 [1] 

澗溝遺址所獲榮譽

2021年12月,入選“河北百年百項重要考古發現”名單。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