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風

(詞語釋義)

鎖定
漢風,指漢族風格或漢代民歌。亦指漢代的威風,即漢代鼎盛時期中央朝廷在政治、軍事上的強大與威風。亦是指具有漢族特色的風格的事物,比如歌舞衣服飾品等等。
中文名
漢風
拼    音
hàn fēng
繁    體
漢風
注    音
ㄏㄢˋ ㄈㄥ

目錄

漢風詞語解釋

1. 漢代民歌。
2. 漢代的威風。《文選·陸機》:“輶軒東踐, 漢風載徂。” 張銑注:“言漢之威風則往矣。” [1] 
3.具有漢族特色的風格。

漢風考證

“漢風”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文學家陸機的《漢高祖功臣頌》中:“輶軒東踐,漢風載徂”。三代以來,歷代統治者更是一直有着 “採風”的傳承習慣。 “諸侯不貢詩,天子不採風,樂官不達雅,國史不明變,嗚呼,斯則久矣,《詩》可以不續乎!” ①再後來,“風”的含義慢慢從歌謠中反映的民間風情,逐漸延伸到社會的風尚習俗:“世之君子,當不諱之朝,思採風之義,史失而求諸野,閒中一寓目焉,未必不興發其致君澤民之念也。”②五四以後,隨着西方民俗學的引入,“風”的含義,狹義上泛指一切的民間口頭創作,如神話、傳説、歌謠、故事、諺語、戲文、説唱、謎語等;廣義上,則涵蓋了全部的社會風俗。 這樣,“漢風”一詞便有了學術上的四種概念:漢代民歌謠諺,漢代風俗習俗;漢族民歌謠諺,漢族風俗習俗。 漢風代表的是一種具有漢族特色的風格。漢風,是漢文化的昇華是漢文化的藝術化。漢風是漢民族的品牌和象徵,不具有政治意義而是一種藝術和文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