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滄龍科

鎖定
滄龍科(mosasauridae),Mosa在拉丁語意為荷蘭默茲河(Meuseriver),sauros在希臘文意為蜥蜴,滄龍類是種如蛇般彎曲的海生爬行動物。第一個滄龍類化石在1780年於默茲河發現。有些專家認為這些兇殘的海中掠食者,與蛇關係密切。
滄龍科頭顱骨結構上極度相似。滄龍類並非恐龍,屬於鱗龍類,鱗龍是身上覆蓋着重疊鱗片的爬行動物。滄龍類從早白堊紀的半水生有鱗目動物演化而來,例如現代巨蜥的近親Aigialosauridae科。在白堊紀的最後2000萬年期間(土侖階到馬斯特裏赫特階),滄龍類成為優勢海中掠食者,而魚龍類滅絕,上龍類與蛇頸龍類衰退。
已知屬包括:硬椎龍、滄龍、傾齒龍、圓齒龍、浮龍、Plesiotylosaurus、Carinodens、達拉斯蜥蜴、Igdamanosaurus、大洋龍、海王龍、板踝龍、塞馬爾龍(Selmasaurus)、扁掌龍、Amphekepubis、Goronyosaurus、莫那龍、Pluridens、Lakumasaurus、Yaguarasaurus、Eonatator、Tethysaurus、Angolasaurus、剃刀齒龍(Kourisodon)、以及羅塞爾龍
動物界
中文名
滄龍科

滄龍科敍述

滄龍類呼吸空氣,而且是強壯的游泳者,在温暖的陸緣淺海適應良好,在晚白堊紀時期相當普遍。滄龍類是胎萌生動物,而非海龜返回岸邊產卵。
滄龍科 滄龍科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的滄龍頭顱骨
滄龍類的身體形狀類似現代巨蜥,但為了適應游泳,而更為修長、流線性。它們的四肢骨頭長度縮減,它們的鰭狀肢由修長指骨間的蹼形成。它們的尾部寬廣,可提供移動時的力量。它們的運動方式也許類似現今海鰻或海蛇的運動方式。這些動物可能採埋伏,而快速加速方式捕抓獵物,而非獵食方式。
滄龍類有雙鉸鏈狀的顎部、頭顱骨(類似蛇),能將它們的獵物整個吞下,這種類似蛇的習性能幫助確認滄龍類化石遺骸裏的未咀嚼物質。在南達科他州發現的一個Tylosaurusproriger化石裏,發現了黃昏鳥、一個硬骨魚、一個鯊魚、以及一個較小的滄龍類(硬椎龍)。曾經在滄龍類的骨頭上發現了鋭利的牙齒嵌進骨頭內。
許多研究人員基於相同的特徵,例如上顎雙排突出的牙齒、雙鉸鏈狀的顎部、適應縮小的四肢、以及可能的運動方式,認為蛇與滄龍類有相同的祖先。這個理論由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DrinkerCope)在1869年提出,他提出"Pythonomorpha"來包含兩者。這個名詞有超過一世紀的時間被人遺忘,直到90年代再度被提起。

滄龍科環境

白堊紀的海平面很高,造成全球很多地方的海侵現象,也形成位在北美洲的西部內陸海道。滄龍科化石已在荷蘭、瑞典、非洲、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南極洲Vega島等地發現。加拿大與美國的完整或部分滄龍科化石發現於阿拉巴馬州、密西西比州、田納西州、佐治亞州、以及幾乎所有曾覆蓋在海道之下的州:德州、阿肯色州西南部、新墨西哥州、堪薩斯州、科羅拉多州、內布拉斯加州、達科他地區、蒙大拿州等地發現。滄龍科化石也在加州、墨西哥、秘魯、丹麥等地發現。
許多在新西蘭發現的恐龍化石其實都是滄龍科化石、蛇頸龍類化石;新西蘭是火環的一部分,從不是大陸的一部分。

滄龍科發現

第一個公開的滄龍科化石影響了恐龍化石的發現,並吸引了啓蒙時代的注意力到動物化石身上;第一個發現的滄龍科化石在1780年由一羣採石場工人在地道里發現,並吸引了馬斯特裏赫特市的外科醫生兼化石獵人C.K.Hoffman的注意,但是化石的所有權歸於一個馬斯特裏赫特市的教士。
Hoffman醫生的迴應讓這個發現著名。當這革命性的影響壟罩者馬斯特裏赫特市,這個小心藏起的化石據傳被裝到酒箱裏運到巴黎,喬治·居維葉(GeorgesCuvier)在那裏可以研究化石;直到1822年,這個稱為"馬斯特裏赫特的巨大動物化石"(LegrandanimalfossiledeMaastricht)的化石被稱為Mosasaur(默茲河蜥蜴);在1829年,正式命名為霍氏滄龍(Mosasaurushoffmanni)。數具比"馬斯特裏赫特的巨大動物化石"還早發現的滄龍類化石,從1770年代起在哈勒姆泰勒斯博物館展出,直到19世紀才被確認是滄龍類化石。
馬斯特裏赫特石灰岩岩層因為非常著名,所以白堊紀的最後600萬年被稱為馬斯特裏赫特階

滄龍科演化

許多研究人員,根據鬆散如鉸鏈般顎部、縮退的四肢、可能的運動方式等特徵,認為蛇從滄龍類演化而來。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DrinkerCope)在1869年建立起"Pythonomorpha"來包含蛇與滄龍類。這個名詞有多達一個世紀被人遺忘,而在90年代再度被提起。
在2005年11月份的荷蘭地球科學雜誌,研究人員確認最近發現的特納利達拉斯蜥蜴(Dallasaurusturneri),是陸生的巨蜥(例如科摩多龍)與水生滄龍類,兩者之間的早期連結。

滄龍科大眾文化

滄龍類出現 在BBC《海底霸王》(SeaMonsters)電視節目。一羣滄龍類反覆攻擊奈吉爾·馬文的翻覆救生艇。
滄龍類也出現 在ITV的《遠古入侵》(Primeval)電視節目。在該集裏,一隻滄龍類藉由海中的時間旅行現象,到達了21世紀,並殺了一位救生員。在該電視節目裏,滄龍類被描述成擁有類似鱷魚的皮膚,但這是錯誤的。

滄龍科現代傳説

雖然古生物學家認為滄龍類與恐龍一起滅絕於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而白堊紀末(馬斯特裏赫特階)之後沒有發現任何滄龍類化石證據,有些神秘動物學學者認為那些零散的類似鱷魚的海蛇報道事件可能是滄龍類。毛利人傳説中的Taniwha水怪被某些新聞工作者認為是滄龍類。然而,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之後,並沒有任何滄龍類化石的科學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