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漠陽文化

鎖定
漠陽文化是廣東省陽江市地域文化,孕育於漠陽江流域,為廣府文化一個子系統,主流文化為俚僚文化,後與南遷的中原文化、客家文化相融合,留下了厚重的文化遺產。 [2] 
宋代以後,漠陽文化不斷成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質和風格。 [1] 
中文名
漠陽文化
流行地區
漠陽江流域

漠陽文化歷史背景

漠陽江是廣東一條單獨流入大海的小河,貫穿陽江市全境。漠陽江流域由於三面環山,一面靠海,土地肥沃,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易守難攻的魚米之鄉。由於這個優勢,遠古時代土著文化在這裏孕育和發展。隨着歷史的發展,中原漢人南下,使得漢文化移植到這裏。以後閩人和少數海外居民入居,帶來閩南文化和海外文化。多元文化在這裏相互交融、整合成具有自己文化特質和風格的流域文化,就是“漠陽文化”。漠陽文化屬於廣府文化的一個子系統。宋代以後漠陽文化不斷成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質和風格。 [3] 

漠陽文化歷史沿革

漠陽地域歷史上存在俚僚文化、中原漢文化、客家文化、閩南文化、海外文化等文化類型,從這些文化類型來看,漠陽地域文化最突出的類型特徵是具備厚重的土著文化底藴、深遠的中原文化傳承、和豐富的海洋文化內涵。 [3] 

漠陽文化俚僚文化

據“陽春獨石仔古人類文化遺址”考古發現,在陽江市陽春獨石仔,有14萬年曆史的舊石器文化遺址。也就是説,距今14萬年以前,兩陽人的祖先就已出現。在陽東雅韶的赤靚坡,海陵開發試驗區閘坡的紅坎頭,陽西縣鵝渚埠的沙崗等地還有距今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文化遺址。陽江與廣東其它地區一樣,土著居民稱俚(越)人。秦始皇統治時期,中原政治勢力南下,行政建置設立,兩陽初屬南海郡。後漢武新設了合浦郡高涼縣,包括今陽江市、恩平市西部、茂名、高州、電白、化州、吳川和羅定的部分地方。雖然陽江這時屬中央建置範圍,但中原文化並沒有佔據統治地位,土著人馮冼家族是主要統治者。隋唐時俚人發展為大規模部落聯盟,俚僚文化僅屬主流文化地位。宋代以後,大批漢人相繼到來,俚人被漢化或他遷,但俚僚文化作為底層文化被積澱下來,成為漠陽文化一個組成部分。 [3] 

漠陽文化中原漢文化

秦漢以來,中原漢文化開始在漠陽江流域生長。唐朝武則天統治時期,開始大力打擊馮冼家族,中原漢文化在漠陽江流域的統治地位加強。宋代以後,中原漢文化在陽江取得主流文化地位。如據王存《元豐九域志》載,北宋南恩州客户已佔當地總户79%,表明外來移民占主導地位。 [3] 

漠陽文化各個文化

末清初乃至晚清年間,大批客家人和閩南人先後從福建、東江流域和信宜等地遷入漠陽江流域。善於耕山的客家人基本上都集中在陽春山區,而善於耕海的閩南人則多在儒洞、上洋、沙扒、新圩等地,他們都也成為了陽江人一部分。他們所操客家話、閩南話及其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精神信仰等,也融為漠陽文化一部分。如現今陽江方言,雖以粵語為主,但也有小部份人講客家話和“海話”(閩南話)。
唐代,海外文化從海上溯西江經肇慶下漠陽江傳入到陽江。康熙《陽江縣誌》記,唐武德二年(619年)在城南建報恩光孝寺,是陽江建寺之始,佛教開始在陽江廣泛傳播。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和二十四年(1898年),天主教和基督教傳入陽江,很快獲得發展。建國前陽江有天主教徒4000人,基督教徒數千人,有天主堂8處、基督堂18處,以及一批醫院、學校、育嬰堂等,這些都是海外文化在陽江留下的歷史見證。 [3] 

漠陽文化漠陽文化的類型

漠陽文化土著文化底藴

從“陽春獨石仔古人類文化”距今已14萬年,經過這麼多年的沉澱,陽江的土著文化底藴是很厚重的。雖然俚人被漢化,或者被迫遷到其它地方,但現在留下來印證的還有很多文化要素和遺蹟。
陽江以“那”字、“洞”字命名的地名有很多。這是由於古越語中以 “那”和 “洞”命名的都是種水稻的地方,説明漠陽江流域適合種水稻。陽江方言保留古越語特別多。如柚子稱“朴子”,豬圈稱“豬六”,蝌蚪曰“蛤仔”等,深受壯語影響,而壯人祖先為古越人。
陽春博物館收藏着多面銅鼓,據考證,俚人風俗中特別重視銅鼓,晉裴淵《廣州記》雲“俚僚鑄銅為鼓”。從這些銅鼓,可以感受到遠古俚人的風俗文化。
當今陽江人喜歡喝粥,這不完全因為過去缺糧,而是古越人一種風俗。語云:“壯人據地甚廣,其大部百穀皆宜,然其人猶秉祖宗以前窮守山谷之遺訓,以飯食為暴殄,朝夕餐膳,無不食粥。雖然積穀盈倉,而日亦如此。”食粥作為一種風俗被傳存下來。此外,陽江流行女子出嫁有“伴隊”、嗜食禾蟲、蛇、(田)鼠、檳榔等習俗,這些都是古越人風俗傳承或變異。
最受後人景仰的是冼夫人。冼夫人在民族融合發展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被稱為嶺南聖母。據記載,冼夫人是高涼人,是俚族首領。高涼縣是漢武帝時建立,如今已有2100年的歷史。據著名歷史學家吳晗指出“冼夫人是廣東高涼人(即現在的兩陽縣)”,以及1999年版《辭海》中關於冼夫人條目的表述:“冼夫人……南朝隋初嶺南俚族女首領。”據這些記載,冼夫人是高涼人,而高涼縣也就是兩陽縣,兩陽縣正是現在的陽江市所在地。
南朝末年,高涼縣土著家族控制的部落很多,各首領互相攻擊爭奪,並恃強侵略鄰近各郡,把俘獲的“生口”轉賣作奴隸。冼夫人規勸親族友善睦鄰,征伐不安分的首領,安定了地方。梁大同元年(535年),冼夫人與本郡漢人太守馮寶結婚,約誡越族俚人改變本族陋習,接受中原文化,推動了漢俚民族的融合。南陳政權敗亡後,冼夫人棄陳迎隋,平定了地方豪強叛亂,剷除了割據分裂,使兩陽歸入隋中央政權的統治,為國家的統一大業作出傑出的貢獻。
冼夫人與高流圩、陽江小刀有着很深的淵源。據説,冼夫人與高涼太守馮寶結婚後,夫妻二人在漠陽江畔建郡城,取名陽春,並在離城十里的高流河畔練兵城練兵。後來冼夫人與其子馮僕平定歐陽紇叛亂之後,在高流河畔舉行慶祝大會,舉行和平勝利大遊行,百姓都趕來參加。後來,就漸漸演變成每年端午節前後趕高流圩風俗。陽江小刀也是冼夫人大力支持和推進,使得陽江地區刀具製作在當時就形成規模。 [3] 

漠陽文化中原文化傳承

中原漢人南下,唐宋之後,中原文化漸漸在漠陽文化中佔據主流地位。陽江方言雖屬廣府語系,但保留了更多的中原古音。陽江詩、詞、畫等藝術氛圍很濃。陽江有南國風箏之鄉、中國詩詞之市、中國楹聯文化城市、漆器之鄉等文化品牌,這説明中原文化在陽江有很好的傳承。
漠陽文化中深遠的中原文化傳承,還表現在陽江歷史上出的文化藝術人才有很多,如清代湧現出了著名的書法家、教育家鄧琳,他的書法在整個書畫界是在嶺南馳名的。當代著名中國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嶺南畫派藝術大師關山月,也是陽江人。還有南國詩人阮退之,自然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著名書法家黃雲,油畫家、南京藝術學院教授蘇天賜,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著名花鳥畫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畫家》編委主持人謝天賜,旅美油畫家、美國肖像畫家協會會員、廣東畫院特聘海外畫家關則駒,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撰寫國內第一本研究裸體藝術專著《裸體藝術論》陳醉,著名畫家、美協廣東分會理事、常務理事黃安仁,中國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呂如雄等等。 [3] 

漠陽文化海洋文化內涵

閩人和海外居民的入居,給陽江帶來了閩南文化和海外文化。在古代,江海是陽江人經濟生活的主要來源。陽江是海上絲綢之路中轉站。陽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裝載着世人矚目的“南海Ⅰ號”。“南海Ⅰ號”是目前世界已發現的船體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宋代貨船,距今估計有840多年曆史。根據考古專家估算,“南海Ⅰ號”裝載的文物可能有6萬至8萬件,其中上等級的文物從數量到價值上都將相當於此前全省館藏文物的總和。
陽江沿海有20多個港灣,10多個漁港。明清時代,陽江魚鹽業稱盛一時,並延續至今。沿海不少居民依靠海上貿易謀生。陽江石灣陶瓷、陽江的造船業,也有濃厚的海洋文化氣息。漠陽文化深厚海洋文化積澱,也表現在精神文化層面。如百姓對海神的崇拜、疍民文化和鹹水歌等民間文藝。陽江多媽祖廟,僅陽江城清代即有四座,有些地方稱大王廟或北帝廟,皆為水神,不但為漁民、海員,也為普通居民奉祀。陽江沿海各港、漠陽江河面,昔時疍艇雲集,疍民數以萬計。陽江疍民,實為漠陽文化海洋性一個很大載體。這個古老族羣,在生活方式、宗教、婚嫁、習俗等方面都異於陸上居民,保留許多古越人文化遺風,而古越人是以海洋文化為其主要特質的。陽江乃詩歌之鄉,但不是以山歌而以鹹水歌出名。江城昔有“漁洲唱晚”一景,乃市民賞心樂事一個去處。 [3] 

漠陽文化漠陽文化的特點

包容。漠陽文化屬於嶺南文化範疇,嶺南文化的包容性在這裏表現得特別明顯。在歷史上,中原漢文化、閩南文化和海外文化先後進入漠陽流域,與土著文化相融合。雖然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爭奪主導權,但這些文化都得以保留,形成今天的漠陽文化。陽江依山傍海,是一個魚米之鄉。陽江人有一句俗話是“陽江貴地總無憂”,也就是説在陽江這個地方生活,可以安居樂業,不用為生計怛心。因此,陽江人不喜歡遠征。自古以來,很多外地人由於各種原因南下到陽江,都願意留下來,成為陽江人的一部份。這些都使漠陽文化自然而然地具有一種親和力。
陽江文化的包容性強,有利於文化百家爭鳴。民間素來喜歡寫詩作對,喜歡作詞唱歌。但這些都是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陽江人對文化缺乏崇拜感。陽江有很多名人,如冼夫人、梁鎮南、關山月等等。然而這些文化名人在陽江都沒有得到重視。雖然在高流圩有冼夫人神廟,但陽江沒有冼夫人紀念館。梁鎮南將軍故居保護得也不太好。名畫家關山月紀念館也不在陽江。
務實。漠陽文化特點當中最好的一點就是務實,但最不好的就是太務實。陽江有一句俗語,“吃都野就是野”,就是説看到有利益的時候,就要抓住。否則機會沒有了,後悔也就來不及了。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陽江人非常的務實。正由於務實,陽江人最喜歡用行動來説話。
從日常生活來看,陽江人注重飲食質量,但對穿着要求不高。陽江的飲食業很發達。雖然有“食在廣州”一説,但陽江餐飲業在原料的選擇方面更加講究。
但由於太務實,陽江人不注重理論學習,也會走不少的彎路。
豁淡。由於陽江自然資源豐富、少戰亂、土地肥沃等特點,陽江人有一種自然的豁淡。陽江人喜歡過的生活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只要能夠吃得好,而且自由自在是最理想的。現在廣東很多地區污染嚴重,但陽江還是青山綠水。陽江人的豁淡使陽江的這片熱土得到了保護。
但陽江人的豁淡又使陽江人缺乏對事業的拼搏之心。很多陽江的企業家認為小有成就之後,就要好好享受生活,不要太搏。正由於此,陽江雖位於珠三角與環北部灣的經濟輻射,又是沿海地區,但經濟較為落後。
重商。陽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自古以來就是商業貿易發達的地方。由於這個歷史的沿革,陽江人自古以來就很有商業頭腦,經商的意識非常強。在老百姓的眼中,能夠在商業買賣中賺到錢的人是有本事的。當今,中國仇官仇富的思想非常嚴重,但陽江人不仇富。陽江藏富於民,也在於此。但陽江人的重商,也使得人與人之間特別看重經濟利益。人與人之間單純的情感交流也被弱化。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