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溝道密度

鎖定
溝道密度,亦稱溝壑密度、切割裂度。單位面積內分佈的溝道總長度。單位一般以km表示,是描述地面切割破碎程度的一個術語。溝道密度越大,地形越破碎,一方面地表斜坡越多.地表物質穩定性越低;另一方面地表徑流和土壤沖刷越快,溝蝕發展越劇烈。 [1] 
中文名稱
溝道密度
英文名稱
gully density
定  義
每平方公里內分佈的溝道的總長度。以km/km2表示。
應用學科
土壤學(一級學科),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二級學科)
中文名
溝道密度
別    名
溝壑密度
溝道密度與降水、徑流特徵、地形、巖性、土壤抗衝性能、植被狀況、土地利用等因素有關,是具有統計意義的地學屬性描述參數,對於水土流失監測和水土保持規劃具有重要意義。溝道密度的大小,與降水和徑流特徵,地形坡度、巖性、土壤的抗侵蝕性能、植被狀況、土地利用方式等有關,也是水土流失狀況的方式,可作為水土流失等級劃分時的參考指標。
參考資料
  • 1.    周健民.土壤學大辭典:科學出版社,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