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涪陵地區

鎖定
涪陵地區,已撤消的原四川省地區之一。1968年置。原屬四川省,今屬重慶市,位於市中部。原區域包括今涪陵區南川區墊江縣豐都縣武隆區 [2]  等區縣。
中文名
涪陵地區
外文名
Fuling District
別    名
涪陵
原屬省份
四川省
現屬省市
重慶市

涪陵地區歷史沿革

涪陵地區新中國成立前

涪陵因烏江古名涪水,巴國先王陵墓多葬於此而得名。夏商至春秋前期,為濮人居住區。春秋中後期至戰國中期為巴國地(曾為巴國國都,巴先王陵墓所在地)。戰國中後期為楚國地。戰國後期為秦巴郡地。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置枳縣,為今涪陵區境置縣之始。東漢時,分枳縣置平都縣。三國蜀漢時,增置漢平縣,隸涪陵郡(郡治彭水鬱山鎮)。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置涪郡(又名枳城郡),為區境置郡之始。南北朝時,郡縣建置變化較大。
隋置涪陵縣(593年)、豐都縣、墊江縣,分隸巴郡、巴東郡和宕渠郡。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涪州,轄武隆縣、涪陵縣、隆化縣。北宋改隆化縣為賓化縣,建置同唐。南宋置涪州,轄涪陵縣、武隆縣。元置涪州,轄武龍縣。明置涪州,轄武龍縣(後改為武隆縣,現為武隆區)。清置涪州,不領縣,隸重慶府。民國初(1913年),改涪州為涪陵縣,隸屬東川道(東川道)。民國17年直屬四川省。後隸屬於四川省第八區。

涪陵地區新中國成立後

1950年1月置川東行署區涪陵專區,轄涪陵、南川、豐都、石柱、武隆、彭水、長壽7縣。1952年9月酉陽專區及所轄黔江、酉陽、秀山3縣併入涪陵專區。1953年墊江縣劃入涪陵專區。1958年長壽縣劃歸重慶市。1968年涪陵專區改置涪陵地區。1983年9月9日,撤銷涪陵縣,設立涪陵市(縣級)。1988年5月18日,石柱縣秀山縣,黔江縣,酉陽縣和彭水縣從涪陵地區劃出,單獨設立黔江地區。
1995年11月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5]106號)撤銷涪陵地區和縣級涪陵市,設立地級涪陵市;1996年1月,正式撤銷原縣級涪陵市,設立枳城區、李渡區;地級涪陵市轄枳城、李渡2區和墊江、武隆、豐都3縣,代管南川市。枳城區面積1431平方千米,人口57.2萬人,轄5街道6鎮8鄉,區政府駐敦仁街道;李渡區面積1400.8平方千米,人口49.5萬人,轄12鎮6鄉,區政府駐李渡鎮。
1996年9月15日,涪陵市劃歸重慶市代管。1997年3月14日,重慶直轄市成立,原四川省涪陵市、萬縣市、黔江地區併入重慶市。1997年12月20日,經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撤銷原地級涪陵市和枳城區、李渡區,設立重慶市涪陵區,重慶市涪陵區轄原枳城區、李渡區的行政區域;原涪陵市所轄(代管)的南川市、墊江縣、豐都縣、武隆縣改歸重慶市直接管轄。 [1] 
參考資料