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淨州路故城

鎖定
淨州路故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吉生太鎮城卜子村,又稱“元淨州路故城”,建於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 [2] 
淨州路故城大致呈長方形,東西約920米,南北約740米。城址西南角凸出一塊為孔廟所在。城牆為夯築,基寬8.59米,殘高1~3米。牆體設有馬面,城牆各角均有角台。城址南面山坡上有古墓葬羣。淨州路故城不僅是元代漠北通往內地暢通和便捷的交通主幹道之一,也是當時商貿和文化交流的地方,對研究金元時期淨州路一帶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交通、商貿等具有重要的價值。 [3] 
2006年5月25日,淨州路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淨州路故城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吉生太鎮城卜子村
所處時代
金至元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0044-1-044

淨州路故城歷史沿革

《金史·地理志》記載:“淨州,下刺史。大定十八年(1178年)以天山縣升,為豐州支郡……北至界八十里……縣一,天山。舊為榷場,大定十八年置為倚郭。”據淨州路故城遺址出土的元代《追封大成至聖文宣王碑》碑文記載,此故城在元代設總管府,為中書省轄地。 [3] 
1956年,在城內西南部發現有文廟建築遺蹟一處,原有白玉石碑一塊,碑上年號為大德年。
1958年,發現《歸綏縣誌·金石志》附錄《宦海浮沉錄》收錄了該碑碑陰文字,並記此碑於民國六年(1917年)由綏遠道尹張志譚移至綏遠舊書院。該碑現藏內蒙古博物院。
根據考古學者1995年的調查,到20世紀90年代,城內因村民建房、種地,遺蹟遭到破壞,僅在西北部保存有兩處東西並列、相距15米的建築基址。 [2] 
金元時期淨州路防禦示意圖 金元時期淨州路防禦示意圖

淨州路故城遺址特點

淨州路故城大致為長方形,東西約920米,南北約740米,另在西南面接出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寬約50米一塊,地勢較高,未經耕種,故保存較好。城牆為夯築,基寬8.59米,殘高1~3米。牆體設有馬面,城牆各角均有角台。內有二處建築遺址,南北長各30米,東西寬各15米。遺址上散佈很多金黃色琉璃瓦和長條磚,很少見陶瓷片。北部城牆絕大部分被洪水破壞,但建築遺蹟較清晰。有南北和東西大街及交叉的小街,街道旁有建築台基數十處,上堆大量磚瓦瓷片。少數台基建築較為精緻,先在夯過之土上放一層約15釐米厚石板,再用磚鋪成有束腰之磚台,高約30釐米。城西南牆內約50米有孔廟建築遺蹟一處。城內遍佈瓷片及陶片,尤以城西部最多,其中有粗沙黃綠釉甕片、口沿、各色鈞窯瓷片及龍泉窯瓷片等。 [3-4] 
城外西北約0.5千米有墓葬一座,墓前立青石刻制之石羊、石獅、石人各一對。古城外四周亦散佈很多與城內相似之陶片,並有二處建築遺址。 [4] 
淨州路故城復原沙盤 淨州路故城復原沙盤

淨州路故城文物遺存

淨州路故城及周邊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有陶器、瓷器、鐵器、銅器、石器等,均為金元時期,其中有鈞窯、龍泉窯等“中國五大名窯”瓷器。1995年,在淨州路故城發現30餘座金元時期的墓葬,出土古錢幣10餘種,部分為宋代錢幣。 [3] 
淨州路故城遺存

淨州路故城歷史文化

  • 儒家文化
《歸綏縣誌·金石志》所錄《追封大成至聖文宣王碑》記錄了淨州設立儒學教學機構、孔子廟、總管府等內容,移錄如下:“□□□□儒學校□李讓敍事□□□□□税使司前□軍府乃古鎮之雄藩今淨州□□□□通衢之□路□示□天山□□鳳闕西枕龍州南迎宣慰司□宣聖之廟□永鎮生民之風化焉。聖朝頒行,詔旨追封大成至聖文宣王。淨州路□管府,大德十一年七月立。”參據碑文,結合耶律楚材贈天山縣太守周敬之詩“天皇有意用吾儒,四海欽風盡讀書。可愛風流賢太守,天山創起仲尼居”可知,淨州路天山縣在大蒙古國時期可能即建有祭祀孔子的祠廟建築,同時設有教授儒學的學校。大德十一年七月立《追封大成至聖文宣王碑》,在唐宋統治者給予孔子“文宣王”“至聖文宣王”封號基礎上又加“大成”,表明了元朝對儒學的倡導和重視,反映了淨州路儒學的昌盛。 [2] 
  • 景教文化
金元時期淨州一帶的民族構成較為多元,其中馬氏汪古是淨州天山的世家大族,家族中人先後有仕金仕元者。綜合《金史》《元史》及元人文集記載可知,馬氏之先祖出自西域聶思脱裏(景教屬基督教聶思脱裏派)貴族,大概在遼道宗時自西域入居臨洮狄道(今甘肅臨洮縣),後逢金兵攻略,舉家遷往遼東。馬慶祥本名習禮吉思,其祖父帖木爾越哥,仕金為馬步軍指揮使,以官名有馬,因以為氏。父把掃馬野禮屬,始遷至淨州天山,“業耕稼畜牧,貲鉅萬”,“以財雄邊”。金大安初年,衞王通問大元,以習禮吉思善智辨、通六國語而選作副使。後與蒙古大將萌古不花交戰,被圍不屈而死。值蒙古軍攻破汴梁,習禮吉思子月合乃北行見蒙古大汗元憲宗蒙哥,得到任用。月合乃後隨忽必烈徵宋、戰阿里不哥,發揮經商理財專長,“商農安業,軍政修舉”,深受褒獎。到元仁宗時詔行科舉,月合乃曾孫馬祖常,“博學能文章,鄉試、會試皆為舉首”,詩文造詣頗深,有作品行世。馬祖常嘗撰曾祖月合乃神道碑,其中提及屬景教徒的先人名字有十餘人之多,説明金元時期的淨州馬氏族人普遍信奉景教,景教文化在淨州一帶流行一時。 [2] 
  • 佛教文化
元代淨州城內曾建有佛教寺廟“海藏寺”,俗稱“北寺”。因採集於淨州故城西北部東側建築基址近旁,亦可推測該基址極有可能是“海藏寺”遺址。另外,“海藏寺”既然俗稱“北寺”,與此相對,推測應當還有“南寺”。採集的“海藏寺”墨書碗底,填補了文獻記載的空白,起到了證史、補史作用。至於元淨州故城西北部東側建築基址是否是“海藏寺”遺址,城南部是否存在“南寺”,最終要由科學的考古發掘給出確切答案。古代宗教建築的營建,應當以擁有一定數量的信徒為基礎。“海藏寺”的存在,表明元代淨州路已經有相當數量的佛教信徒,佛教文化盛行。 [2] 

淨州路故城文物價值

淨州路故城不僅是元代漠北通往內地暢通和便捷的交通主幹道之一,也是當時商貿和文化交流的地方,對研究金元時期淨州路一帶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交通、商貿等具有重要的價值。 [3] 

淨州路故城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淨州路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淨州路故城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淨州路故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吉生太鎮城卜子村。 [2] 
  • 交通信息
自駕:從四子王旗出發經G335—中吉線—城卜子—淨州路故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