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河

(遼寧省開原市境內遼河一級支流)

鎖定
清河,古稱少貝河 [11]  ,因河水清澈,水質好,清初時命名為清河。 [13]  遼寧省開原市境內遼河一級支流。源出於遼寧省撫順市清原縣英額門西北的轉湘湖村三家子屯西南,老虎頂子山的東北麓,大致西流,經清原縣、開原市,在開原市三家子鄉的董孤家子村東匯入遼河。由於該河彙集了二道溝河、碾盤河、寇河諸水後,形成了遼河一大支流,流域面積達5674.3平方公里(一説全流域面積5113平方公里 [13]  ),幹流長217.1公里。 [11]  多年平均徑流量84843.1萬立方米 [12] 
較大的支流有碾盤河、寇河和葉赫河 [13] 
流域內建上游支流北大溝河上建有北大溝水庫 [5]  、吊弓溝河上建有王大堡水庫 [4]  、清河干流上大型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工程清河水庫 [7]  、支流馬仲河的支流上建有老觀堡水庫 [7]  、支流寇河支流葉赫河上南城子水庫、寇河流域治理的控制性骨幹工程還有誠信水庫 [10]  等。既發揮了灌溉農田、發電等效能,還攔蓄洪水,確保了下游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7] 
灌溉工程有:清河灌區 [8]  、寇河灌區 [8]  、開西灌區 [8]  等。
中文名
清河
別    名
少貝河
所屬水系
遼河支流
地理位置
遼寧省北部
流經地區
遼寧省清原縣、開原縣
發源地
遼寧省清原縣英額門西北的轉湘湖村三家子屯西南
主要支流
寇河、馬仲河、碾盤河
河    長
217.1 km
流域面積
5674.3 km²
河口位置
遼寧省開原縣三家子鄉的董孤家子村東

清河幹流概況

清河河道走向

清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清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清河,源出於清原縣英額門西北的轉湘湖村三家子屯西南老虎頂子山的東北麓 [2]  (一説清原縣北英額門三道溝廟嶺 [11]  ,一説清原縣境內的哈達嶺餘脈西麓 [13]  ),初流時只是一股山間小溪,流至三家子屯東北入水庫,泄水後往北流經轉湘湖村後往東折。在西和西北相繼又匯入兩股溪流,經崔莊子和永吉堡納入東南流來的小溪後,折向正北經拐磨子北,流至土口子,又有從正東分水嶺流來水流,此時河水大增,始稱清河。同時也納入北來的馬鹿溝的水流,再西北流經汪家溝,興隆台、劉崴子,又納入北側流來的營廠支流,再西流。河面漸寬,河水又增,經大孤家子北略轉西南,經半拉山西8裏處出境入開原,在清原縣境內共長57公里,入開原境後,流經上清河、中清河、下清河、李家台村北,又折西北,同時納入西南流來的西南溝水流,再經王皋城村南、古城子西納入廖家溝和林豐流來的阿里河,經八棵樹村西又納入大西溝和二道溝等流來的水流,經刁皮屯東北,又納入西豐漉來的十八里河,在刁皮屯北大橋下(西)入清河水庫。之後,由閘門泄出,往西北流至老城東南隅,匯合西豐流來的寇河,此時水量又大增,過開豐鐵路和公路兩座大橋,繼續流過京哈鐵路大橋。在十社,二台子、英撤子折向西南,在二社西南又納入西北改道後流來的馬仲河,經清河閘,泄水後南流,經馬圈子、茨林子、六社和五寨子西,在三家子鄉的董孤家子村東匯入遼河。 [2] 
清河流域面積達5674.3平方公里(一説全流域面積5113平方公里 [13]  ),幹流長217.1公里。 [11]  其中,清原縣境內流長40公里 [3]  (一説57公里 [2]  ),鐵嶺市(開原、清河區)境內流域面積4814平方公里(一説4100.52平方公里 [12]  ),河長171公里。 [13]  在開原境內流長108公里。 [2] 
清河上游清原縣土口子鄉段 清河上游清原縣土口子鄉段
清河上游清原縣大孤家鎮段 清河上游清原縣大孤家鎮段
清河中游開原市李家台鎮段 清河中游開原市李家台鎮段
清河區清河水庫庫區段 清河區清河水庫庫區段
清河下游開原老城段 清河下游開原老城段
清河口 清河口

清河河道特徵

清河上游,穿越清源縣的高山大川,開原境內從上清河至清河水庫之間的主河道在1~2.5公里寬的清河谷地間流過,河道寬度100~300米,灘槽由礫石、粗沙組成,主槽明顯,比降大於8‰,沿河山巒起伏。 [11] 

清河水文特徵

上游清原縣記錄,清河正常流量為6立方米/秒,全年徑流量1.26億立方米。 [3]  據《鐵嶺市志》,清河多年平均徑流量84843.1萬立方米,20%保證率地表水資源量119487.7萬立方米,50%保證率地表水資源量76201.6萬立方米,75%保證率地表水資源量50185.1萬立方米,95%保證率地表水資源量25534.3萬立方米 [12]  。正常年份,河水深度均在1米以下。由於清河流域中上游均為山地,植被較好,河牀比較穩定,河流泥沙較少。 [13] 

清河自然災害

清河流域絕大部分屬長白山餘脈低山丘陵區,由於地理位置、地勢、地貌和氣象等因素,使該流域成為遼河洪水的主要來源。從1490年開始的500多年來,經常有清河洪水氾濫、是年大飢的記載,例如1490年(明弘治三年);遼東水災,開原尤甚;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開原夏大水,城西南(城)牆壞數丈等等。1951年夏遼河發生百多年來從未有過的大水,沈哈鐵路、沈山鐵路中斷半月有餘,其主要洪水來源於清、寇河等干支流。1995年發生的建國以來遼河第三位的大洪水,其主源仍是清、寇河等。而且流域內西豐縣的營廠、涼水泉子等地曾發生過一次點降雨440毫米籠罩1.5萬平方公里和一次降雨354毫米(其中24小時284毫米),200毫米籠罩1.5平方公里的強降雨過程,從而引發了建國以來遼河第一、第二位的大洪水。 [11] 

清河主要支流

清河流域,較大的支流有碾盤河、寇河和葉赫河。 [13] 
柴家店河,發源於柴家店東溝裏。經柴家店,於門臉村西入清河。 [3] 
上游支流清原縣北大溝上游一段 上游支流清原縣北大溝上游一段
北大溝河,發源於清原滿族自治縣治安溝裏。經河北,於土口子西入請河。 [3] 
煙溝河,由清原滿族自治縣馬鹿溝南流經石陽、北猴石、四合,再南流於荒地村西入清河。 [3] 
鹼場柯,發源於西豐縣營廠。南流經清原滿族自治縣樺樹、劉家扇子入清河。 [3] 
小甘凋,發源於清原滿族自治縣姜小堡。流經小甘河,在松樹嘴村東入清河。 [3] 
大甘河,發源於清原滿族自治縣徐小堡。到大甘河村西,向北流於泉眼頭東入清河。 [3] 
吊弓溝河,發源於清原滿族自治縣天橋嶺。北流經王小堡、王大堡,過溝門口入清河。 [3] 
支流寇河西豐縣城區段 支流寇河西豐縣城區段
寇河,源出於西豐縣東南35公里的古年嶺,西甫流經風倒樹川村北,左匯老爺嶺水,又西北經西豐東都受平嶺河,又折向西南繞縣南關而西,經妞河臉子村又受岔溝河。又轉西,北經大慶陽村東受小新河,又西流經郜家店,又折西流大台子村北,流經西豐境總長78公里,又西南流出西豐界入開原境經南城子村東,又折西南3公里受葉赫河。 [2] 
支流葉赫河開原市威遠堡鎮河道 支流葉赫河開原市威遠堡鎮河道
葉赫河,源出於吉林省伊通縣西南城子,舊名那木川,西南流經伊通縣葉赫站北,經孤榆樹、蓮花街和鎮北堡,西南過南城子村西出,在吉林境內總長58公里,匯合寇河後水量大增,西南折經威遠堡村北,再西流經馬市堡村北,又西南過開豐鐵路經開原站村東,又曲折西南經開原老城東南隅,匯入清河,在開原境內流長40公里,總長98公里。 [2] 
支流馬仲河昌圖縣城區段 支流馬仲河昌圖縣城區段
馬仲河,源出於昌圖縣東南的天橋山(一説太陽山 [8]  ),向西北而轉經昌圖站鎮八一水庫,經馬仲河鄉出境,於開原金溝子鄉馬千總台村西南納入正東流來的老觀堡水流,繼而南流,又於巴爾虎營子村的自家店,納入東來的三道溝水流,繼而南流,於金溝子村納入東北流來的城東鄉楊堡村水流,再曲折南流後,於頭道房村東,由人工改道裁灣取直東南走向的一條長約2公里的人工河,直抵清河北岸,於二社村西南流入清河, [1]  全長18.5公里,流域面積82.87平方公里, [8]  在開原境內流長16公里。 [1] 
碾盤河,發源於西豐縣和隆鄉九如村城牆背嶺西,流經和隆、成福、涼泉、房木、德隆、普安等村鎮於開原耿王莊入清河,全長40公里。西豐縣縣境初闢,在上游發現碾盤7具,所以得名。 [9] 
大妞河,發源於西豐縣房木鄉洪義屯北溝,流經幽雅、福寧、雙城等村入碾盤河,全長15公里。 [9] 
繭場河,河有三源:一為西豐縣頭道溝嵌石嶺南,一為二道溝高麗盤道嶺南,一為三道溝冰砬子南,於樺樹匯合為一,流入清原縣清河,全長15公里。 [9] 
苔碧河,發源於西豐縣馬屁樑子南,流經鳳樓、銅台等村,入開原市(原開原縣)清河,全長10公里。 [9] 

清河治理開發

清河河道整治

清河清原滿族自治縣境內主河道在1985年以前,己建成堤防50公里,有堤率達50%。堤防均為沙基沙壩,險工險段較多。1995年大洪水,清河堤防多處決口,大部分河堤被毀。1997年,按照全縣河道治理統一規劃,清河整治工程首先上馬。以沿河土口子、大孤家兩個鄉鎮為主體,發動羣眾籌資投窮,清原滿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動員縣直機關企事業78個單位,全縣調集14台大型推土機,支援清河整治工程。經過兩年奮戰,清河兩岸築堤疏梭工程全面告竣。到2000年,清河干流新建堤防112公里,堤高2~3米,堤頂寬2~3米。其中:堤路結合7公里,混凝土板護坡17.5公里,壩結合生物防護5公里,就植護岸林60公里,插柳、埋幹20公里。有堤率達到100%,防洪標準由過去的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洪水標準。 [6] 
馬仲河改道工程。馬仲河是開原市(原開原縣)洪澇危害較大的一條河流,該河中、上游多黃土丘陵,山區也是荒山岩石裸露,陡坡開荒嚴重,植被不佳,因而徑流較大,十年一遇洪峯流量為579立方米/秒。下游河道窄小(10~20米)寬,而且崖高岸陡,兩岸多耕地,每遇較大降雨,河水暴漲暴落,並常與亮子河洪峯相遇,或受遼河頂託,所以,下游常常漫堤決口,造成水災。1971年決定根治馬仲河的有效措施,把馬仲河攔腰切斷,使其改道流入清河,縮短在開原境內流程18公里。馬仲河改道工程按十年一遇標準設計。1971年10月動工,大幹30天,新開河道1條,長3450米,寬38米,兩岸築堤6900米。平均高3米,兩堤間距200米。同時組織6個公社民工2000多人,修建1座公路橋,1座農道橋,1座排水站、兩座排水涵洞,共完成土石方55萬立方米(其中石方2400立方米)。投工45萬個工日。全部工程完成後,開原市(原開原縣)沿河4個公社、18個大隊,533公頃河灘地達到穩產高產,4000公頃耕地免除外洪內澇的嚴重危害。 [8] 

清河蓄水工程

北大溝水庫 北大溝水庫
北大溝水庫,位於清原滿族自治縣土口子鄉河北村南0.5公里,攔截請河水系北大溝河,集雨面積76平方公里。水庫按5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500年一遇洪水校核。最高洪水位11.40米,最大庫容為422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50萬立方米,河底高程為0米。大壩採用粘土心牆壩,壩長220米,最大壩高11.70米,壩頂高程11.70米,防浪牆高0.65米。水庫於1957年由土口子鄉組織興建,1970年竣工蓄水,1988年提高標準。該水庫設計灌溉面積200公頃,養魚水面27公頃,壩後建電站1座。1995年7月29日,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水庫上游山洪暴發,造成大最泥砂淤積庫區,使興利庫容由原來的150方米,下降到61萬立方米。實際灌溉面積只有67公頃,電業生產沒有效益,災後電站報廢拆除。 [5] 
王大堡水庫,位於清原滿族自治縣大孤家慎王大健村南2公里處,攔截清河水系吊弓溝河及2條小支流,主河道長7公里。河牀平均比降13.7/1000,集雨面積31.83平方公里。1992年10月大孤家鎮政府組織興建,1995年10月建成蓄水,是清原境內清河流域較大的蓄水控制工程。按30年一遇洪水水設計,500年一遇洪水校核,最高洪水位307.98米,最大庫容520.61萬立方米,正常水位305.00米,正常庫容367.02萬立方米,興利庫容346.88萬立方米,死水位292.00米,死庫容20.14萬立方米,河底調程287.7米,防洪限制水位302.30米。主體工程由大壩、輸水洞和泄洪道構成。大壩形式採用粘土心牆壩,壩長273米,最大壩高20.50米,壩頂高程308.00米,防浪牆高0.80米。水庫是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養魚的小型水利樞紐工櫃,隸屬大孤家鎮政府管理。水庫設計灌溉面積567公頃,其中補充供水400公頃,新開水田167公頃,養魚40公頃。 [4] 
清河水庫 清河水庫
清河水庫 清河水庫
清河水庫,是清河干流上的一座大型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工程。水庫設計最大庫容量為9.71億立方米,灌溉面積36660公頃,平均養魚水面3000公頃,水庫流域面積2376平方公里,總庫容97100立方米,防洪庫容50500立方米,興利庫容57400萬立方米,淹沒面積54平方公里,淹沒耕地2800公頃,遷移人口9900人,於1958年5月動工,1960年竣工,動用土方888萬立方米,石方2374600立方米,混凝土10515立方米,平砌石1376立方米,漿砌石6584立方米,壩頂長度1622米,壩寬6米,最大壩高39.4米,壩頂高程137.9米,防浪牆頂高程139.1米,上游壩坡1:2.75,溢洪道頂高程126米,溢洪道淨寬60米,最大溢洪流量4210立方米/秒,啓閉閘6孔,開閉時間各3分鐘,輸水洞進口高程103米,最大放流量389立方米/秒,國家投資10543萬元。建庫以來。工程安全運用良好,年平均灌溉農田48666公頃,超過設計30%,還保證了裝機110萬千瓦的清河發電廠的工業用水:同時,還攔蓄了兩次最大洪水,確保了下游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7] 
南城子水庫 南城子水庫
南城子水庫,是在1958年8月1日開始修建的,1965年基本竣工。水庫位於寇河支流葉赫河上,壩址在開原威遠堡南城子上游1.5公里處,距縣城35公里。是一座防洪、灌溉、發電、養魚綜合利用的大型土程,設計灌溉水田6000公頃,電站裝機容量1500千瓦,設計年平均發電量310萬度。水庫工程按百年設計、千年校核,最大庫容2.06億立方米,興利庫容1.14億立方米,原設計水庫使用年限為30年。樞紐工程包括土壩,輸水道、溢洪道及電站(未建)4部分。土壩高30米,壩頂上設有80公分高防浪牆,壩頂寬4米,長1134米,壩頂高程155米,輸水道設於右岸壩端開鑿隧洞而成.擔負減洪和放水任務,最大泄洪量50立方米/秒,洞徑2.5米,洞長250米,進出口各設1道鋼閘門。溢洪道設右岸,擔負泄洪任務,堰頂寬24米,長530米,設有3扇鋼閘門,最大泄洪量1027立方米/秒。水庫是在1958年興修水利高潮中開始興建的。大壩於1959年11月4日合攏。多年來,充分發揮了效益,每年平均灌溉放水7500萬立方米,灌田5000公頃,每年平均捕魚5萬公斤。 [7] 
老觀堡水庫,位於開原市原金溝公社老觀堡大隊村東,屬馬仲河的支流上游,流域面積29平方公里,是一座丘陵水庫。三面多為黃土丘陵,發源於昌圖縣境內的太陽山,水庫上游分兩條小支流,二條是昌圖十八家子公社城子溝,一條是開原城東公社的姜家油坊。河道全長10公里,最大庫容419萬立方米,壩頂高程52米,最大壩高14米,大壩全長1100米。水庫初建於1958年,建成後,由於工程標準低,質量差,又不配套,同時,直接威脅着京哈鐵路的安全,為此,1961年將大壩炸斷。廢棄多年,但老觀堡一帶耕地均屬黃土丘陵,土地瘠薄,常年缺水乾旱,金溝子公社為了改變生產條件,發展農田灌溉事業,開展養魚等多種經營,於1968年,發動羣眾重新修復水庫大壩和輸水洞,並開,挖了一條溢洪道,國家也給予必要的扶持,使水庫重新建成。1975年,地、縣,社共同研究,對老觀堡水庫設計標準再一次提高,由原來50年設計、300年校核,按國家要求的保壩標準,提高到千年校核標準。 [7] 
誠信水庫,是寇河流域治理的控制性骨幹工程,是一座以防洪、城市生活和工業供水及農業灌溉為主,兼顧養魚等綜合利用的水利樞紐工程。每年向西豐縣城供水量1030.5萬立方米,並承擔下游西豐縣城及10個鄉鎮、119個村屯、4條縣級公路、1條鐵路的防洪任務,保護人口14.2萬人,保護耕地20.5萬畝。下游河道西豐縣城段防洪標準提高到20年一遇洪水標準,農村段防洪標準提高到10年一遇洪水標準,承擔下游4140畝水田的灌溉任務。2022年11月竣工驗收。 [10] 

清河灌區工程

清河灌區,建於1960年,這個灌區系清河水庫的配套工程項目,1960年到1965年建成了乾渠上的部分骨幹工程,受益面積逐年增,達到設計受益面積85%,尚有666公頃待開發水田渠灌水工程30餘項,1980年國家又投資50萬元,清河灌區系由清河水庫尾水渠直接供水的自流西至業民公社五寨子,東西長20公里,北接大清河岸之間的平原地帶,寬15公里,總面積102平方公4333公頃。灌區自1960年開發,到1964年建成臨時渠首和總乾渠及部分建築物,開水田近1333公頃,糧食產量增加,羣眾迫切要求擴大水田面積,於1965年國家投資30萬元,修了南分和西分乾渠上的部分工程。1966年到1978年根本沒施工。只是於1975年渠首隨着清河電廠的發電而在電廠明渠回水渠的上游,建成了4孔閘,電廠回水水温較高,有利水稻生長,縮短生育期,提高單位面積產量,1985年總投資342.3萬元,完成土方29.87萬立方米,砌石6680立方米,混凝土4400立方米,改建、擴建主要建築物169項。灌區的受益社隊有:清河、中固、城郊、業民、清河鎮、開原鎮鎮郊7個公社(鎮)36個生產大隊255個生產隊,農業人口62937人,耕地總面積9980公頃,實灌水面積2866公頃。 [8] 
寇河灌區,前身是城東(包括鎮郊)和金溝子兩個民營灌區合成的。城東灌區於1958年和1959年,開原縣組織力量由後馬市堡大砬子附近(即後馬市堡灌區渠首附近)延伸到馬仲河左岸,開挖一條輸水渠道;開原站、花園等大隊在寇河建3處攔河壩引水灌田,開發水田面積僅幾千畝。到1966年,恢復上述引水渠道,又新開挖690米一段渠首與開原站堤防閘相連,成為引水乾渠,同時採用民辦公助辦法,建設8項主要交叉建築物j國家投資6萬元,1967年,城東、鎮郊兩個公社的水田面積由1966年的391公頃,發展到1162公頃,1967年10月,鎮郊公社組織民工,修建攔河閘工程。到1968年6月竣工。1968年水田面積達到15.35公頃。金溝子公社民營灌區為提水灌區,在金溝子公社十社大隊附近的清河右岸,利用柴油機抽水,1964年灌溉水田119公頃,當年國家投資9.3萬元,社隊自籌資金2萬元,1965年竣工。水田面積發展到542公頃。1974年,縣決定成立國營寇河灌區,對兩個民營灌區實行國營、民營兩級管理,1975年改為國營一級管理。灌區形狀狹長,自渠首沿城東、鎮郊公社由東北向西南走向,通過京哈鐵路後,與金溝子公社大片水田連。灌區基本上是一側引水,北部為丘陵地帶,南抵寇、清兩河,西到馬仲河堤防,東西長近20公里,南北寬5公里,東北高,西南低,地面高程在81~4103米。灌區內天然排水溝是寇河和清河。此外,還有秀水河,金線河流經灌區,注入寇河和清河。受益公社有:城東、鎮郊、金溝子3個公社,23個生產大隊,126個生產隊,實有灌溉面積2838公頃,控制面積為5466公頃,耕地面積4618公頃,1979年受益社隊糧豆總產。1878萬公斤,單產333公斤。 [8] 
開西灌區,位於清河水庫下游,是開原最大的灌區之一,通過渠首樞紐工程和渠首提水站,引水灌田,使慶雲堡、三家子、八寶屯3個公社,45個大隊,370個生產隊的低窪易澇土地,變為高產穩產的水田。灌區總設計能力13333公頃,有效灌溉面積已達8333公頃,實際灌溉面積6313公頃。開西灌區從1973年10月動工,完成了從清河大閘,橫跨馬仲河、亮子河直入遼河,長達19160米的輸水總乾渠。在乾渠上主要建築物54項,其中最大的三家子分幹進水閘、八寶屯樞紐工程、馬仲河渡槽。慶雲堡亮子河東側虹吸管等工程,總幹開挖土方60萬立方米,輸水能力30立方米/秒。另外,建有三家子分幹1條長8000米,主要建築物17項,開挖土方20萬立方米,輸水能力14立方米/秒,還有提水乾渠3條,支渠16條,全長9萬米。到1977年,不僅完成了支渠以上主要建築物1069項,還完成了支渠以下斗渠建築物659項,並形成了單排單灌的水田條田4666公頃,佔實際灌溉面積70%。開西灌區3個公社1972年平均糧豆畝產達175公斤,1980年糧豆畝產達408公斤。 [8] 
清河閘 清河閘
清河閘,位於清河與新開馬仲河匯流處,是開西灌區的樞紐工程。1973年9月動工,1974年7月完工,大閘全長351.2米,按5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最大過閘流量5000立方米/秒,最大單孔泄量為18.4立方米/秒。清河閘東西兩端設8孔調節閘(東3孔,西5孔)每孔淨寬8米,總寬70米,上下游總長93.5米,調節閘設有高2.5米的雙懸臂手扳定輸鋼板閘門,用2×5噸手搖、電動兩用雙吊點捲揚機,控制啓閉,調節低板低於活板閘堰頂1米,以調節河道水量和沖刷閘前沙泥。中間為27孔自動翻板閘,每孔淨寬10米,總寬281.2米,上下游總長97.3米,底部,為1米高的駝堰,堰上設有1.5米高的自動翻板木閘門,閘門下緣有水泥配重板,靠水壓及閘門自動控制,自動開關。大閘上面是寬4米,總長353米交通橋,承重6000公斤。清河閘西側是8孔鋼筋混凝土進水閘,總淨寬18.4米,設計引水量為30立方米/秒,是開西灌區總乾渠的引水總閘,大閘兩岸是採用空箱式鋼筋混凝土擋土牆。清河大閘的建成,可使清河正常水位抬高2.5米,設計能力保證水田旱田灌溉13333公頃,使三家子、慶雲堡、八寶屯3個公社水田生產和9666公頃低窪易澇土地,變低產為高產的重要保證。 [8] 
參考資料
  • 1.    開原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開原縣誌 . 遼寧人民出版社 . 1995:102
  • 2.    開原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開原縣誌 . 遼寧人民出版社 . 1995:100-101
  • 3.    清原滿族自治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清原滿族自治縣誌(1986-2000年) . .長江出版社 . 2007:75
  • 4.    清原滿族自治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清原滿族自治縣誌(1986-2000年) . .長江出版社 . 2007:437
  • 5.    清原滿族自治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清原滿族自治縣誌(1986-2000年) . .長江出版社 . 2007:435
  • 6.    清原滿族自治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清原滿族自治縣誌(1986-2000年) . .長江出版社 . 2007:450
  • 7.    開原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開原縣誌 . 遼寧人民出版社 . 1995:287-289
  • 8.    開原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開原縣誌 . 遼寧人民出版社 . 1995:290-292
  • 9.    西豐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西豐縣志 . 瀋陽出版社 . 1995:60
  • 10.    西豐縣誠信水庫順利通過竣工驗收  .遼寧省水利廳[引用日期2024-01-17]
  • 11.    鐵嶺河流志 .鐵嶺市河道管理處 .2000:54-55
  • 12.    鐵嶺市志編纂委員會 . 鐵嶺市志綜合卷 . 新華出版社 . 1997: 201
  • 13.    鐵嶺市志編纂委員會 . 鐵嶺市志綜合卷 . 新華出版社 . 1997: 187-18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