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溪山圖

鎖定
《溪山圖》是明代畫家陸師道創作的一幅紙本水墨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溪山圖》體現了陸師道在畫中融合倪雲林和文徵明構圖並自出己意的努力。該畫大致可分為兩個部分,下面約三分之一部分繪陵陀湖水,有倪雲林的疏淡的雅緻,然而他喜歡用淡墨渲染,皴法也很工整,畫面上約三分之部分則描繪呈斜對角線上升的陡峭山勢,山石用圓中離方的線條勾勒輪廓,是學文徵明筆法。但此幅與文徵明所擅長的蜿蜒上升的山勢相比,整體上更顯簡潔直接,山勢看起來也更為險峻。 [1] 
中文名
溪山圖
作    者
陸師道
創作年代
明代
材    質
紙本
畫作類型
水墨畫
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規    格
縱117.5釐米,橫30釐米
幅    式
立軸

溪山圖畫作內容

畫面前景是湖水岸柳,水上一艘小船正遊,岸上茅亭綠柳;中景山巒伸延,山上山路盤旋,寺廟隱現,高山層層深遠,遠山高起,山下平水相連。
畫幅上端自書七言絕句,款署:“師道寫”。下鈐“陸子傳”、“陸師道印”二方印。又有王谷祥、彭年、文彭、文嘉等題詩及鑑藏諸印。 [2] 

溪山圖藝術鑑賞

此圖畫法較為工細。構圖較為狹長,層次從下至上,概分四層,頗有高遠之意趣。最下層即是最近之處,為第一層,曲折的岸灘,伸入河中,河灘間堆有碎石,河灘的坡岸上長有幾棵樹木,枝葉禿落,樹下河灘上有幾間屋宇房舍,屋內主人臨窗而坐,視線向着窗外遠處,似乎沉醉在一種遐想之中。在河面上有一小舟,船頭上坐着一位長者,船大正在使勁地划着槳,小舟在徐徐行進。向上隔着寬闊的水面,便是第二層,河灘連綿不斷,長有數株樹木,坡岸上有茅亭數座,掩映在樹木下,左側上下為山座,山頭露出水面,觀之迷霧茫茫。屋後向上隔一片霧段,即為第三層,其巉巖如屏,崖壁陡峭。岩石下邊處有一座穹形石橋,將兩岸接連,岩石間的平地處,長有數株雜木,且有一位長者騎驢徐行,後有一童子跟隨。山腰的平坡處有廟宇樓閣,在山石和樹木的掩映下半露半隱,山腰間有上山的台階清晰可見。沿着台階往上即為第四層,山勢峻險,既有煙霧相隔,也有山石疊嶂相連。山巔高聳衝亼雲霄,險峻而奇峭,遠山如煙,有無盡之意。從此畫構圖來看,作者將所要描寫的景物,由近及遠,由低至高,層層推向深遠。畫中所攝取的景物不僅層層分明,交疊自然,而且在筆法上也趨於寫實。山石的勾勒皴擦,筆路細潤,山石並以微擦輕皴分出陰陽明暗,樹的畫法以勾筆為主,勾筆老硬,樓閣界畫工整,折算精到。所畫人物,雖寥寥數筆,但卻形神俱全,刻畫入微,細入毫髮。其筆法吸收元人,兼有文派風格。 [2] 

溪山圖作者簡介

陸師道(1517—1580),明代書畫家。字子傳,號元洲、更號五湖。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授工部主事,改禮部儀制司,以母病告歸。過十四年後,始再出仕,官至尚書少卿。工詩歌及古文辭。工書法精小精、古隸得顏真卿《麻姑仙壇記》法而以色澤潤之,遂名噪一時。旁通繪事,直逼宋元。與文微明同裏,以師禮事之;往來文家,興到弄筆,頗得其法。山水淡遠類倪瓚、秀麗者似趙孟頻。人謂微明詩文書畫四絕,而師道並傳之。畫跡有《攜卷對山圖》軸、《書畫論山水》軸等,均著錄於《石渠寶笈》。傳世作品有《溪山圖》軸。 [2] 
參考資料
  • 1.    盧輔聖主編,中國山水畫通史 上,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12,第485頁
  • 2.    蔣文光主編,中國曆代名畫鑑賞 (下冊),金盾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第15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