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涼文王

鎖定
張駿(307年-346年),字公庭安定烏氏人。中國十六國時期前涼政權的君主,在位二十二年。為前涼明王張寔之子,前涼成王張茂之侄。張駿任內前涼國力提升,也乘前趙滅亡而盡得河南(甘肅地區黃河以南)隴西之地,又進攻西域。張駿亦先後接受後趙東晉的官位,在位晚期亦建設起天子規格器物、儀式及官職架構。
本    名
張駿
別    名
張公庭
公庭
所處時代
前涼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安定烏氏(今甘肅平涼)
出生日期
307年
逝世日期
346年

涼文王人物生平

涼文王對外擴張

建興四年(316年),張駿受封霸城侯。建興八年(320年),張寔去世,涼州州府推舉其叔張茂繼位,張茂於是以張駿為撫軍將軍、武威太守,襲爵西平公。建興十二年(324年),張駿在張茂死後繼位,並暗示時滯留在姑臧的晉愍帝使者史淑以晉廷名義授予自己使持節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領護羌校尉,封西平公。時前趙皇帝劉曜也授張駿大將軍、涼州牧,封涼王。
張駿繼位時,守枹罕的涼州將領辛晏據城反對張駿,不服其統治。張駿打算討伐但為從事劉慶勸止,而翌年辛晏也向張駿投降,收服了河南之地。建興十五年(327年),張駿聽聞前趙軍隊敗於後趙,於是除去前趙所授的官爵,用回晉朝的官爵,並派兵進攻前趙秦州。可時前涼軍敗於前趙南陽王劉胤所率的軍隊,劉胤更乘勝渡過黃河,攻陷令居並殺二萬多人,又進佔振武,震動河西,張駿派皇甫該前往防禦。金城太守張閬及枹罕護軍辛晏都向前趙投降,河南之地復失。建興十七年(329年),前趙亡於後趙,張駿於次年就乘機重奪河南地,進軍至狄道,置武街、石門、侯和、漒川及甘松五屯護軍。不久,後趙派了鴻臚孟毅授予張駿徵西大將軍、涼州牧,但張駿恥於為後趙之臣,不接受並留下孟毅。但不久就因畏懼後趙強大而向其稱臣,送還孟毅。東晉朝廷也進張駿鎮西大將軍,仍授涼州刺史、領護羌校尉並封西平公,詔命於建興二十一年(333年)到達前涼,張駿接受任命,派王豐等人陳謝並上疏稱臣,但仍然用建興年號,不用東晉年號。次年東晉又進張駿為大將軍 [1]  ,此後晉涼每年都有使者往來。
張駿又曾派將領楊宣率兵進攻龜茲鄯善,終令西域諸國都歸附前涼,焉耆前部王及于寘王都派人進貢。也曾上疏晉廷請求配合司空郗鑑及徵西將軍庾亮進行北伐。

涼文王對內政策

西域長史李柏敗於不肯服從張駿的戊己校尉趙貞,有人認為是李柏自設計謀導致失敗,請張駿誅殺他,然而張駿終免李柏一死,更得眾人歡心。張駿也改易原本犯下死罪者的親屬不得留在朝中的律令,只是限制他們不能參與宿衞,於是令前涼刑法清明,國家富強,羣僚更於建興二十年(332年)勸張駿稱“涼王”,自領秦涼二州牧,置公卿百官。雖然張駿嚴詞拒絕 [2]  ,但其實前涼境內都用涼王去稱呼張駿。後張駿更努力改變自己,勤於庶政,統掌涼州文武事務,治績不錯,得四方稱頌,叫他做“積賢君”。而涼州自晉末以來連年都有戰事,至張駿在位時漸見平穩安定。建興二十七年(339年),張駿又設辟雍明堂以行禮教。 [3] 
張駿攻西域後,在涼州西界劃出設沙州 [4]  ,又將涼州東界劃出設河州 [5]  ,時屬官們都稱臣。張駿亦在姑臧附近增築新城 [6]  ,又修建用金玉和五色畫裝飾的謙光殿,極盡珍貴精巧,其四面都各建一殿,四季各居一殿。 [7]  他又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假涼王,督攝涼沙河三州,設六佾之舞,設天子的豹尾車,所設祭酒、郎中、大夫、舍人、謁者等官職官號都模仿晉朝體系,只是稍稍改了名字。 [8-9] 
建興三十四年(346年),張駿去世,享年四十歲,前涼私諡為文公,晉廷則賜諡號忠成,贈大司馬,歸葬大陵。其子張祚稱帝時,追尊為文王,廟號世祖 [10] 

涼文王陵墓

後涼年間,有名叫安據的即序胡人盜張駿墓,見張駿貌如生前,並盜得真珠簏、琉璃榼、白玉樽、赤玉簫、紫玉笛、珊瑚鞭、馬腦鍾、水陸奇珍不可勝數。後涼皇帝呂纂誅安據黨徒五十餘家,遣使弔祭張駿,並繕修其墓。 [11] 

涼文王軼事典故

張駿年輕就已顯得奇特雄偉,十歲時就能寫文章,為人卓越不羈,但曾經縱情淫慾,常夜遊城邑里巷。《魏書·張寔傳》記載張駿為人貪婪,為求進圖秦隴而給予人民穀物布帛,一年後收一倍税收,不夠的都要用田地屋宅抵償。 [12]  然《晉書·張軌傳》則載是譚詳建議將倉庫的谷贈予百姓,然後在秋季收三倍税收,為陰據所諫而放棄實行。 [13]  《魏書》又寫其因畏懼大姓陰氏勢力大而逼陰澹弟陰鑑自殺,大失人心。此事《晉書》亦無載。 [14] 

涼文王親屬成員

涼文王妻妾

嚴王后,嫡妻,張重華繼位後尊為大王太后
馬伕人,張重華生母,獲尊為王太后。

涼文王

張祚,前涼威王,張駿長子,曾稱帝。
張重華,前涼桓王,張駿次子。
張天錫,前涼末任君主,西平悼公。
參考資料
  • 1.    《晉書·成帝紀》:“九年春正月,隕石於涼州二。以郭權為鎮西將軍、雍州刺史。二月丁卯,加鎮西大將軍張駿為大將軍。”
  • 2.    《晉書·張軌傳》載張駿語:“此非人臣所宜言也,敢言此者罪在不赦。”
  • 3.    《太平御覽》引《十六國春秋·前涼錄》:“十五年,以右長史任處領國子祭酒,立辟雍、明堂而行禮焉。”
  • 4.    《晉書·張軌傳》:“分州西界三郡置沙州。”《晉書·地理志上》及《魏書·張寔傳》皆作:“敦煌、晉昌、高昌,西域都護、戊己校尉、玉門大護軍,三郡三營為沙州。”有所不同。
  • 5.    《晉書·張軌傳》:“東界六郡置沙州。”《晉書·地理志上》及《魏書·張寔傳》皆作:“興晉、金城、武始、南安、永晉、大夏、武城、漢中八郡為河州。”亦有不同。
  • 6.    《晉書·張軌傳》:“又於姑臧城南筑城。”《太平御覽·卷一百九十七》引王隱《晉書》:“涼州牧張駿增築四城,相去各千步。東城殖園果,命曰講武場;北城殖園果,命曰玄武圃,皆有宮殿。”
  • 7.    《魏書·張寔傳》亦有記載,但後有“其奢僭如此,民以勞怨”之語,但《晉書》無載此語。
  • 8.    《魏書·張寔傳》:“駿私署大都督、大將軍、假涼王、督攝三州。始置諸祭酒、郎中、大夫、舍人、謁者之官,官號皆擬天朝,而微辨其名。”
  • 9.    《太平御覽》引《十六國春秋·前涼錄》:“二十一年,始置百官官號,皆擬天朝,車服旌旗,一如王者。”按此即發生於345年,《資治通鑑·卷九十七》亦將此事連同進攻西域焉耆國、劃分沙、河二州之事繫於此年。
  • 10.    《太平御覽》引《十六國春秋·前涼錄》:“晉遣策贈大司馬,諡忠成公,七月葬大陵。張祚僣號,追尊文王,廟號世祖。”
  • 11.    《晉書·呂纂載記》
  • 12.    《魏書·張寔傳》:“性又貪婪。有圖秦隴意。以谷帛付民,歲收倍利,利不充者,簿賣田宅。”
  • 13.    《晉書·張軌傳》:“駿境內嘗大飢,谷價踴貴,市長譚詳請出倉谷與百姓,秋收三倍徵之。從事陰據諫曰:‘昔西門豹宰鄴,積之於人;解扁蒞東封之邑,計入三倍。文侯以豹有罪而可賞,扁有功而可罰。今詳欲因人之飢,以要三倍,反裘傷皮,未足喻之。’”駿納之。
  • 14.    《魏書·張寔傳》:“軌保涼州,陰澹之力,駿以陰氏門宗彊盛,忌之,乃逼澹弟鑑令自殺,由是大失人情。”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