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滯留鋒

鎖定
氣象“鋒”是指冷暖氣流相遇所形成的一個面,是冷暖氣團交接口。有時候冷暖氣團實力相當,沒有一方有足夠的力量使另一方移動,兩個氣團便會僵持在一起,這時形成的鋒便稱為滯留鋒。
中文名
滯留鋒
外文名
Stationary front
性    質
冷暖氣團勢力相當
特    點
鋒面靜止不動,停滯不前

滯留鋒簡介

氣象“鋒”是指冷暖氣流相遇所形成的一個面,是冷暖氣團交接口,通常也會伴隨低壓槽。鋒面為中尺度系統。鋒面依照性質分為四種,為別為冷鋒暖鋒、滯留鋒(或靜止鋒)、錮囚鋒
有時候冷暖氣團實力相當,沒有一方有足夠的力量使另一方移動,兩個氣團便會僵持在一起,這時形成的鋒便稱為滯留鋒。

滯留鋒成因

冷、暖氣團相遇,勢均力敵,互不相讓,多保持其原有地位,鋒面靜止不動,停滯不前 [1] 

滯留鋒特徵

1. 冷鋒2.暖鋒3. 滯留鋒4. 錮囚鋒5. 表面接觸帶6. 颮線或鋒切線 1. 冷鋒2.暖鋒3. 滯留鋒4. 錮囚鋒5. 表面接觸帶6. 颮線或鋒切線
1.冷氣團與暖氣團勢力相當,原地徘徊,近似滯留。
2.在滯留鋒附近的地方,暖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雨、雪、霧或雲。
3.經常帶來較長時間的不穩定的天氣,有時會造成大範圍的大雨。
4.滯留鋒一段時間會轉變為暖鋒冷鋒,亦或自行減弱。

滯留鋒影響

滯留鋒 滯留鋒
鋒面帶上常有低氣壓擾動發生並伴隨中到大雷陣雨,帶來豐沛雨水。
東亞季風區春末夏初的梅雨,便是由滯留鋒所帶來。

滯留鋒相關天氣

滯留鋒梅雨

梅雨 梅雨
梅雨名稱由來已久,早在漢朝即有記載,古時候稱為「黃梅雨」。其中,有很多記述和梅雨發生的時間有關:例如晉代有「夏至之雨,名曰黃梅雨」,唐有「梅實迎時雨」,宋有「梅子黃時雨」,又有「江南五月梅熟時,霖雨連旬,謂之黃梅雨」等等。由這些記載可以知道,梅雨是因為發生在梅子成熟時期而得名。另外,又因梅雨時期陰雨連綿,空氣潮濕,物品容易發黴,所以明朝醫學家李時珍有「梅雨或作黴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黴也」的説法,因此梅雨又有一個別名:「黴雨」,而不論是「梅雨」或「黴雨」,這一個名稱已經在中國流傳了一千多年了。
全世界梅雨只發生在東亞地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東亞位於全球季風最顯著的區域內,冬季盛行的東北季風和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風,在春末到盛夏間的季節轉換時間裏,兩種季 風帶來的冷、暖空氣相會合之後,即形成「鋒面」。鋒面又因兩種季風的強度相當,所以常出現互相對峙的現象,使得鋒面移動近似滯留,而形成「滯鋒」,而這滯留鋒面,即會導致連續性降雨,使得華南台灣、長江中下游等地區分別都有一段多雨時期、這就是梅雨形成的原因。

滯留鋒華西秋雨

華西秋雨天氣的形成無疑是冷暖空氣相互作用的結果。每年進入9月以後,華西地區在5500米上空處在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伊朗高壓之間的低氣壓區內。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側或西北側的西南氣流將南海印度洋上的暖濕空氣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這一帶地區,使這一帶地區具備了比較豐沛的水汽條件。同時隨着冷空氣不斷從高原北側東移或從我國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倒灌,冷暖空氣在我國西部地區頻頻交匯,於是便形成了華西秋雨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