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漁隱圖

鎖定
《漁隱圖》是清代畫家石濤創作的一幅設色畫。 [1] 
中文名
漁隱圖
作    者
石濤
材    質
紙本
畫作類型
設色畫
規    格
94.2cm×50.3cm
現收藏地
香港藝術館藏
作品賞析
  • 動靜交融,無窮回味
品味謝古道丁酉年創作的《秋山漁隱圖》,夕陽西下,山岩在陽光映照下呈赤紅色,沿着通幽的石階,小亭顯得格外靜謐,只有那潺潺的細瀑在歡歌;漁父右手舉竿,獨自垂釣。赤紅的山石在窯變釉的作用下,產生鬼斧神工,歡快流趟的肌理效果,整體結構變換多姿,饒有趣味。透過畫面,或動中有靜,靜中含動,意境深遠。這種動靜結合的畫面在視覺、心理上都給人以和諧統一的審美享受。這件作品既有氣勢, 又平淡曠達,有平和寧靜之感。
  • 實寫虛,以虛顯實
在這組表現江南氤氲春色的《漁隱圖》作品中,謝古道用筆墨勾勒出山石漁舟、樹木、茅屋、人物、飛鳥等實景外,其餘大部分山景、雲霧用潑彩、留白等虛景創造性的採用瓷上潑彩新工藝來展現,真正把唐代畫家王洽的潑墨,現代國畫大師張大千潑彩技法成功的運用到窯變瓷畫中。古人曰:“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謝古道在瓷瓶上運用通景繪畫之法,可謂在“方寸之內”,能“辨千尋之峻”的境界。這種境界主要是似實而虛,似虛實真的主觀情懷,以及由此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畫面。在虛無縹緲之間實現精神空間的闊大與頓悟以及在尺寸之間見出整個宇宙的幻化與天機,無愧為藝術家的全新手筆、可謂神品、逸品之作。
  • 層次分明,神形兼備
畫家運用高温顏色釉的重彩變化和濃重的黑色來表現山石,用水墨細線勾勒漁舟、帆船,再用淡彩使遠處的山巒若隱若現,在立意上使畫面呈現虛實、陰陽、疏密等的景象,它是具體的,是可觸可感的。特別是對危崖岩石的窯變處置中,謝古道山水瓷畫可謂別具一格,做到深色皴染、紋路天成、肌理多變,陰陽分明,神形具佳,從而使作品整體畫面立體感強烈。
  • 空靈構圖,無限想象
這組作品的構圖中,漁夫在畫面上所處的位置不盡相同,江流有平緩湍急,江岸有幾棵紅葉綠樹,山色用窯變釉變幻出朦朧多彩的景象,用筆不多卻表現了深邃寧靜的大自然,令人心嚮往之。其中這組作品前面兩個瓷瓶完全打破了古人“一江兩岸”的構圖準則,用留白營造出江面無限的空間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