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潤城東嶽廟

鎖定
潤城東嶽廟,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潤城村,創建於大金之前,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重修,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 [1] 
潤城東嶽廟坐北朝南,原先中軸線上建築物依次為山門、過廳、舞台、拜亭、正殿、後殿,共分為三個院落:過廳前為前院,舞台前為中院,舞台往後為後院。廟山門兩端建有鐘鼓樓,各院均建有東西廂房。因其廟前山門兩側有門,過廳兩側亦有門,舞台下兩側均有門,故當地百姓稱廟宇是“一進三院,三進九門”,以炫耀其恢宏氣勢。 [3] 
2006年5月25日,潤城東嶽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潤城東嶽廟
地理位置
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潤城村
所處時代
大金之前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面積
3600 m²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0375-3-78

潤城東嶽廟歷史沿革

潤城東嶽廟始建於大金之前。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重修東嶽廟。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1年)七月,補修東嶽廟。
民國六年(1917年),山西實行編村制,潤城屬二區,區政府設立於東嶽廟。
1958年,東嶽廟鍾、鼓樓被拆毀。
1977年,東嶽廟舞樓、過殿、東西配殿被拆毀。
2003年,潤城村開始對砥泊城、東嶽廟保護、規劃、維修。 [1] 

潤城東嶽廟建築格局

潤城東嶽廟綜述

潤城東嶽廟
潤城東嶽廟(1張)
潤城東嶽廟坐北朝南,原先中軸線上建築物依次為山門、過廳、舞台、拜亭、正殿、後殿,共分為三個院落:過廳前為前院,舞台前為中院,舞台往後為後院。廟山門兩端建有鐘鼓樓,各院均建有東西廂房。因其廟前山門兩側有門,過廳兩側亦有門,舞台下兩側均有門,故當地百姓稱廟宇是“一進三院,三進九門”,以炫耀其恢宏氣勢。潤城東嶽廟的山門、鐘鼓樓過廳、舞樓及東西廂房等大批建築均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拆毀。 [3] 

潤城東嶽廟拜亭

潤城東嶽廟
潤城東嶽廟(1張)
拜亭為明代建築,殿身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四角立柱,上架四根粗大橫樑,十字歇山頂。頂部全施琉璃瓦脊,顏色絢麗奪目,花卉圖案精美無比,仙人走獸栩栩如生,堪稱明代琉璃藝術精品。亭內頂部的木結構穹頂異常精緻。亭下東西兩側有碑刻數通。亭的台基四周布以石雕欄杆,欄杆柱上分別有獅子、大象、狻猊猴子等雕像,或靜或動,或莊或諧,姿態各異。欄杆板上雕有禽獸浮雕,圖案精美。 [3] 

潤城東嶽廟正殿

正殿即天齊殿,建於近一米高的台基上,面闊五間,進深六橡,懸山式屋頂。殿脊頂飾及博風板皆琉璃製作,色彩豔麗,製作精美程度一如拜亭頂上琉璃。殿門兩邊石柱前各蹲一小石獅。殿前為寬闊檐廊,廊柱為抹角四稜石柱,其柱礎為金代之物。廊兩側為磚難影壁,上有仿木斗拱屋榆,頗為別緻。台基前有石欄杆,欄杆柱上亦有獅子、大象、狻猊等造型生動的精美雕像,欄板上為橋樑、人物、雲龍、花卉等精緻浮雕,台基東西兩端有石碑矗立,使該殿顯得頗為典雅。殿兩側各有配殿三間,規格明顯小於正殿。 [3] 

潤城東嶽廟後殿

亦稱後宮,在天齊殿後面,面闊五間,進深六椽,懸山式屋頂,琉璃脊飾,上鋪灰色簡瓦,上下兩層,均出檐廊,且二層山牆亦出檐廊,斗拱密集,屏扇倚窗,外觀宏偉。其兩側有耳房三間,東西兩廂又各有二層樓房數間,均為舊時建築。 [3] 

潤城東嶽廟文物遺存

潤城東嶽廟
潤城東嶽廟(1張)
潤城古稱天齊廟,據廟內碑載,始建於宋代,廟坐北朝南,原是一個三進院的大型廟宇,現中軸線僅存建築為獻亭、天齊殿、後宮及東西耳殿,佔地面積4000餘平方米。現存建築獻亭、天齊殿、後宮為明代遺物,東西耳殿為清代建築。 [1] 

潤城東嶽廟歷史文化

潤城東嶽廟
潤城東嶽廟(1張)
潤城東嶽廟四周山體環抱,三水縈流,沁河由北而南環繞村鎮、樊溪水自東至西穿村而過,注入沁河。東嶽廟為本鎮的統治中心,位於鎮中,夫子廟(文廟)緊靠東嶽廟,是潤城鎮崇尚文化的重要標誌。抗戰以前,商業位居陽城縣四大鎮之首。潤城最初名叫老槐樹,隨着當地鐵業的興盛,後也曾改名鐵冶鎮、潤城、小城、少城,明嘉慶三十八年(1559年)改為“潤城”。 [1] 

潤城東嶽廟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潤城東嶽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潤城東嶽廟旅遊信息

潤城東嶽廟地址

潤城東嶽廟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潤城村。

潤城東嶽廟交通

乘車前往潤城東嶽廟:從陽城縣汽車站坐車到潤城鎮,然後包車前往,或者直接在陽城縣包車去東嶽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