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帶濕潤氣候

鎖定
温帶濕潤氣候是指包括季風氣候海洋性氣候等的一 類氣候的總稱,其特點是温暖多雨,植物繁盛,物理風化與化學風化佔主導因素。
在温帶濕潤氣候下的針闊混交林內,森林植物利用大氣中二氧化碳,吸取土壤中的水分和營養物質。在葉綠素內不斷地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貯藏能,即轉變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森林植物靠着日光,把水、土壤礦物質變為有機物。但是在温帶濕潤氣候條件下濕度指標則成為主導因素,森林類型的變異主要是由於濕度的差異所致。 [1] 
中文名
温帶濕潤氣候
外文名
temperate rainy climate(Cf)
氣候特點
冷涼濕潤、四季分明
標誌植被
針闊葉混交林
標誌土壤
暗棕壤棕壤
包    括
季風氣候海洋性氣候

温帶濕潤氣候概念

温帶濕潤氣候是指四季分明,冬無嚴寒或少嚴寒,夏無酷暑或少酷暑,是生活在現階段生產力水平下人類的最適宜的氣候。温帶濕潤氣候包括季風氣候海洋性氣候等。 [2] 

温帶濕潤氣候特點

温帶濕潤氣候區温暖多雨,植物繁盛,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佔重要地位,而冰劈作用、温差風化均較次要。在温帶濕潤氣候區土壤鹽基飽和度在70%~80%時,土壤pH為5.5~6.5,是適宜種煙草的土壤。 [3] 
在中緯度的温帶濕潤氣候中,以常綠闊葉林較多。在地中海氣候中,因夏季乾燥,樹葉多是堅硬革質化的,自然景觀以硬葉常綠灌木林為主。在温帶海洋性氣候温帶季風氣候温帶大陸性濕潤氣候三種氣候類型區域中,自然植被在偏南地區以夏綠闊葉林為主,愈向北方因冬温愈低,闊葉樹較難生長,乃逐漸混有大量針葉樹種,因此稱為針闊混交林。 [4] 

温帶濕潤氣候分佈地區

温帶濕潤氣候主要分佈在北、南美洲東部的中緯地帶(密西西比河流域及其以東、阿根廷、巴西南部)、澳大利亞的東南沿海以及歐洲平原。 [5] 

温帶濕潤氣候温帶濕潤氣候的地貌

温帶濕潤氣候地貌主要分佈在中緯度地區,此氣候在北半球的範圍遠大於南半球。其主要特點是年均温度在10℃左右,年降雨量在800 ml左右。物理風化與化學風化同等重要,流水作用是最主要的地貌營力。在自然狀態下,地貌演變過程遠比寒冷或乾旱地區緩慢。因此,更新世期間形成的古地貌得以較完整地保留下來。但這只是一般情況,在這個地帶內,大陸東岸與大陸西岸的氣候是不盡相同的,地中海式氣候又有些獨特之處。
①温帶大陸東岸季風氣候區
温帶大陸東岸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雨量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河水隨之猛漲猛落,因此侵蝕作用較大陸西岸要強烈得多。在植被遭到破壞以後,坡面沖刷尤其厲害,河流泥沙負荷很大,所以平原區的河流易淤善徙,辮狀河道較曲流河道更為常見。在山地,暴雨季節,由於溝壑侵蝕強烈,甚至會引起泥石流的爆發。冬季嚴寒,冰凍可深達土層1 m左右,形成季節凍土,冬季的凍融風化作用為夏季的洪流侵蝕作用提代了物質基礎,為泥石流的爆發也準備了物質條件。
泥石流堆積在温帶季風區的山地河流沖積層中佔較大的比重,它由於無層理和無分選性,而有可能被誤認為是古冰川的堆積物
②温帶大陸西岸海洋性氣候
温帶大陸西岸海洋性氣候區,降水的季節分配比較均勻,所以流水侵蝕作用比較微弱。坡面上沖溝不太發育,有的多半是溝坡很緩的淺溝。河流雖然也有洪、枯水位變化,但是變化幅度不大,河流的侵蝕與堆積都不劇烈,並且近似平衡。平原區曲流較為發育,少見多泥沙的辮狀河流。坡地上的塊體運動以土壤蠕動為主,其他塊體運動,如崩塌滑坡與暴雨泥石流較罕見。 [6] 
參考資料
  • 1.    武吉華 張紳 江源 康慕誼 邱揚編著.植物地理學 (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32
  • 2.    高勤.東北亞及圖們江地區發展趨勢: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1-12
  • 3.    胡紹祥主編;林明月,張麗萍,宋召軍等副主編.普通地質學: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4:142
  • 4.    周淑貞.氣象學與氣候學 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15
  • 5.    張學政.世界貿易地理概論: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46
  • 6.    左建主編.地質地貌學: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