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明節(溱潼會船)

鎖定
清明節(溱潼會船),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溱潼會船民俗活動又稱“水上清明節”,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每年的清明時節,江蘇省姜堰區溱潼鎮及周邊兩百多個村莊家家户户都要祭奠自己的祖先。清明第二天,各家撐船划槳前往亂墳地祭祀無名陣亡將士,而後千餘隻供船、龍船、篙船、划船、拐婦船匯聚溱湖,共同參加表演、競技活動,參與者和聞風而來的觀眾多達十萬人。活動由多個環節組成,其程序依次為選船、試水、鋪船、祭祀、赴會、賽船、水上文藝表演、送頭篙、酒會、唱夜戲等。 [2] 
2008年6月7日,清明節(溱潼會船)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遺產編號:Ⅹ-2。 [3] 
中文名
清明節(溱潼會船)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民俗
申報地區
江蘇省姜堰市
遺產編號
Ⅹ-2
批准時間
2008年

清明節(溱潼會船)歷史淵源

清明節(溱潼會船) 清明節(溱潼會船)
溱潼會船起源於南宋岳飛抗金。據史載,南宋名將岳飛及義民張榮、賈虎曾在溱湖多次大敗金兵,因宋兵亦傷亡慘重,當地百姓收葬了那些無名陣亡將士,並在清明節的第二天撐船划槳前去祭祀他們,年年如此,逐漸演變成會船習俗。
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溱潼會船的起源又附會了其他幾種傳説:一説源於以祭祀真武大帝為核心的廟會習俗;一説源於朱元璋登基後,乘快船尋找祖墳,快船而成會船;一説源於明朝大將侯必大抗倭時,百姓紛紛撐船助戰,每人一篙,既撐船又作武器,後倭寇消滅,快船而成會船。
溱潼會船起源、形成於宋朝,發展於明清,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達到鼎盛,“大躍進”至“文革”期間走向沉寂,改革開放後又得以恢復,進入21世紀後,又重新變得興盛。溱潼會船主要分佈在姜堰區溱潼、興泰、俞垛、華港、橋頭、淤溪六鎮及周邊地區。 [1] 

清明節(溱潼會船)主要活動

清明節(溱潼會船) 清明節(溱潼會船)
舊時,每年清明前,溱潼地區每户人家都要帶鐵鍬擔子去添祖墳,那些沒人添土的無主墳,均被認作是自宋岳飛抗金以來為國陣亡的無名將士。溱潼地區的人除了在“侯王殿”祭祀明抗倭名將侯必大外,其餘則都以無主墳為祭祀對象。每年清明節的第二天,溱潼地區200多個村莊的村民從四面八方撐船自水上到溱潼赴會,祭奠那些無名的陣亡將士。
清明節(溱潼會船) 清明節(溱潼會船)
溱潼會船的種類有供船、篙船、划船、花船、龍船、拐婦船。溱潼會船的程序為選船、試水、鋪船、祭祀、赴會、賽船、送頭篙、酒會、唱夜戲。祭祀是會船活動的核心,赴會是會船活動的主體,賽船是會船活動的高潮。在賽船的間隙,供船、龍船、拐婦船上、地方戲劇、滑稽短劇、踩高蹺、蕩湖船、河蚌舞、舞龍舞獅、花擔花籃等水鄉民間文藝紛紛登上船頭、船樓進行表演,有的大型供船在上、中、下三層同時表演不同節目。會船當天,溱潼地區各集鎮多舉行水上、陸上農貿集市,春耕所需的各種農具、工匠們自制自銷的各種生活用品、民間藝人制作的各種手工藝品、地方風味小吃等全都匯聚在一起,供人們選購消費。當地村民們也都紛紛傾門而出,帶領親朋好友,邊觀看會船競技、水鄉文藝節目,邊春遊,同時也一面添置農具,購置各種商品,其盛況賽過春節。 [1] 

清明節(溱潼會船)傳承保護

清明節(溱潼會船)傳承價值

溱潼會船,作為水上清明民俗活動,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人類學、民俗學價值。溱潼會船有着深厚的歷史內涵,承載着厚重的歷史記憶。溱潼會船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清明節,也不同於其他廟會,它在活動中所體現的是中華民族抗敵御辱、保家衞國的愛國精神,以及軍民一心、團結奮戰、同仇敵愾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清明節祭祀先人和無名陣亡將士本是莊嚴肅穆的,但溱潼地區的百姓將祭奠英雄悲痛沉鬱的感情化作熱愛生活的激情和拼搏向上的精神,使得溱潼會船具有了一種特別的意義和價值。溱潼地區是南北文化的交匯處,裏下河水鄉的地理環境又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溱潼會船全面、完整、生動地保留了該地區的民俗、民風、民情,對研究裏下河地區傳統文化有着重要的價值。 [1] 
溱潼會船有一整套程序體系,其獨特的祭祀儀式和各種禁忌,以及附着其中的許多傳説故事和各種民間歌舞、民間美術、民間手工藝、民間競技,集中反映了裏下河地區獨特的民俗風情,成為姜堰地區一部活的民俗文化的萬花筒,堪稱“民俗文化之大觀、水鄉風情之博覽”。 [1] 

清明節(溱潼會船)傳承狀況

清明節(溱潼會船) 清明節(溱潼會船)
溱潼會船已有800多年曆史。溱潼會船以自然村莊為單位,村民自發參與活動。每次活動每村均由會頭組織村民開展活動,會頭負責活動的人員分工、資金安排、安全和秩序。在會頭的統籌下,由鄉里資歷最高的能工巧匠和民間藝術家各自負責搭船和排練文藝節目。溱潼會船的傳承譜系每村都自成一體。 [1] 

清明節(溱潼會船)保護措施

從1991年開始,泰州市姜堰區文化館將溱潼會船作為傳統水上清明節予以傳承保護,並在政策、資金上給予扶持,以政府的名義每年舉辦一屆“溱潼會船節”,對在溱潼會船活動中表現突出的鎮、村和個人給予物質上的獎勵和經濟補貼。政府斥資近千萬元疏浚、整治會船活動水域——溱湖及相關會船赴會河道,改善會船活動的環境和條件。將會船活動基地溱湖納入國家級濕地公園,進行科學規劃,規範管理。全面細緻地開展了普查工作,弄清了溱潼會船的歷史淵源、區域分佈、宗教祭祀、參加規模、人員構成、會船類型、活動流程等全部情況,整理了與溱潼會船相關的民間工藝、民間美術、民間文藝、民間競技等資料,運用錄音、錄像等多種手段,記錄了溱潼會船活動的全流程。建立了溱潼會船數據庫、資料庫,建成了溱潼民俗風情館,正在建設溱潼會船博物館,建立了溱潼會船保護網絡和專門隊伍以及溱潼會船民俗文化生態圈。 [1]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保護單位泰州市姜堰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6] 

清明節(溱潼會船)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6年4月8日,主題為“溱湖‘篙’歌、千舟‘潼’慶”的2016年溱潼會船節在十里溱湖開篙。 [4] 
2017年4月7日,第九屆中國泰州水城水鄉國際旅遊節、第十二屆中國濕地生態旅遊節、2017年中國泰州姜堰溱潼會船節在江蘇省泰州市溱湖旅遊景區開幕。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