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淇州

鎖定
淇州,中國元代行政區劃名。為都城朝歌之地,康叔封地衞國西漢始置朝歌縣(治在今淇縣朝歌鎮)於殷墟;隋大業初,廢朝歌縣,改置衞縣(治在今淇縣城東衞賢鎮)。唐、五代、宋、金時期,殷墟故地朝歌為鹿台鄉(今淇縣朝歌鎮)。元朝憲宗五年(1255年),以大名路彰德路衞輝路四千五百户民眾,遷於鹿台鄉置淇州,衞縣廢為集,並置臨淇縣(州、縣同治)。元至元三年(1266年),廢臨淇縣入淇州。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淇州為淇縣,屬衞輝府(今衞輝市)。 [1] 
淇州轄境大致與今淇縣轄境相當,州治在今淇縣朝歌鎮 [2] 
中文名
淇州
政區類型
古州名(縣級)
始置年代
元憲宗五年(1255年)
政府駐地
鹿台鄉(今淇縣朝歌鎮)
所屬地區
燕南河北道衞輝路
地理位置
今河南省淇縣一帶
存在時間
113年

淇州建置沿革

清順治《淇縣誌》卷一沿革表 清順治《淇縣誌》卷一沿革表
大業初,廢朝歌縣(治在今淇縣朝歌鎮),改置衞縣(治在今淇縣城東衞賢鎮)於康叔舊封地,仍置汲郡於縣治。
唐初,衞縣為衞州治;唐貞觀元年(627年),衞州移治汲縣,衞縣屬河北道衞州汲郡
熙寧六年(1073年),廢衞縣為鎮入黎陽縣;元祐間復為衞縣,屬河北路浚州 [3] 
金代,衞縣屬河北西路浚州。
元憲宗五年(1255年),以大名彰德衞輝籍餘之民,於鹿台鄉(今淇縣朝歌鎮)置淇州,衞縣廢為集,並置臨淇縣(治在今淇縣城)。
元中統元年(1260年),淇州屬大名路宣撫司。
元至元三年(1266年),改屬燕南河北道衞輝路(今衞輝市),並廢臨淇縣入淇州。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淇州為淇縣,屬河南布政司衞輝府 [1] 

淇州志書記載

淇州明《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地理志

淇州,下。唐、宋、金併為衞縣之域,曰鹿台鄉。元憲宗五年,以大名、彰德、衞輝籍餘之民,立為淇州,因又置縣曰臨淇,為倚郭。中統元年,隸大名路宣撫司。至元三年,立衞輝路,以州隸之,而臨淇縣省。 [4] 

淇州清順治《淇縣誌》卷一沿革

清順治《淇縣誌》卷一沿革 清順治《淇縣誌》卷一沿革
淇縣乃朝歌地,唐虞夏商屬冀州,武乙遷都於此,紂因以都焉。周武王克商,分朝歌以東為衞,以封其弟康叔,其國居淇、衞之間,詩所云:“泉原在左,淇水在右”者此也。其地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秦滅魏取其地屬三川郡;西漢始置朝歌縣於殷墟,屬河內郡;東漢因之;三國魏改置朝歌縣為郡,而以汲、共二縣隸焉;晉改置汲縣為汲郡,而復以朝歌為縣,屬汲郡。劉宋仍屬河內郡,後魏廢;東魏復置,改屬汲郡,又析置臨淇縣屬林慮郡。隋廢朝歌縣,改置衞縣於康叔舊封,改臨淇縣屬魏郡。唐貞觀十七年省臨淇縣入衞縣。長安三年復置;神龍元年又省;五代因之;宋熙寧六年廢衞縣為鎮入黎陽縣;元祐間復為衞縣,屬浚州;殷墟以西為鹿台鄉,屬衞縣;金仍舊。元至元三年,始置淇州於朝歌舊治,衞縣遂廢為集,屬淇州。明洪武元年,改淇州為淇縣,屬衞輝府,衞縣集仍屬淇縣。 [3] 

淇州清光緒《淇縣輿地圖説》

清光緒《淇縣輿地圖説》 清光緒《淇縣輿地圖説》
淇縣,禹貢冀州之域,殷朝歌地,武乙所都,紂因之,亦曰沫邑。《史記》謂之殷墟。淮南子云:墨子不入朝歌是也。其故城在今縣東北,故衞縣西。【《寰宇記》朝歌故城在衞縣西二十二里;杜佑雲:二十里;《括地誌》在衞州東北七十二里;唐衞州治汲縣】故衞縣周初為衞國,春秋屬晉,為朝歌邑;戰國屬魏,秦滅魏以其地屬三川郡;漢置朝歌縣,屬河內郡;後漢因之;建安十七年屬衞郡;三國魏置朝歌郡,尋廢;晉屬汲郡;劉宋屬河內郡;後魏仍屬汲郡;東魏為汲郡治;後周又為衞州治,兼治修武郡;隋初罷郡,縣屬衞州;大業初改朝歌為衞縣,仍治汲郡於縣治;唐初亦為衞州治,貞觀元年,移州治汲,以縣屬之;宋天聖四年,改衞縣屬安利軍;熙寧六年,廢入黎陽;元祐初復置,屬通利軍;金屬浚州;元憲宗五年於衞縣西鹿台鄉改立淇州,置臨淇縣,為倚郭,即今縣治也。【顧祖禹雲:淇縣,唐宋時衞縣之鹿台鄉。洪亮吉雲:今縣治即殷鹿台。元元貞二年文廟碑雲:淇乃殷關,周之後名無聞焉。前金所治,附浚州衞縣鹿台之一鄉。乙卯年,割其鄉之半,徙大名彰德衞輝三路四千五百户充滿其中,立淇州臨淇縣。】廢衞縣為集,屬於州;中統元年,州屬大名路;至元三年,屬衞輝路,省臨淇縣入州;明洪武元年,改州為淇縣,屬衞輝府,縣集仍屬淇縣。弘治十二年,割淇東地入浚縣,衞輝集遂屬於浚,國朝因之。【據《寰宇記》、《方輿紀要》、《乾隆圖志》、《衞輝府志》、《舊縣誌》】 [1] 
參考資料
  • 1.    淇縣輿地圖説  .國家圖書館[引用日期2017-01-31]
  • 2.    譚其驤 等.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10月1日:元9-10頁
  • 3.    淇縣誌  .國家圖書館[引用日期2017-02-01]
  • 4.    宋濂、王褘.元史:中華書局,1976年4月:卷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